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

韩愈,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是因为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什么是“古文运动”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其实就是反对“骈体文”的一种文学改革运动,韩愈认为,骈体文不但很俗气,而且还很呆板,华而不实内容空洞,因此韩愈提倡要恢复先秦汉代那种创作相对自由的古文。

古文不像骈体文,它不受格式的约束,更有利于创作者的自由表达,所以,古文运动受到了众多文人的支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改革运动。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1)

诗人

因为韩愈和古文运动,让很多人从此对“骈体文”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骈体文真的一无是处吗?并非如此!

比如流传千古的旷世名篇《滕王阁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被誉为是天才之作,就连反对骈体文的韩愈都对王勃的《滕王阁序》不吝赞美之词,甚至还模仿王勃写了一篇《新修滕王阁记》,可见,骈体文并非一无是处。

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体文,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在聊这篇旷世奇文之前,咱们先来认识一下王勃。王勃出身于文人世家,而且他的爷爷王通是隋末时期的大学者,王勃六岁就可以单独作文,九岁时甚至还写了一篇《汉书注指瑕》,把隋唐大学者颜师古的很多错误都给挑了出来,因此被誉为神童。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2)

诗人

王勃少年得志,十六岁就应试及第,但因为锋芒外露意气用事而两次被贬,尽管他在二十六岁被朝廷重新启用,却不幸在渡海时溺水身亡,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

《滕王阁序》,是王勃25岁时南下看望被贬交趾的父亲、途经南昌时所写,当时正逢滕王阁刚刚修缮一新,众多文人墨客齐聚与此,王勃恰逢此盛事,于是以文会友,顷刻之间就写出了这篇旷世奇闻,引得满座皆惊。

除了这篇序文之外,王勃同时还写了一首《滕王阁》诗,其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同样也是千古名句。

那么,在后来轰轰烈烈反对骈体文的古文运动中,为什么《滕王阁序》依旧能成为世所公认的传奇佳作呢?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3)

诗人

来看几个数据,首先,这篇序文一共774个字,包含有多达40个成语,其中至少有29个成语为王勃原创,文章还引用了三十多个经史子集当中的典故,全文145句,除开两句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光凭这几个数据,《滕王阁序》就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骈体文中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旷世奇文。

《滕王阁序》通篇用典,有说引用了37个典故、有说引用了42个典故,还有说引用了五十多个典故,涉及的古籍之多令人咋舌,诸如《山海经》《诗经》《周易》《晋书》《汉书》《列子》《庄子》《史记》等等全部信手拈来却无堆砌之感,甚至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更有升华。

比如最有名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了南北朝庾信的《马射赋》,原句是“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很显然王勃化用之后的句子更有升华。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4)

诗人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用典,不但有正面引用,还有反用,比如"处涸辙以犹欢"应用自《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原意是比喻困境中亟待救援,而王勃反用为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总之,仅仅是通篇用典之多,以及用典之巧,王勃就让当时在座的所有文人墨客惊为天人,王勃毫不掩饰地在滕王阁炫耀自己的博学,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他是在故意炫技,因为他所用的典故全部严丝合缝地融入了这篇序文,没有一个多余,也没有一个是为了堆砌字数。

如此之多的典故,换成任何一个普通人,想要对文中涉及到的古籍熟读并理解,至少也需要花十五年的时间才够,哪怕是今天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几乎也很难掌握《滕王阁序》中的所有典故。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及分析(文中密集的知识典故)(5)

诗人

更为难得的是,王勃这篇文章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天赋,从一开篇,他就巧妙地夸赞了在场的所有人,比如 “宾主尽东南之美”、“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等等。

其次,《滕王阁》的表达字句相扣、气势如虹,从人文地理、历史古今、美景高朋、宴会盛举、再到触景生情,然后升华到人生理想和坎坷际遇,抒发了立功的豪情壮志,也感叹了时运不济的无奈,既有盛会之喜、又有蹉跎之怨……

但整体来看,无论有多少复杂的情绪,都仍旧体现了王勃积极向往未来的乐观态度,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不仅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还包括千百年之后的我们,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或许,这种惊人的感染力,才是《滕王阁序》这一旷世名篇得以广泛传播并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