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

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为什么南宋宁愿选择偏安苟且,也不愿意北伐?南宋那么多忠臣良将,那么多铁骨丹心,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南宋败亡的命运?

软骨头的大宋

国家兴旺,士气必盛,国家颓败,士气必衰,这是历朝历代兴亡发展的规律。自从北宋建国以来,皇帝积极向上,士大夫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士气,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名臣,可谓是群星灿烂。

可到了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道,士大夫反而成为了投机取巧的一帮混子,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国家很快一蹶不振,内无贤臣外无良将,在靖康之变当中,北宋灭亡。

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2)

宋高宗

很快逃往南方的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登基称帝,史称宋高宗。南宋偏安一隅,早已经失去了大宋雄风。

当时宋军上下,大多被金军打怕了,就连皇帝赵构,也被金军追着一直撵着跑,以至于赵构被打得患上了恐金症。其实,此时的南宋军民,不乏忠义之士,不缺良臣名将,可惜皇帝得了软骨病,统治阶级闻金色变,以至于就连岳飞这样的一代名将,也在北伐途中被十二道“金牌”催令班师。

以致于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宋高宗为达成议和的目的,让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岳飞也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原本的北伐希望,直接破灭。如此昏君佞臣,想得只是保住自己的一场富贵,至于什么家国大义,都是狗屁。

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3)

一代名将岳飞

三次北伐

其实要说南宋自从岳飞北伐之后,从此就一点都不想北伐收复失地?当然不是。至少宋高宗之后的皇帝宋孝宗积极抗金,发起了隆兴北伐。还有宋宁宗的开禧北伐,以及宋理宗的端平入洛。

不过,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皆以失败告终。端平入洛虽然获得短暂成功,收复了旧都汴梁,可却又成为了南宋灭亡的转折之战,是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更是再一次让蒙古人看到了南宋君臣上下和军队的孱软。

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4)

宋宁宗

为什么南宋历次北伐全部失败,失地没有收复,反而最终走向了灭亡?其实主要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从宋高宗立国开始,就只想着苟且偷安,至于什么收复中原,从来就是嘴边一句欺骗和蒙蔽天下人的大话。

二是受到宋朝立国时期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军事力量十分孱弱。而且南宋缺少产马区,骑兵不行,野战又不行。面对的对手都是十分强大的北方马背民族,宋军善守不善攻,武将又不被信任。别说打仗,能在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守住偏安一隅,已经是属于奇迹了。

三是内部北伐的思想根本没有统一起来。南宋经济富庶,从上到下许多人一心只想贪图享乐,并不想耗费财力人力进行北伐战争。其内部对于战与和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加上南宋立国开始就党争内耗不断,战与和的争论无法形成北伐的统一思想。以致于造成了每一次北伐行动,都会被扯后腿的情况屡屡出现,最终导致失败。

南宋时期的各个势力(南宋为什么宁愿选择偏安苟且)(5)

南宋的形势地图

南宋,为何不忍细看

其实,南宋从靖康之难到崖山覆灭,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艰苦卓绝的生死图存,在外有强敌、内有忧患之下,上至居庙堂之高的股肱之臣,下至处江湖之远的忠义之士,大多数人都在苦苦寻找国家的出路和心灵的家园。

虽然也不乏无耻之徒与奸佞小人,但更多的贤臣良将和志士仁人,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信念、勇气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正气歌”。但那么多忠臣良将,那么多铁骨丹心,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南宋败亡的命运?

这里,了解南宋历史,推荐一本《南宋不忍细看》,本书用一个个人物,串起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让南宋那段“不忍细看”,又值得细看的史实如画卷般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展现了南宋一朝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力图透过南宋的曲折历史,启发人们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如果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我们下回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