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中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诲人不倦感人的教育精神
#头条创作挑战赛#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不仅仅在于他培养了多少有才干的学生,提出了多少精辟的教育思想,而在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感人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非常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精神一直是历代教育家所歌颂和学习的榜样孔子为体现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非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诲人不倦中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诲人不倦感人的教育精神?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诲人不倦中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诲人不倦感人的教育精神
#创作挑战赛#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不仅仅在于他培养了多少有才干的学生,提出了多少精辟的教育思想,而在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感人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非常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精神一直是历代教育家所歌颂和学习的榜样。孔子为体现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非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言传身教,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
中国古代向来有“人师”,“经师”的区别,前者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后者只重视经学的传授,不太重视道德品质的训导。孔子可称得上中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人师”,他教育学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他提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①立志。“人无志不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力行”。“力行近乎仁” 、“言必信,信必果”。
④中庸。“过犹不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⑤内省。“吾日三省吾身”。
⑥改过。“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过则勿惮改”
通过以上的方式力图培养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2、采取“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据史籍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个招生准则,与传统奴隶主贵族只准贵族子弟入官学的方针针锋相对的,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权利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
从孔子私学中的学生情况分析,孔子的确实现了这个主张。在地域上,孔门弟子来自各诸侯国,以鲁,卫,齐,宋为多,也有吴,楚,秦等国的学生。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学生的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南宫敬叔和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生贵族外,孔子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象他一样“贫且贱”的自由身份的庶民,如:颜渊:住贫民区过着箪(dān)食瓢饮的生活。子华:为其母请粟。子路:百里负禾以养母。曾参:亲自耘瓜,帮母织布。闵子骞:身着芦衣为父推车。颜涿聚:曾是一个大盗。
3、采用师生平等的态度进行教学
孔子经常不拘场合,与学生讨论问题,勉励学生不要因为自己年长而所拘束,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由于对孔子的话全部接受,孔子就表示了不满,“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所以在孔子门下,学生可以直率地提出不同看法,孔子觉得自己错了,都会虚心接受。孔子的学生这样评价孔子的教学态度:“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为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静。
4、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经常与学生谈心,在谈话中给学生以指点。他对学生的提问从来不感到厌倦,有的问题学生一问,再问,三问,孔子总是一答,再答,三答。孔子以教为业,以教为乐正表现了孔子在教学上“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代民间专职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感召了所有的学生。直到孔子死后,学生们仍十分怀念他,都在墓旁,服丧三年后哀哭而别,而子贡则在墓旁筑庐又服丧三年后才离去。孔子的教育精神对后代的教育家很有影响,被尊为“万世师表”,从今天来看,孔子教育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正所谓“哲人其萎,遗风尤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