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文明(古代两河文明的三大标志)
古代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约公元前3200—前539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而印章、塔庙和楔形文字泥板可以作为两河文明的三大标志按照形状和印面形式,两河流域的印章可以分为平印和滚印其中,平印出现较早,目前最早的平印印纹发现于叙利亚的布格拉斯,其年代为公元前7千纪早期,最早的平印印章实物则见于公元前6千纪初期滚印即滚筒印章,呈实心圆柱形或空心圆筒形,其表面刻有不同图案的印纹,在黏土上滚动可形成连续图案这些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描绘出一幅古代两河文明的历史画卷滚印呈现的题材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有的题材贯穿两河流域文明始终,有的题材只存在于一个或几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滚印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公元前4千纪,滚印取代平印,成为两河文明的特有印章形式,历经3000余年发展演变公元前1千纪后半期,滚印又逐渐被平印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滚印随同泥板一同被发掘出土,目前大多被英、美、德、法、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所收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两河文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两河文明
古代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约公元前3200—前539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而印章、塔庙和楔形文字泥板可以作为两河文明的三大标志。按照形状和印面形式,两河流域的印章可以分为平印和滚印。其中,平印出现较早,目前最早的平印印纹发现于叙利亚的布格拉斯,其年代为公元前7千纪早期,最早的平印印章实物则见于公元前6千纪初期。滚印即滚筒印章,呈实心圆柱形或空心圆筒形,其表面刻有不同图案的印纹,在黏土上滚动可形成连续图案。这些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描绘出一幅古代两河文明的历史画卷。滚印呈现的题材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有的题材贯穿两河流域文明始终,有的题材只存在于一个或几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滚印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公元前4千纪,滚印取代平印,成为两河文明的特有印章形式,历经3000余年发展演变。公元前1千纪后半期,滚印又逐渐被平印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滚印随同泥板一同被发掘出土,目前大多被英、美、德、法、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所收藏。
古苏美尔滚印崇尚自然与简朴
据考古学家推断,滚印很可能起源于公元前5千纪的欧贝德文化期。但是,真正的滚印证据保留在公元前4千纪的乌鲁克文化期。乌鲁克滚印(公元前3500—前3000年)是滚印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滚印仍带有原始朴素的特色,伴随着经济活动、行政管理的加强而产生,与经济和行政管理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滚印外形,在圆柱形之外,其上往往还粘有动物的形状,而制作动物的材料和滚印的材料并不是相同的。在后来的时期里,这种带有动物或者其他形状的滚印辅助物却很少出现。乌鲁克时期的滚印场景还不是特别固定,也不具有系统性,出现的大多是与原始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活动有关的题材。这一时期,滚印图案上出现了“祭司王”形象,他手持植物喂养动物,表明当时已经出现早期畜牧业经济,“祭司王”既是宗教首领也是世俗首领。
捷姆迭特那色滚印(公元前3000—前2800年)有别于乌鲁克滚印。在功能上,乌鲁克滚印很可能用于个人,捷姆迭特那色滚印则用于官方机构。从图案来看,乌鲁克滚印的图案与男性劳动有关,可能是男性神庙机构在处理原材料或产品。捷姆迭特那色滚印描绘的更多是女性神庙的经济活动,比如纺织、制陶、采集等手工活动。
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800—前2334年)是苏美尔城邦的形成与争霸时期,滚印的总体特征是抽象与具象并存,以几何形纹饰为主题,被称为“织锦样式”。其特征是整体瘦长,通体施满清晰对称的几何图案,有弧形、菱形、麦穗形、花瓣形及其他各种动植物简易形状,以多个排列或对称呈现。早王朝中后期,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图案:争斗图案与宴会图案。争斗图案的雏形出现于公元前4千纪晚期,主要是狮子和牛之间的争斗,而且都是四脚着地的正常站立姿态,略带有原始朴素的畜牧业特征。早王朝中后期,争斗的动物开始两脚站立起来,并且出现了神话中人头牛身的“牛人”形象,有的还带有楔形文字铭文,多是印章拥有者的简易信息,这种形象在后来的阿卡德王朝时期成为标准的官方印章图案形式。
宴会图案是早王朝具有标志性、独特性的滚印图案,其他时期很少出现。依据宴会参与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宴会主人公通过芦苇管从大酒罐中“吸”啤酒,这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喝啤酒的独特方式;二是主人公手持酒杯喝啤酒;三是主人公坐在桌子前饮食。除了主人公,宴会图案还有乐师弹奏竖琴,有些滚印的下一栏还有动物图案。宴会图案的主人公可能是城邦首领,他们举行宴会的目的或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或是为了庆祝节日(比如新年),或是庆祝圣婚仪式等宗教仪式活动。
新苏美尔滚印具有浓重神话色彩
阿卡德王朝(公元前2334—前2193年)的建立者萨尔贡出身于两河流域北方,他通过南征北战,最终统一两河流域,结束了苏美尔城邦的历史。阿卡德滚印图案以争斗为主,在国王纳拉姆辛统治时期,争斗图案逐渐固定化与标准化,被称为“经典阿卡德滚印”。阿卡德争斗滚印出现了“英雄”(据说是吉尔伽美什)、“牛人”(据说是恩奇都)、狮子、公牛等形象。其中,英雄与公牛争斗、牛人与狮子争斗,有的公牛还呈现倒立形象。在这一时期,滚印中出现了规范的铭文,位于滚印图案旁边,一般有二栏至三栏,记录的是滚印所有者及其职业、世系以及所属的神。除了经典的争斗图案,阿卡德时期还延续了早王朝时期的宴会图案,但是并没有发扬光大,而是渐渐地被另一种经典图案——觐见图案所取代,这也是宗教神话主题的一次图案更替。阿卡德时期的第三类滚印图案是神话主题,主要的神有太阳神乌图(沙马什)、地下淡水之神与智慧神恩基(埃阿)等。
阿卡德王朝被东部来的山地部落库提人灭亡之后,两河流域陷入混乱。公元前2112年,乌尔那穆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苏美尔文明得以复兴。乌尔第三王朝的滚印最具标志性的图案是觐见图案,这也是两河文明主要滚印图案之一。觐见场景的一般构图是:被觐见者或主人公坐或站在右边,觐见者站着面对被觐见者,呈崇拜或觐见的姿势。此外,还有一位或多位引领女神,很少有神的代表符号(弯月、太阳或金星)、安朱鸟、狗等其他辅助元素。被觐见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国王,一类是神(如月神、太阳神等),国王手持一个杯子,而神一般伸出手。被觐见者究竟是国王还是神,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标准:神的头上戴有角状的帽子或神冠,而国王头上一般戴有圆形状帽子或王冠。乌尔觐见滚印一般都带有比较详细的楔形文字铭文,记录滚印拥有者的信息。除觐见图案外,乌尔第三王朝还延续了阿卡德时期的争斗图案,但是数量极少,可以说是阿卡德争斗滚印的余音。
亚述—巴比伦滚印百花齐放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文明又一次陷入群雄争霸的分裂状态。公元前1894年,苏穆阿布穆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94—前1595年),定都巴比伦城。到第6位国王汉谟拉比时期,他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滚印的争斗题材再次回归,成为两河流域滚印的主要题材之一。争斗题材曾经在阿卡德王朝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经乌尔第三王朝的中断,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出现了第二个高峰。这时的争斗题材中在狮子之外,又引入了新的角色——狮身人面像。与之前的牛身人面像相对应,它们与坐着的山羊、跪着的人相互争斗,这种争斗题材是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最重要的滚印题材。除了争斗题材这一经典场景,古巴比伦王国的滚印还沿袭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觐见题材,并且出现了新的变化,被觐见者(主要是国王)不再是之前坐着的姿态,而是变为站着的姿态。这是滚印的一次革新,在之前的伊新—拉尔萨时期已经出现雏形,到古巴比伦时期正式形成,并且成为古巴比伦时期滚印的另一阶段特征。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所灭,两河流域再次进入混乱时期。加喜特人乘机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加喜特巴比伦王朝,之后还有伊新第二王朝、海国王朝等小王朝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而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则进入中亚述统治时期。公元前911年,亚述进入新亚述时期,逐渐完成了两河流域的又一次统一。学术界一般把大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的两河流域历史称为中巴比伦—中亚述时期。加喜特巴比伦时期的滚印题材比较繁杂,没有典型的题材,很多题材沿袭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滚印类型。加喜特人并不属于闪米特人,因此加喜特巴比伦滚印中的人物穿着有别于古巴比伦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此外,这一时期滚印上的铭文比较长,往往有五至七行之多,有的铭文甚至长达十多行。虽然当时的主要通用语言已经是阿卡德语,但是滚印上的铭文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苏美尔语。
这一时期的滚印没有特定的主题,我们只截有代表性的部分滚印略作介绍。在觐见题材中,被觐见者和觐见者都是站着的,他们中间有时会有其他人物或神出现,而场景所占的滚印比例也少于以前,一半以上的滚印图案被铭文占用。另一类比较特别的题材是一个人物双手持两条蛇或者公羊等动物,在他四周有花瓣图案衬托,铭文环绕着图案的四周。这种图文分布也是这一时期的独创,可能是由于铭文太多,因而采取这种紧凑的排列方式。
中亚述的滚印受到周边文化影响,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中亚述的滚印场景中,人物很少出现,动物却大量出现,并且出现了许多神兽和奇特的神话动物形象,比如带翼飞头、飞马的形象。这些题材很难归类,有的可以归为争斗场景,有的场景中动物奔向一棵树(可能是生命树)。在有的场景中,英雄手提动物的后蹄。中巴比伦—中亚述时期是上古中东国际关系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楔形文字文化影响的区域除了巴比伦和亚述,还有伊朗、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埃及等地。这些地区的滚印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加入了本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异域滚印形式。
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911—前539年)是两河文明的最后阶段,随着波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新亚述—新巴比伦滚印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由于帝国统治区域辽阔,以及周边楔形文字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滚印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征。后期则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滚印带有明显的波斯特征。公元前8世纪起,滚印逐渐被平印所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亚述滚印主要有两种图案:狩猎图案和宴会图案。在狩猎图案中,弓箭手跪着或者站在战车上射击,所射猎物多为牛羊,偶尔有带翼飞牛与狮身人面兽。宴会场景可能是在狩猎之后的庆功宴,主人公手持杯子。在这两种图案之外,还有耕种图案、宗教图案、蝎人和牛人图案,以及生命树和安朱鸟图案等。新巴比伦滚印的一个流行主题依旧是争斗图案,但有新的发展,即主人公头戴高帽或王冠猎杀动物,这种头饰在之前没有出现过,主人公还带有双翼或四翼,相当于半人半神的形象。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受到伊朗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类身着奇异服饰的人物(可能是祭司)。
两河文明的滚印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共性与特性的统一,既有单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又有多个阶段共有的特征。总体上说,两河文明前期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时期,滚印图案比较固定,早王朝前期滚印以织锦图案为主,早王朝中后期滚印以宴会图案为主,阿卡德滚印以争斗图案为主,乌尔第三王朝滚印以觐见图案为主,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滚印图案。然而,从古巴比伦时期开始,经中巴比伦—中亚述时期,直到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滚印图案不再有占主导地位的图案样式,而是出现了内容繁多、百花齐放的滚印图案,可能是两河文明的扩张与文化交流所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分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原标题:滚印深描两河文明历史画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谭晶 刘昌玉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