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最早的践行者是中国教育界的先师圣贤——孔子。他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问同一个问题,“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他竟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应先问下父亲和兄长,冉有可以马上行动。
为啥这样?孔子当然不会误人误事。相反,他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为他对这两个学生有透彻的了解: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于是冉有临事要果断,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虚名啊,从现在看来,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么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应有所差别,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从事教学工作也有些年头了,对因材施教的理论是很熟悉的了。但在现实工作中,真正要做到对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往往只能应用在培养少数优秀学生方面。虽然这样,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不了解学生的教学,就是灌鸭式的了。
有人说,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孔子就是达到这一境界的第一人。他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桃李满天下。他的这一教育思想能流传至今,且被后世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继承和发展,正证明了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