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1)

三文鱼

深圳南山海德一道附近有家自助餐,是近年来比较心仪的一家,这家很多菜品都很精美,出品有保证,尤其不用担心刺身的品质,这对于一个钟情于三文鱼刺身的人来说,除了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接下来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尽情享用了。

上文《年年有鱼(三十四):热血金枪鱼》写了金枪鱼除了鱼生,我还吃罐头和三文治。但三文鱼,我只爱刺身。疫情这几年,胆子小了,在麦德龙买的三文鱼,都要煎了才敢吃。

去年秋天,隔壁家女孩发了个朋友圈,图片正是三文鱼刺身,配的文字是“我们在顶风作案”。我乐了,心里暗暗佩服她胆子大,不过我是能理解的,因为三文鱼刺身实在太美味了。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2)

第一次吃三文鱼刺身在福田,那时公司和住处都在福田,福田算是我们的根据地,除了偶尔去一下罗湖,南山和宝安印象中等同于关外。

朋友说今天吃三文鱼刺身。我问她刺身是什么,我想到了纹身。朋友说刺身就是生鱼片。一碟切得很薄的橙红底白条纹的生鱼片,铺在冰面上,旁边是柠檬片和山葵根泥,餐厅服务员又给了每人一小碟芥辣豉油,朋友一面招呼大家动筷,一面夹起一片,蘸了蘸味碟,一口吞了鱼片。

我犹豫了一下,听说是生鱼片,便斗争吃还是不吃。生鲜我以前是吃过的,比如泥螺、呛蟹和醉虾等,但那好歹也是经过白酒处理过,心理上觉得比较安全,这种直接从鱼身上切下来完全没处理过的生鲜,还真是头回吃。

但见个个吃得露出满意的神情,东道主又不停劝菜,我只好也学着众人夹起一块鱼片,很软,又蘸了蘸味碟,全部放进嘴里。我打算如果不能接受,就直接吞下去,不能让人看出我胆怯。然而还没等吃出味,一股呛人的辣味即从嘴里直冲鼻腔,差点被呛得背过气去,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咳嗽不止,也顾不得口中鱼片是甚滋味,囫囵吞了下去。朋友笑着递纸巾给我,余者皆笑。少点芥辣少点芥辣。怎么了这么感动。哈哈第一次吃都这样。

第一次吃三文鱼刺身,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哦不,比猪八戒要惨,不仅不知其味,还被呛出了眼泪。

当然,真正享受到三文鱼刺身的美味时,便欲罢不能了。

我比较喜欢好的自助餐三文鱼刺身,可以吃到爽。通常是现切现给,也有切好几碟摆在台上。我会拿鱼腩的部分,说来奇怪,吃鱼我喜欢吃鱼背肉,而三文鱼刺身却爱鱼腩,鲜香软糯,肥美甘甜,真乃佳肴也。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3)

三文鱼学名鲑鱼。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与太平洋、北冰洋交界的水域,属于冷水性的高度洄游鱼类,被国际美食界誉为“冰海之皇”。

三文鱼是广东人的称呼,源自英文“salmon”。粤语根据英文的音译成“三文”,结果就这样流传开了。

“Salmon”是拉丁文“上升”的意思。古老的北大西洋的渔民们发现了这种洄游鱼。它们出生于大西洋沿岸的河流,成长于海洋,成熟后会洄游到出生的河流里产卵。它们在洄游时会逆流而上,拼命向上游前进,甚至跃上瀑布,于是便以拉丁文Salmon(上升)为其命名。

前文说过金枪鱼的深红色鱼肉,是因为金枪鱼的游速极快,肌肉中携带了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而三文鱼的橙红色鱼肉,是因为野生三文鱼以海藻、鱼虾为食,这些食物的体内有丰富的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红色素,类似于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因而鱼肉呈现出漂亮的橙红色。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4)

刺身即指生鱼片。古时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去皮后鱼片不易辨清种类,于是便用竹签将鱼皮刺在鱼片上,方便大家识别,因而得名。虽然后来不再用这种方法辨别,但“刺身”这个叫法被保留了下来。

很多人以为刺身起源于日本,但其实生鱼片是地地道道的中华美食。

生鱼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23年。出土的青铜器《兮甲盘》上的铭文记载,周宣王五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境内)击败入侵的猃狁部落。凯旋归来后,领军将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友人,主菜即为烧甲鱼与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篇记载了这件事。诗中描述:“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古时的鱼脍就是指生鱼片。

《论语·乡党》载:“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都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论语》又写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对刀工的细致、食物的形态,以及搭配的酱料都很有要求。先秦时吃生鱼脍也要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礼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看来两千多年前食用生鱼片的方法,与现在没什么差别。

鱼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不吃鱼脍反而被视为怪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异事。其中一条曰:“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怪的风俗。祝阿人这个习俗一直到隋朝仍如此,《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三国时,吃鱼脍开始蘸虾酱。曹植的《名都篇》载:“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说把鱼生蘸著小虾酱吃。

南北朝时,出现了著名的“金齑玉脍”,这是古代最有名的生鱼片菜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介绍了金齑的做法,需七种配料: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苏轼诗曰:“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5)

到了唐朝,食用生鱼片的文化已达到鼎盛。

众多诗人都描绘了这道美食。“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等,也正是这个时期,鱼脍传到了日本。或许古代日本人也吃刺身,但这么讲究的吃法却是从大唐带回去的。

明清时期,我国吃生鱼片的习俗逐渐被熟食所替代,而日本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人们发现有些鱼刺身比熟食更美味,刺身遂又风靡起来。这在我国来说,算的上是一种饮食的返璞归真。

生鱼片对卫生要求极高,有人担心,生鱼片的寄生虫会影响健康。这一点要说明的是,国外出口三文鱼,都要经过严格地冷冻处理,符合卫生标准方可。比如美国药监局规定,三文鱼必须在零下35度冷冻15小时,或零下20度冷冻7天,欧盟则规定零下20度冷冻24小时,这样寄生虫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疫情期间我没再吃三文鱼刺身。寄生虫是不担心了,又开始担心病毒了。

三文鱼刺身出肉率(年年有鱼三十五)(6)

上文推荐:年年有鱼(三十四):热血金枪鱼-今日头条 (toutiao.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