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的心理效应(养孩子要懂三个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长辈掌握一些心理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养孩子的心理效应?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养孩子的心理效应(养孩子要懂三个心理效应)

养孩子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长辈掌握一些心理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效应一: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意思是在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提出更大的要求,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运用之道:善于给孩子设小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指出,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反映过孩子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想玩积木,没玩几分钟就不耐烦了,拿起了别的玩具;自己选择上画画课,没上几天,说不好玩了,想学别的;做什么事情都专注不了,新鲜劲过去了,遇到点问题就选择放弃。

孩子喜欢新鲜事物是正常的,但随着成长,如果一直对任何事情都表现为三分钟热度、容易分心、不能坚持,家长就要警惕了。这是孩子专注力不够、耐力不足的体现。

就像如今的很多成年人,一会儿想学画画,一会儿又想学摄影、健身,可是总是浅尝辄止,收获到的只有挫败感和对自己的失望。做事是否能坚持,是拉开孩子未来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

家长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把难度大的目标分解成挑战比较小的目标,更利于孩子接受。比如安安静静坚持看半个小时的书,一开始对孩子来说肯定很难,那就先从5分钟、10分钟做起,过几天逐渐增加时间,孩子慢慢就能达到半小时的目标。还可根据习惯养成的21天法则,从很小的事情做起。比如每天晚上睡前看一会儿书;每天早上记几个单词;每天坚持写完作业再玩,而不是边写边玩……在孩子想放弃时,用温和坚定的态度陪伴他们,这样更容易达到目标。

心理效应二:霍桑效应

美国的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不满意,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运用之道:适度允许孩子发脾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表示,有家长说,自家的孩子一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就乱发脾气、哭闹,有的孩子竟还动手打人。究其根源是家长没能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发泄和疏导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自私、冲动、易怒,影响性格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发脾气,看到孩子哭闹的样子,情绪也会被点燃,于是大声吼骂孩子或立刻妥协,满足本不该答应孩子的要求。这些做法可能见效很快,但治标不治本,而且对孩子不负责,剥夺了孩子感受、体验情绪的机会。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孩子只有亲身体会各种情绪,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首先应带着爱和耐心去接纳和理解,看见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身体不适、寻求关注、需求没被看见、不被父母理解、因为无法完成目标而挫败……此时,家长可蹲下来抱抱孩子或陪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待一会儿,告诉他“我理解……”,问问他“为什么感到生气/委屈/失望?”继而告诉孩子,如果要发泄情绪,可选择向朋友/家人诉说、自己安静待一会儿、听歌、看电影、大哭一场等,但不要伤人伤己,不在“负面”情绪中待太久。

心理效应三:南风效应

该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吹了一阵,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暖和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运用之道:温和的态度比暴躁更有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指出,有些父母、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企图以高压态度、大喊大叫让孩子听话,其实,这种“棍棒”式、“恐吓”式、“北风”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只会让孩子把内心封闭得更紧。

温和的态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比父母生气、大喊、愤怒、暴躁、强逼、威胁、恐吓等方式还要强大。

当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别轻易生气,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改变。

面对孩子不听话、犯错,重点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情绪的发泄,只能满足自己一时之快,对于解决根本问题没有积极的作用。有时反而会让孩子混淆重点,只关注到大人的情绪而非自己的行为。

所以,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而坚定的语言和声调来和孩子沟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最大程度听进去大人的话。

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时,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伤害了孩子单纯善良的心。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尊重,多交流,要学会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采取最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