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恭亲王的评价(从蔡寿祺弹劾恭亲王一事)
自咸丰驾崩以后,恭亲王奕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和慈禧一直是默契的政治合作伙伴。然而随着奕訢位高权重越来越忘乎所以,甚至是到了挑战皇权,挑战垂帘听政权威的地步。这个时候慈禧就不得不腾出手来收拾奕訢了。
恭亲王奕訢
契机出现在同治四年(865年)三月初四日,这一天奕訢像往常一样进宫朝见太后。在完成了请安等礼仪后,慈禧便拿出了一份奏折,对奕訢说:你被弹劾了!
奕訢很不以为然,这不难理解。因为在此四年中,他辅佐朝政政绩显著,太平天国被镇压了,大清正显出“同治中兴”的大好局面,而这一切在奕訢看来自己都是功不可没。因此,这样一份弹劾的奏折并未引起他的重视。所以他很随意的问慈禧:是谁弹劾我呢?
慈禧说:蔡寿祺。
需要注意,这个蔡寿祺并非权贵人物,而是刚刚在同治四年二月才升任的起居注官。也就是说,他上任才一个多月就向位高权重的奕訢发难。这就很容易让人引发联想:是不是有人背后指使。是否有人指使暂且不谈,先来看看他弹劾奕訢的罪名是什么?四条八个字:贪墨、骄盈、揽权、徇私!
在奏折的最后,蔡寿祺要求奕訢辞官引退,交出手中权力。从这个奏折中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政治信号:慈禧和恭亲王奕訢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
两宫太后
不过,奕訢似乎没有看到这一层,他指责蔡寿祺不是好人,还扬言要逮捕蔡寿祺治罪。慈禧看奕訢没有承认错误的意思,马上又召见大学士周培祖、瑞常、吏部尚书诸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等人,哭着对这些人说:奕訢培植私党专权,要治他的罪。
众人一听要惩治奕訢,胆战心惊不敢回话,场面一度僵持。因周培祖资历最深,他出面解围说:这事只有两宫太后才能决断,况且又是皇族家事,我们不敢发表意见。
慈禧一听也不甘示弱,说:如果这样,要你们这些大臣有什么用呢?以后皇上长大了,你们就 不怕承担责任吗?周培祖听说这话,可真是左右为难了。一方面奕訢权倾朝野,谁敢治他的罪?另一方面,以后小皇帝长大了,如果怪罪下来,自己也是难辞其咎。
垂帘听政
不得已之下,周培祖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说道:如果要弹劾恭亲王,就要有真凭实据,我们退下去后仔细追查一下。这个时候,周培祖等人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而且也深深地意识到慈禧这次要动真格,未来的朝局无法预测。
慈禧和奕訢自辛酉政变后,配合一直很默契。那么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裂痕呢?
先来看奕訢这方面。自辛酉政变后,奕訢集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领神机营、稽查弘德殿一切事务等要职于一身,政治、外交、军事、皇族事务一把抓,不客气地说,他是有清一代权力最显赫的亲王,就连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允祥也无法与他比肩。
奕訢身兼如此多的要职,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在很多方面会与皇权产生交集,甚至是凌驾于皇权之上。以才智而言,奕訢确实也很优秀,可以说没有他的辅佐,就不可能有“同治中兴”的局面,更不会有慈禧垂帘听政之初的政绩。
慈禧剧照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政绩让奕訢这位年仅33岁的王爷骄傲起来。面对两宫太后,他的言行有点忘乎所以。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很多史料记载奕訢的不检点,这里就不多做引述。
正是因为慈禧与奕訢产生了矛盾,所以蔡寿祺弹劾奕訢的奏折来得非常及时,正中慈禧下怀。关键的问题是,弹劾奕訢的四条罪名——贪墨、骄盈、揽权、徇私是否成立。
蔡寿祺承认他弹劾奕訢的四条罪名只是听说,并无具体证据。但是经办的大臣在上次慈禧召见时看出了要惩办奕訢的苗头,所以最后提出了处理意见:削减奕訢的权力。但削什么,削多少则要由两宫太后来决定。
这个时候,朝野内外都知道慈禧和奕訢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朝臣们虽然揣测到了慈禧要削弱奕訢的权力,但是处置到什么程度,他们无法确定。所以这场太极推来推去,又重新回到了慈禧的手中。
恭亲王剧照
那慈禧接到大臣的处理意见时是个什态度呢?她马上亲笔写下一道上谕发交内阁,上谕称:
恭亲王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要挟,往往暗使离间……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不难看出,这一次慈禧是想将奕訢一撸到底。但是慈禧显然是低估了奕訢的能量。上谕颁布不久,被慈禧选定代替奕訢的惇亲王奕誴,竟上折为奕訢鸣冤叫屈。奕誴是道光帝第五子,咸丰帝的弟弟,奕訢的哥哥,他出面求情其实也就代表宗室的意见,这让慈禧不得不重新考虑。
当天,慈禧召见王公大臣和内阁官员,并口传懿旨。这道懿旨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让人难以揣摩的是,慈禧竟传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
其中对大学士倭仁传达的懿旨是:“奕訢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接着又对文祥又传达了懿旨,大意是:朝廷用人取舍,应该秉公选定,你们认为国家离不开恭亲王,可以与外廷共同讨论。如果大家认为可以复任,我听大家的意见。
两宫垂帘
两人传达的懿旨竟然大相径庭,朝臣一片哗然。殊不知,这是慈禧的聪明之处,她给大臣们留了两份矛盾的旨意,打了一个哑谜,又把球踢给了军机处和内阁,让大臣们商议究竟该如何惩办奕訢。
几日后,内阁再次召开会议商讨弹劾奕訢的事情,会上对奕訢的去留意见纷纷,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以倭仁为代表,认为弹劾奕訢的四个罪名虽然没有根据,但绝非事出无因。倭仁坚持认为奕訢不能再用;另一种是以肃亲王、醇郡王为代表,坚持不能罢黜奕訢,因为弹劾根本查无实据。
最终,后一种意见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也就是不能罢黜奕訢。因此,主持会议的倭仁只好多次修改拟定的意见,让慈禧亲自裁决。
面多朝臣的说情,慈禧采取了去其根本、留其枝叶的办法,于十六日颁发上谕,声称这次将奕訢之事交廷臣商议,正是为了“小惩大诫,曲为保全之意”。现在看来,恭亲王虽有错,但还可以再用,宣布恭亲王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但免去了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两件最重要的差使。
慈禧这种处理方式,让很多人不服,地方上那些实权督抚们也纷纷为奕訢说情。更严峻的是,奕訢被革去首席军机大臣职务后,导致了许多紧急政务严重脱节。军机大臣文祥、宝鋆是奕訢的左膀右臂,在奕訢开缺的一个多月中,他们常以缺了首席军机大臣难以运转为由,使得军机处一度陷入停摆的境地。
这个时候,慈禧意识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也领悟出了权威与造势之间的微妙关系,她马上改变态度,召见奕訢,说了一大通安慰之类的话。奕訢听出了话外音,便跪在地上痛哭,表示出痛改前非,忠心事主的态度。既然双方都有了体面的台阶下,于是当天慈禧就发布上谕,让奕訢仍然在军机处当职。
恭亲王奕訢
从蔡寿祺弹劾奕訢那天算起,这场权力斗争历时三十九天,以奕䜣失去议政王而告终。尽管站在慈禧的角度来看,这次斗争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但取得的突破也是巨大的,毕竟她从此可以扔掉议政王的这根政治拐棍,开始迈出乾纲独断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