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

中国日报9月26日电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坎儿井乐园的一名讲解员,她已经在这工作17年了。24岁时,她在刚刚完成学业、结婚生子之后,就来了这里当上了讲解员。“对这里特别有感情”是她一直在此工作的原因。

新疆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地区劳动人民为了克服当地干旱缺水的恶劣自然条件而创造的取水设施,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共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通过坎儿井,天山雪水便成为了当地维吾尔族居民进行饮用、洗衣、灌溉等日常活动的宝贵水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坎儿井乐园正是集中展现这一民间水利工程的博物馆。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1)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为游客进行讲解。(陈改 摄)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2)

坎儿井乐园内打造仿真雕塑,模拟坎儿井匠人使用绞盘式辘轳深入上百米深井底的场景。(李家志 摄)

每当有游客来参观,吐尔逊娜依都拿出十分精神带麦开讲,讲述坎儿井的历史与原理,带领游客领略神奇的生命之渠。在讲到坎儿井的建造时,“爷爷告诉我”是她最常用的说法。

吐尔逊娜依的爷爷就是数代坎儿井开拓者中的一员。“他们那代人都会去挖,”吐尔逊娜依说道,“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就出力。”据吐尔逊娜依介绍,坎儿井开挖的过程十分艰辛,建造者们大部分时候都“展不开身”,只能蹲着、跪着、趴着挖,遇到出水口时还要爬进去,挖到水深的地方就连饭也在里边吃了。在吐尔逊娜依爷爷那辈,人们还没有雨靴、防水衣可穿,长年累月在潮湿阴冷的空间中施工,不少人的身体因此受到损坏,患上了风湿病。

“但他们还是坚持,不给钱也不强迫”,在吐尔逊娜依看来,这就是不畏艰苦、造福子孙后代的坎儿井精神。只要能挖通一条坎儿井,水就能供应很多年很多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可以取水,这就是他们的信念。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3)

汉代开挖暗渠时,吐鲁番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以减少弯曲、准确定向。坎儿井暗渠一般高度为1.5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只能容纳一人跪着挖井。(李家志 摄)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4)

坎儿井乐园内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的真实暗渠。该暗渠名为米依木·巴依坎儿井暗渠,于1720年开挖,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王迪 摄)

在坎儿井乐园,吐尔逊娜依不仅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坎儿井的智慧与伟大,也向自己的领导——坎儿井乐园研究会秘书长吾甫尔·努尔丁——学习了很多坎儿井的相关专业知识。她说坎儿井是“活文物”,在利用的同时也要学习保护,能做一点是一点。

同吐尔逊娜依一样,在她居住的地方,还有很多人选择来到坎儿井乐园守护着坎儿井。“乐园给村民们带来了就业岗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岗位。”

现如今,吐尔逊娜依的邻居们都变成了同事,有做保安的,有做园丁的,也有像她一样因为普通话流利而做讲解员的。正像吐尔逊娜依所说的:“每个吐鲁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传承着这个父辈礼赠的生命之源。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5)

该竖井为坎儿井第二竖井,深度约为十米。坎儿井乐园中共有五口竖井,均为米依木·巴依坎儿井的竖井。(王迪 摄)

吐鲁番的坎儿井离地面多深(吐鲁番坎儿井讲解员)(6)

坎儿井仿真竖井口雕塑。竖井是匠人们进出、出土和通风的通道。(梅莎晶 摄)

王迪对此文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