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你做个真心朋友行不行(朋和友)
作者 |副墨之子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这两个字现在是连用的,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和笼统,在如今的陌生人社会,太多人际关系都以“朋友”二字来论,以拉近彼此关系、涵盖更大范围。在用于简称或造词时,则往往只用“友”字,例如书友、花友、厨友、驴友等,当然这开始得更早,古代已用“道友”来客气地称呼走江湖的人。中学语文老师常说,文言文翻译要把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不知是否同款),“朋”和“友”皆译为朋友,其实它们原本是有区别的,古人用词简练,分而用之必有其意,或许背后就是一个观念、一个视角。“朋”本义是货币单位,古人曾以稀有的贝壳当做货币流通,朋字就是当时的一个计数单位,以五贝为一朋,或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即十贝为一朋。贝壳通常需要系在一起,就像鸟儿聚在一处,《说文解字》说“朋”是假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由本义引申为“同有所系者”,产生多组字义,包括:群聚,彼此友爱,同、齐、一致,结成朋党,勾结,比、伦比等。有的便含有贬义了。
而“友”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又”形,表示两个人的手共同协作,有友好、亲爱之义,有时也特指兄弟相友爱。流传更广的解释,则是郑玄注《周礼》时说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许慎《说文解字》也有此表述。同门、同师还是由“群聚”所致,虽因一些因素而共同受业,但不一定志同道合,最终都合于老师的志向,本就是和而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嘛,能力所应用的方向可能相反。“朋党”“朋比”等情形表面上志向相同,实则是为了暂时的目标而相群聚,核心并不是共同的志向(长远的、根本的目的),强调的是群聚而非同志,故以“朋”字指称。“友”字所蕴含的是更深层的本质目的,一般来说正面意义更明显,成为知己的概率也更高。我留意“朋”和“友”的区别,是在翻阅《三字经》时,看到译注者对“友与朋”的注释中,提及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为“友”,有共同德行者称为“朋”。同志曰友是一致的,对“朋”字则提出德行的甄别。德行也分好坏,包含了知识水平、观念层次、能力等因素,相较于志向所联系的更深层的本质,这些属于浅层,可以统属于能力——本质目的相同、能力不同的人终究相友,能力相似、本质目的不同的人则只会暂时群聚。由此又想到一个词“狐朋狗友”,最早的出处似乎是元代关汉卿的《单刀会》,两字并用,应该是晚出义了,“友”字也可以带有贬义,好像又矛盾了。本以为“志向”一词,古人更强调其正面意义,倡导人们树立好的志向,选择有道德的生活。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也希望蒙童“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给人良谋忠告。现在我又觉得,恶人之间也讲情义,善恶、褒贬都只是世俗意义上的,真情却可以超越这些分别。“朋”和“友”的区别,或许只在于后者的感情更深,比起内心的志向或本质目的,更以性情相投,而有互不相识、只因投缘而结为挚友的。坚贞不渝。大凡世间真情,都需要一个人本质的、内在的纯真不被蒙尘,再有相遇的外在机缘,才可能成就一段佳话。前者与智慧有关,后者则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回到入世的“友”,《论语》多有提及,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中说无友不如己者。一般就字面译出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结合下一句“过,则勿惮改”,有过错不要怕改正,再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也可以理解为君子认为没有一个友人不如自己,善于从友人身上发现他们的长处与优点,自己若有相应的问题应及时改正。这里隐含的前提是君子所交往的“友”,都是有相同志向、品行皆有可取之处的。彼此都是一面镜子,可以自鉴,可以互勉,切磨箴规也应当是相互的,这才是好的朋友关系。另外,对于道德见识的层次高于自己的人,见贤思齐即可,我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对于能力才华高于自己的人,能平心观其生平际遇之所由来,见其善处则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却不必有多余的好恶了。朋友关系位居五伦,虽居末位,倒也看出它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对人影响很大的人际关系。现在也有人提出其他四伦也可以看作朋友关系,核心都是彼此尊重、彼此促进。若如此论,在这些复杂又简单的人际关系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自己要有立身之本,有智慧的观念、安定的心态、相应的能力,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广结善缘。亦即修身之基础性、根本性。对这两个字的一番追究,对我的启示仍然回到一贯的向往:成为一个本分、归真的人,心里有根能与天地自然、与人之心灵相通,能量充沛丰盈,才有定力做人做事。不外求,才不会缺少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