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村落(山东成武带口村落由来)
孙智敏收集整理(头条号:老虎69090)
“口”,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kǒu,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出入通过的地方:路口。门口。港口。等等。
字源演变
“口”,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为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很像人嘴巴的样子。后来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秦系简牍,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口”。其字源演变如下:
口的字源演变
口的字源演变
口的字源演变
注:村落信息来自《成武村落图谱》
大田集镇八岔路口
位于大田集镇西北2千米处,东邻大陈庄,西邻党庄,南临定丰路,北邻白庙。总面积0.6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5平方千米,房屋158幢,居民150户,人口420人,有王、陈、孙、刘等姓。
明崇祯年间,金乡县金山店子王氏迁来立村,因村前是八条路的交叉处,故名八岔路口。
永昌街道程堤口
程堤口位于县城建成区东部,东邻苗庄,西邻盆罐窖,南邻小朱庄,北邻王林。总面积0.9平方千米,房屋380,居民210户,人口630人,有程、高、郭、刘、翟、陈、闫、张等姓。
清康熙年间,程堂程氏分支迁此居住,后人财两旺,发展为村庄,因居堤口,取名程堤口。
永昌街道水口
水口位于永昌街道东南6千米处,东邻节楼,西邻宋楼,南邻魏庄,北邻马庄。总面积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47平方千米,房屋185幢,居民176户,人口529人,宋姓居多。
清乾隆年间,郜鼎集宋氏迁此立村,因村处桶子河和大沙河交叉点,故名水口。
经济开发区十里口
十里口位于经济开发区东北3千米处,东邻姜庄,西邻前常桥,南临枣曹路。总面积0.3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16平方千米,房屋161幢,居民150户,人口550人,有李、秦、郑、曹、宋、商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立村,距县城十里,又在岔道口,故名十里口。
经济开发区七里口
七里口位于经济开发区东0.5千米处,东邻徐庄,西邻苗庄,南临先农坛街,北临伯乐大街。总面积0.13平方千米,房屋172,居民160户,人口410人,有宋、李、程、苗等姓。
始名程海子,立村时间失考。清道光年间,程氏将土地卖给郜鼎集宋氏,因距县城7里,又处在路口,更名七里口。
苟集镇王路口
王路口位于苟村集镇南3.5千米处,东邻孔李楼,西邻孔油坊,南邻孙寺镇大李庄,北邻东贾庄。总面积0.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53平方千米,房屋152幢,居民133户,人口508人。祝姓居多。
明弘治年间,山西洪洞县王氏在此立村,因村两头各有南北路口一个,前后又有东西路交接,呈王字,又是路口,故名王路口。
苟村集镇前张口
前张口位于苟村集镇西南3千米处,东邻董马庄,南邻待侍寺刘庄,北邻后张口。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93平方千米,房屋256幢,居民234户,人口859人,有张、刘、黄、马、闫等姓。
东汉,湖北襄阳张氏迁至待侍寺立村,名张家庄。宋初在村后挖了条白沙河,河边有一渡口,故改村名为张口,因人多分家,一支在村后另立新村,老村称前张口。
撮子 用来撮粮食,装入袋子里的工具
苟村集镇后张口
后张口位于村集镇西南2千米处,东邻祝桥,西邻大祝楼,南邻前张口,北临乐成河,总面积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7平方千米,房屋240幢,居民224户,人口764人,有刘,张,孔等姓。
元初,本镇前张口张氏分支迁此建村,因前有张口老村,故名后张口。
后张口渡槽
后张口渡槽位于村东北侧100米处,1973年建造,砖混结构,呈凹形,南北长24.3米,东西宽2.05米,槽高1.2米,槽壁厚22厘米,上部由12根宽10厘米的横梁连接,横梁间距2米,北首为簸箕口,长3.6米,外口长5米,渡槽下部由五个红砖砌成的桥墩支撑,保存基本完整。
茓子 过去农村用来茓粮食的
苟村集镇张河口
张河口位于苟村集镇东4千米处,东邻郭桥,南临乐成河,北邻邓庄,总面积0.7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58平方千米,房屋187幢,居民150户,人口540人,有刘、李、王、阎、朱、范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氏迁此立村,靠靠近乐成河口,故名张河口。
升 农村用来量米用的工具
苟村集镇桥口
桥口位于苟村集镇南2千米处,东邻祝园子,西邻祝桥,北临东鱼河,总面积0.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14平方千米,房屋65幢,居民56户,人口182人,祝姓居多。
清乾隆年间,本镇祝桥祝氏分以迁此立村,因居村北大桥桥口,故名桥口。
顶针 农村妇女用来纳鞋用的
顶针 农村妇女用来纳鞋用的
孙寺镇官路口
官路口位于孙寺镇东北1千米处,东邻宋小楼,西邻东李庄,南邻双楼,北邻刘窑。总面积0.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8平方千米,房屋110幢,居民104户,人口413人,有李、张、袁、尚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邓氏迁此立村,故名邓庄。因村口有官路通过,更名官路口。
过去农村实木的八仙桌和实木椅子
天宫庙镇郭押口
郭押口位于天宫庙镇东南4.5千米处,东邻单庄,南临胜利河,北邻霍楼。总面积0.3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平方千米,房屋90幢,居民62户,人ロ306人,有郭、罗、侯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郭氏迁此立村,始名郭楼。因村东有一韩家楼,紧押三条河口,遂称郭押口。
庵子
天宫庙镇房堤口
房堤口位于天宫庙镇北6千米处,东邻小刘楼,西邻毕庙,南邻张武楼,北邻沙楼庄。总面积0.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53平方千米,房屋164幢,居民152户,人口531人,有张、王、翟、李、岳、韩等姓。
村北原系一条古道河“芝河”渡口,来往客商经此。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房氏迁来傍堤口居住,故名房堤口。清末,房氏式微,刘、张二氏先后迁入,村名沿用。
牲口笼嘴 套在马嘴上的物件,防止它吃庄稼等
九女集镇曹口
曹口位于九女集镇西1.5千米处,东邻步楼,西邻曹县界,北邻周庄。总面积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7平方千米,房屋208幢,居民199户,人口612人,有曹、李、邵、刘、申等姓。
始名阎庄,立村时间失考。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曹万章迁此立村,人丁兴旺,又紧靠桶子河堤口,阎氏乏后,更名曹口。
油吊子
汶上集镇董口
董口位于汶上集镇东南6.5千米处,东邻刘楼,西邻刘庄,南邻董庄。总面积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7平方千米,房屋170幢,居民166户,人ロ589人,有董、刘、杨、王、李、梁、陈等姓。
明初,山西洪洞县董氏迁此立村,因村西是古汶水河交通要口,时常停船,故名董口。后建有楼房,更名董楼。1982年恢复始名董口。
滚铁圈的玩具
汶上集镇常路口
常路口位于汶上集镇东北6千米处,东、北邻巨野县界,西南邻玉帝庙。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85平方千米,房屋228,居民215户,人口834人,有王、崔、黄、马、田等姓。
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常氏迁此立村,因紧靠路口,故名常路口。
弹弓
汶上集镇林路口
林路口位于上集镇东南7千米处,东邻李楼,西邻刘庄,南临安济河,北临南坡河,总面积0.6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52平方千米,房屋134輸,居民120户,人口452人,有李、林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林氏迁此立村,因村立在成武至龙堌集官路路口,始名林家路口,后演变成林路口。
南鲁集镇谢雁口
谢雁口位于南鲁集镇东北5千米处,东邻韩庄,南邻史庄,北临万福河。总面积0.3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28平方千米,房屋92幢,居民84户人口270人,有程、李等姓。
谢雁口、韩庄
唐朝时期,谢氏迁来傍河堤的堰口立村(从何处迁来不详),名谢堰。因“堰”“雁”谐音,后演变为谢雁口。明洪武末年,谢氏迁村东韩庄,故现谢雁口无谢氏。清中期,巨野万丰刘集步氏迁入清末,永昌街道程堂程氏迁入,村名沿用。
玉米穿子 农村用来脱玉米粒的工具之一
归宿
附秀才、举人、进士……
古代最初级的就是童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取得。童生通过省里的科试(也称院试),称为生员,这时方才是秀才及第,算是有了功名。
秀才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一个读书人如果有了秀才的功名,他就具备了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也有了开设私塾教书育人的资格;秀才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俸禄,但可以免除一些赋税、徭役,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算是正式踏入士大夫阶层;秀才上公堂见县官可以不用跪拜,有向地方官的建议权,惹上官司也不能轻易上刑,只有割除秀才功名后才可抓人施刑。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入县、府学院学习深造,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一般不被推荐参加乡试。
秀才通过乡试,就成了举人。乡试由省里组织,但主考官由朝廷委派主持,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秋天进行,因此也称“大比”或“秋闱”。通过乡试的人就是中举了,就成了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优惠特权外,已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并享有了一定的俸禄,社会地位就更高了。中举后就具备进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了。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朝廷给予路费盘缠,并为其提供车辆。举人进京赶考,所经地方有为其提供食宿保卫的责任。
举人通不过会试或不想去进京赶考,可以作为候补官员,一旦一些地方出现职位空缺,举人可以来补缺,最高可补做知县,但一般都是最低级官职。有些举人为了能尽快得到补缺,就到一些官府做幕僚,以便及时掌握哪里有了官员空缺的信息,好去补缺。清末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先给人做幕僚,后补缺进阶的。因为不是进士出身,左宗棠也是终生遗憾,在做到巡抚一级时,尚且心有不甘,还向慈禧太后嚷嚷着要去参加会试。
没有中举但很优等的生员,可被安排到国子监继续深造,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副榜贡生,既可继续参加会试考试,也可在职位空缺时补充为官员。清朝康熙皇帝时的大清官于成龙,就是以副榜贡生进阶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官员空缺很多。于成龙倍感朝廷天恩,因此终生廉洁勤政,报效朝廷。
举人进京赶考,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三年一次。会试一般会在农历二月初举行,称春闱或礼闱,一般会录取二百到三百人,第一名称会元。凡是通过会试登上正榜的人,不出特殊情况,一般都能成为进士。而不能通过会试的举子,对一些考试分数高的,朝廷会列出副榜,这些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那些通过会试考试的正榜进士们,称贡士,一个月后,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明清时期,殿试内容考试时务策论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个,临时呈皇帝圈定。凡是会试通过的,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第一甲取若干人,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列入一甲的都被赐予进士及第;第二甲列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又列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凡被列为三甲的人都被称为进士,会试考试第一的会元,这时也不一定能成为状元,至于谁能成为状元,一看策论水平,二看皇帝心情,如果皇帝看着某人的名字或某人的相貌、特长合顺自己的心意,就定某人为状元。
殿试过后,三月底,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前三名进士一般授予六品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附常见的狗尾草
1.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狗尾草属。古称莠,如《诗经》之“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小米(粱/粟)的野生祖先。圆锥花序紧密,直立或稍弯垂,一般不会大幅度折腰。
2.金色狗尾草 Setaria pumila
本地狗尾草属中最好认的一种。圆锥花序细长、直立,至多略有弧度,刚毛金黄色或稍带褐色;一簇中仅具一个发育的小穗,排列规整、粒粒分明。
3.大狗尾草 Setaria faberi
比普通狗尾草的圆锥花序更长更大,大了挺好,挺住很难,一般都会耷拉,至少垂头九十度以上。
4.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狼尾草属,多年生。圆锥花序直立而蓬松,刚毛淡绿色或紫色,常作为观赏草栽培。图4是百分百的纯野生种,恰逢“焜黄华叶衰”之时,颜值比园艺品种可差多了。
5.虎尾草 Chloris virgata
虎尾草属。穗状花序5至10余枚,指状着生于秆顶,常直立而并拢成毛刷状。不似虎尾,有几分像狮子尾端的“一撮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