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全方位了解艺考(艺考不再易考回归艺术本真)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
事实上,美术、书法等创作尤其需要人文功底的积淀,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文化素养对于一个职业艺术家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成绩差选择艺考,进而成功上大学,几乎成为一种“捷径”。新政策的出台,有着怎样的意义?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来说,在选拔学生方面会有哪些新的考虑和配套举措?对于真正热爱艺术的青年学子而言,又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和调整?如何让艺术回归本真,让从艺者回归初心,在政策之外,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颇为壮观的美术艺考现场(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标尺
根据《意见》,2024年起,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所以,艺术史论、艺术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以及一些美院的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等美术理论类专业,无需参加校考,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对于采用美术统考成绩的院校,已经实行平行志愿但文化课占比没有达到50%的省份,将来要提高文化成绩至在综合分中的占比不低于50%。少数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普通类专业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省级统考成绩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成绩要求基础上,依据考生校考成绩择优录取。
这是国家首次针对艺术类专业考试发布的纲领性、指导性意见,并将在2024年完成制度建设。《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其任务、举措为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提供了标尺,让各个院校招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意见》发布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撰文《强化招生育人,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发表了上述观点。
鲁晓波认为,宏观来看,《意见》将从以下三点带来变革:首先,《意见》有助于不同高校艺术类专业在定位、评价、录取、监督等关键议题、关键环节上达成共识,实现招生工作“为了育人、促进育人、就在育人”的真正价值。进而,降低艺术类考试的复杂程度。各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统一与自主并存,标准评判趋向一致,对国家、学校、考生及家庭都会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精力消耗。其次,有助于人才结构合理分层。强化省级统考与高校校考在选拔阶段的各自特点,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范围,减少独立组织校考的院校数量和校考规模,明确它们在整个高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作用,从而缓解目前高等教育层级不明、同质化的倾向。过度、广泛地给予学校艺考招生的自主权,某种程度上也与高考文化考核相冲突,会削弱统一高考的权威性,加大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风险,并导致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虽然客观上为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增加了选择,但因办学定位不准,出现招生规模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此外,《意见》有助于高校在改革过渡期内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意见》提出,到2024年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给高校预留了3年的过渡期,相关改革举措可以循序推进。
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公平正义
有数据显示,2002年艺考刚起步时,报考人数仅3.2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却飙升到了117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而艺考招生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艺考改革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确保高考的公平正义。他认为,因为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大量考生把艺考作为高考捷径,造成高考的洼地效应。公众更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校考所伴生的灰色空间对高考公平正义产生的危害。
此次《意见》明确规定,对在艺考招生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和考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格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和专业复测,发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一律取消入学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意见》还规定,2024年起,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这势必会催生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
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防止校考引发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教育部指出原则上2020年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2019年教育部就发文提出,从2020年起,除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仍可单独组织校考,其他高校的美术、设计学类专业统一使用省统考成绩。2018年教育部则发文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相关考生的专项测试要求和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介绍,中国美术学院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和文化并重,所招收的实践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分超过500多。艺术学理论不参加校考,按照高考成绩录取,建筑类专业在省统考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按高考成绩录取。在专业课考试的具体操作上,从2020年开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完全取消跨省考点;专业课初试率先采取网络远程考试,实时监考,超5万考生在线考试,约1万考生通过初试后进入校考,极大地缓解了校考压力。未来还将加强校考与省统考的衔接,优化提升美术人才考核方式。
实际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不少艺术高校的招生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无意间也催生出不少新的专业考试方式,比如初试筛选、线上考试,考试组织方式相对灵活,考评人员精力也较为集中,考试工作可以做得更加扎实。线上考试,特别是初试采用线上考试,突破了地理空间限制,扩大了受众面,也减少了考生无谓的奔波。
文化课提分遏制突击行为
近年来的艺考改革一直在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录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对于这一点美术生深有体会,因为美术类专业的文化录取成绩提分早就开始了,而且涨幅是最明显的,远胜于舞蹈、表演等专业。艺考改革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美术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少综合类大学取消了校考,承认美术统考(联考)作为专业成绩,保留校考的独立设置或参照设置的院校,也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增加了应用类专业参加校考的条件,取消了理论类专业校考。杭州某艺考培训机构老师表示,针对美术生的改革,一早就开始了,这次到2024年要求完成的相关改革工作,美术生还没有完全体会的,可能就是不再跨省设置考点和破格录取。
一般而言,每年艺考生大致从高二暑假到第二年一月,用近半年时间参加专业集训,而这半年并没有参加文化课学习的机会。等到学生完成艺术类考试回到校园时,距离高考仅剩三个多月时间。“过去通过恶补,90%以上艺考生文化课成绩都能达标,但文化课分数比较高的艺考生一直占比很低,现在提高文化课分数要求,对于艺考生来说难度肯定提高。”湖南一位艺考培训老师认为,艺考改革主要是为了遏制部分学生想通过体、艺考走捷径的想法。
对于文化课成绩要求的提高,北京某中学美术特长班高中学生小林并未感到太大压力。他从小升初就选择了艺考道路,经过选拔考试进入美术特长班。“并不是成绩不好才选择学美术,当年的考试难度很大,经过了层层选拔。”他介绍,学校对文化课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专业课采取全省联考,这样省去了跨省校考的奔波。“阅卷老师不知道是谁的卷子,这样更加公平公正了。专业课联考将在高考前一年的12月考完,专业课考试结束至高考年6月,全都可以用来复习文化课,准备时间更加充分。” 他说。
学艺的第一要义是“真爱”
除了通过考试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逐步挤掉这些年来艺考中掺杂的功利因素,艺术教育回归本真,从艺者回归初心,还需要艺术院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鲁晓波表示,招生工作在整个育人流程的最前端,最终指向为国家社会造就栋梁之才的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只确保执行效率,更应该充分利用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意愿和热情,在高强度的备考阶段,通过考查什么、关切什么、筛选什么,传递与艺术相关的正确价值观。这其中,一方面关乎艺术本体。注重学生是否具备开拓设计思维、美术思维的潜能,手头功夫、图绘表现实则是支撑思维创意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关乎社会需求。但社会需求不是追热点,而是看重学生是否有可以再培养发展的基础视野,是否有可以再训练提升的问题感知力和敏锐度。视野与问题,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未来人才得以服务社会、抓住需求的前提。
而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实验办学则为高校艺术教育开拓了新的可能。高世名介绍,从2018年开始,良渚校区创新艺术学院尝试同时招收理科、文科、艺科三类学生,高考平均分达到740,最高分是760多,这是可以上浙江大学的分数。“以这样的高考成绩选择学艺术,可见是真爱,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学生。非艺考生不会画画怎么办?一方面,我们组织优质的教师团队,集中花费7个多月时间编制改造基础教学方案,着重从造型基础、数字基础、人文基础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每年开学之初,我们都约请人工智能专家、诗人、科幻作家、音乐家等进行一系列跨学科讲座,这些讲座开阔了新生们的视野,提升了这批‘新物种’的心气。在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理科生和文科生迅速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他们的士气被鼓舞起来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艺考生注重技艺的训练和感性的表达,非艺考生则更注重设计思辨和方法的开发。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4年,互相琢磨,彼此切磋,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他说。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以“大底盘、高层次、宽口径、厚基础”为教育方针。所谓“宽口径”就是指大类招生,按照美术、设计、图媒、艺术学理论等大方向招生。在本科阶段加强艺术人文通识体系,建立美术学院特色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体系。这是为了防止学生从一开始就陷入狭窄的专业通道——大学应该学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单纯训练一门专业。“除了文化课成绩好,我们还希望学生在艺术通识和中外艺术史的基本常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试想如果每个造型方向的学生脑中有200幅名画,每个图媒方向的学生脑中有100部电影作品,这样的学生就好教了,这类专业的通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的。实际上,中国美术学院从建校以来就倡导一种奠基在人文土壤中的艺术,我们希望国美学生们能够有较高的人文修养作为研习艺术的基础。”高世名表示。
“艺术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生活,继而开启一种以创造为志业的艺术生涯。”高世名说。正如他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们所说的:走上考美院的道路,这是你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抉择。这个抉择已经改变了你的人生。再过20年,当你参加中学同学会的时候,就会发现,读美院这件事情,使你走上了跟其他人很不相同的道路。要不要走这条路?会不会走这条路?你要追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这庄严的决断,是米兰·昆德拉所强调的贝多芬母题——“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要成为一个艺术人,必须发现自己心中的“非如此不可”,因为艺术是无缘无故的爱。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