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广州话方言 很多人会唱不会说的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是保留古汉语语音较多的一个方言,比其他语种更好地继承了古语的原汁原味。如今,粤语已成为很有地方风味,别具特色的独立语系。
广州方言又称为“粤方言”、“粤语”、“白话”和“广府语”,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汉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语较多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今日的广州方言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广州方言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广州方言的主要来源,是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西汉平南越国之后,雅言开始在岭南广泛传播。
到晋朝以后,雅言在北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雅言在北方已经被胡化。同时期的岭南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也更好地继承了雅言的原汁原味。故唐人有诗咏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唐•张籍《永嘉行》)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由广州方言构成的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很有地方特色。单以粤剧唱腔为例,就不下十多种,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京剧的慷慨激昂、力拔千钧,又有越剧的缠绵悱恻、哀怨悲叹,二者均能兼之。而用白话演唱的小曲也活泼、婉转、悠扬,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今以白话演唱的流行歌曲,更风靡全国。至于珠三角的咸水歌、儿歌,粤讴等民间演唱形式,也很有魅力,颇有地方风味,雅俗共赏。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由广州方言构筑的文化景观,是中国文化当中很具特色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
水路——路程,包括陆路。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过去人们多搭船舟由水路往来,久而久之将所有水陆交通道路习惯称为“水路”。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海——将流经广州的珠江称为“海”。广州人口语中的“海”,实指珠江,如“过海”即过江:“海皮”即江边。广州珠江南岸的城区称为“海珠”区。这大概与广州古代属海边滩涂有关。
雪——人造冰。广州地处亚热带,冬天气候温暖,长年无雪。广州人口语中的“雪”与真正自然中的雪无关,而是现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造冰”。如雪条——冰棒、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空调机中的雪种——冰种、雪屐——旱冰鞋、雪珠——冰雹、雪藏——冰镇、雪猪——整体冰冻猪肉、雪死——植物受霜冻而死、落雪水——冬天的北风小雨,等等。
冲凉——洗澡。原为天热时节用凉水冲淋身体以图凉快叫“冲凉”,进而延伸到冬天用热水洗澡也称“冲凉”。
河粉——用大米粉切蒸而成的粉条。这种粉条以广州沙河镇(现为沙河街)所制作的最为著名,因此被称为“沙河粉”,简称“河粉”,或单音“河”(如说“炒河”、“汤河”、“蒸河”等)。
米路——搵:寻,找;米路:生路,活路,即谋生。大米是广东的主食,过去为了温饱(吃饭),要千方百计谋生,因此称“搵米路”。
食谷种——“谷种”是拿来播种的水稻种子。“食谷种”即“吃老本”。喉底——本领,能耐。原指古仔——故事,简称“古”。旧时读书人说的历史故事,称为“讲古”、“讲古仔”。
卖猪仔——被人出卖。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部公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金山客——北美洲华侨。“金山”指旧金山。有时也泛称 过番——出国谋生。番客——华侨。侨——洋气。
红毛泥——水泥。广州人称西方人为“红毛”。又如“红毛贼”。因为水泥最初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故有此称。
化学——不耐用、不牢靠。过去对初现市场的赛璐珞因不经用就坏了。因此,凡对不耐用、不牢靠的东西和事情称为“化学”,如有人突然因病逝去,称“啊,化学!”
拍拖——谈恋爱。出源于拖轮并排地拖带客轮。情侣们并排挽手走路有如拖船。
避讳、意头话 润——动物的肝脏。广州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如“油水”,所以忌讳“干”字,肝与干同音,因此便起了一个与干相对应的词“润”。
脷——舌头。因“舌”与“蚀”广州话同音,不吉。改称相对应的词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如“猪脷”、“牛脷”。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脷”。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脷出来睇睇”。
猪红——猪血。猪血可吃,但血却可怕,因此隐去血字,称“红”。
通胜——通书。“书”与“输”同音,改用“胜”字。丝与输音近,故将蔬菜中的“丝瓜”改称为“胜瓜”。
吉——空。“空”与“凶”同音,改用“吉”字。“吉屋”即空屋,“吉身”即空身,“得个吉”即一场空,“空手而归”称为“吉手返来”。
此外,广州人还有“惜言如金”的习惯,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的,而在广州话中则缩为单音节。如: 蟹——螃蟹。 蚁——蚂蚁。 眼——眼睛。 纽——纽扣。
相——相片。 明——明白。 睬——理睬。 尘——灰尘。吓——吓唬。 欢喜——喜欢或者开心。 紧要——要紧。 鸡公——公鸡。行先——先行。 宵夜——夜宵。经已——已经。 齐整——整齐。
旧词“执仔婆”(旧时的接生婆)、“泡水馆”(卖开水的店铺)、“到埠”(抵达)等,这些旧的词语现在已基本无人说了。新词,如“炒更”(工余兼职)、“街坊大姐”(做街道组织工作的妇女)、“缩骨遮”(折叠伞)、“有冇搞错”(表示不满,或批评人)等。还有从香港传进来的,如:“老细”(老板)、“发烧友”(有共同喜好的人)、 “新潮”(时髦)、“巴士”(公共汽车,bus的粤语谐音)、“士多”(小商店,store的粤语谐音)等。至于新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工业、商业的特有名词用广州音转化的就更多了。
冻过水:比喻无希望。风水尾:指败家子、不成器的人,或时运到了末路。荷兰水:汽水的旧称。好命水:命运好。
傻仔水:酒的俗称。一旧水:一百元。一撇水:一千元。面红面绿:相当于普通话的“面红耳赤”,无端白事:无缘无故
捱更抵夜:熬夜,很晚都不休息,眉精眼企:指人长的机灵精明。
总之,广州的方言以粤语为主,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