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共情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情商)
作者丨杜凡
出品丨张德芬空间
前不久,在《甄嬛传》饰演叶答应的热依扎在机场穿低胸装,引发了热议,网友纷纷指责并评论她太胖,太暴露,哗众取宠……
(图片来于网络)
面对种种抨击,热依扎只是幽默率直地回应。直到有天凌晨,她坦言自己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我这么有趣呢?因为我死过很多回,才知道生的意义,想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活出自己”。
这才有不少网友表示收回之前的话。
有句话说:“不要贸然评价我,你只是知道我的名字,可你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听闻过我的行为,却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和尊重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随意评价他人——
- 他在好单位工作,准是靠关系;
- 为了爱情远嫁,她真是太不孝了;
- 他不喜欢社交,人一定很孤僻;
- 她每天精致打扮,开豪车,傍大款了吧;
- 这把年纪还不结婚,肯定是性格不好吧......
01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
作家李尚龙讲过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教师休息室里看《希望永远都在》,这本是讲柬埔寨历史的书,但一个老师看到后,却用很嘲弄的口气说了句:“你也看鸡汤啊。”让人很不是滋味。
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却忽略了,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电影《搜索》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高圆圆在剧中饰演的女白领叶蓝秋,因为在公车上拒绝给一个大爷让座,成了众人谴责的对象。
这个行为被电视台实习记者拍下曝光后,网民在不分青红皂白的情况下,不仅人肉搜索叶蓝秋,还对她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给叶蓝秋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但真相是,叶蓝秋之所以没有让座,是因为那天她刚被查出淋巴癌晚期,当时的她心情极度沮丧已经无暇顾及其他。
之前网上流传一个很火的段子: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华的大船上,船上什么都有,有一辈子喝不完的美酒,还有许多跟你一样幸运登船的人。 而我抓着一块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过来,怎么躲也躲不掉,随时都有被淹死的危险,还要担惊受怕有没有鲨鱼经过。 你还问我:为什么不抽空看看海上美丽的风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并没有资格干预别人的生活,更无权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
02
随意评价别人,太伤
有位朋友感叹:想有一个人能够接纳我的种种感受,无论是恐惧,害怕还是委屈,不求感同身受,只希望 Ta 不会在内心对我有评判和要求。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某期《奇葩说》上,一向犀利霸气的女王马薇薇第一次敞开心扉,吐露自己五年来的心路历程。
她说自己一直在承受网友攻击,多次改变后依然有人骂她。隐藏了太多心酸和委屈的她,忍不住崩溃落泪,现场很多人情绪涌动。
这时候,高晓松云淡风轻说一句:“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的比你惨多了。”
蔡康永立即反驳:“你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能跟痛苦中的人讲,你那个不痛我这个才痛”。微博上也有很多网友吐槽高晓松,甚至对他路转黑。
高晓松本是出于善意,想通过亲身经历告诉马薇薇,她所承受的痛苦没什么。可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慰最伤人心,像是漫不经心的嘲笑,加剧了对方心里的委屈和痛楚。
最近遇见朋友阿兰,我关心她是否因为工作太忙,在朋友圈都没动静。阿兰感叹,现在编辑一条朋友圈的难度,简直超过高考语文,太心累。
前阵子去英国旅行,在一家百年老店喝下午茶,复古的壁柜旁摆着雅致的花架,淡淡花香与钢琴音符一同飘在空气中,因为心情愉悦,就顺手在朋友圈发了自拍分享美好。
谁知刚发不久,一位久未联系的老友突然酸酸地评论,果真和你不是一路人啊,有钱人小日子就是过得滋润……
这样的评论多了,阿兰在朋友圈越来越沉默。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那些在我们背后的窃窃私语,就像饭里的沙砾或者生鱼片里没有剔干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随意评价的成本很低,有时候甚至还会给别人造成长久性伤害。
前段时间,有位女生对我聊起她学生时期的伤心事,因为皮肤黑,很多同学在背后议论她长得丑,长大嫁不出去,甚至被男生当面叫“黑皮姐”。
这个绰号让她难过了整个青春期,甚至做梦都想拥有能将皮肤洗白的美容术。
可见,随口一句话,就有可能让人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伤人于无形之中。
03
共情力,是一个人的顶级情商
心理学上,人常出现一种错觉,即容易以自己内心所想的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自己在想什么,就认为对方也是这么想的。
这就是所谓的“投射”现象。
受投射效应影响,他人的言行若与自己内心标准不一致,或是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就认为很不可理喻,恨不得将自己的价值观硬套在对方身上。
归根结底,都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本质,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高度的共情能力。
在评价一个人之前,最好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我真的了解Ta吗?
2. Ta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3. Ta之前有哪些经历?
4. Ta如何看待结果?
5. 如果我是Ta,会有怎样的感受?
同样的行为背后,可能会有1000种不同的行为动机。每一个不可理喻的行为身后,都潜藏着一个不被理解的需求。
只有放下“自以为是”的思维,舍弃内心的条条框框,我们才有机会更加靠近和理解他人。
愿我们都能怀着真切的理解之心,接受他人不同的三观,拥有一份不随意评价他人的善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