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烧烤名字(探秘古文字中的烧烤)
说/文/解/字
炙 焦
炙
汉字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其中一些汉字中还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烧烤情况!如焦,烤小鸟;羔,烤小羊,然,烤犬肉等。作为吃货大国,烧烤一直是朋友聚会时的热门选择之一,其实不止现代人爱吃烧烤,这种烹饪手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篆文“炙”字
《说文解字》:“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炙,从肉从火。“肉”字初文与“月”字形似,隶变以后作为偏旁的“肉”多与“月”字混同,如“肝脾”,表肉,“朝”表示月亮。指月亮的字较少,大多指肉。
烧烤在古代有三种技法称呼,分别为燔、炮、炙,统称为炙。燔,《礼记》中解释“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段玉裁注:“有串贯之加火上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就是用钎子一类的东西,把去毛的兽肉一块块贯串起来放在火上烧烤。
有人推测,这个炙法比烧啊炮啊,出现的应该晚一点。把食物串起来,拿个签子吃,比过去直接下手抓,也要文明一些。
《诗经·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这里描绘了一群君子、朋友烤着兔肉饮酒的场景,而且人家吃得还特别讲究,“一兔三吃”,分别用炮、燔、炙三种烧烤技法烹饪。
“炙”,是古代的烧烤,后逐渐被烧烤的俗语所代替,尽管那时还没有“烤”字。
【脍炙人口】
《孟子·尽心下》里有关于炙的记载,其中公孙丑问:脍炙与羊枣孰美?脍,指的是细切的肉或鱼,脍炙就是切的细细的烤肉或者烤鱼。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对于公孙丑的问题,孟子回答:当然是脍炙味道更好了。切细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欢的。可见早在先秦以前,烧烤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
绿釉陶烤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到五代时,由王定保《唐摭(zhí)言》之文,引出了“脍炙人口”一语。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这里的“炙”就不是让人大快朵颐的烧烤了,而是指文章写得美,像美食一样让人称赞传诵。
焦
焦,甲骨文,金文像鸟在火上烤的样子。战国文字,上隹,下火。篆文从火、雥(zá)声。在六书中属于象形。或体字将(雥)省为(隹)。小篆从三隹在火上,则表示烤了很多鸟的意思。“焦”的本义为烤鸟。《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 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烤小鸟”作为美味了!
“焦”字是由“隹” [zhuī] 和“灬“ [huǒ]两部分组成的,“隹”指的是“鸟”,“灬”指的是“火”,“灬”由“火”字变形而来,读“huǒ”,或“ biāo ”。
学习《说文》之前,看到”隹“字只会说”住“字多”一横“,更不知道是”鸟“的意思,而且是短尾巴鸟的总称。看到“灬“只知道叫”四点水“,其实跟水一点关系也没有,专家说,”灬“作部首的字,绝大部分都表示火的意思,只有极少数几个字如燕、马、鱼等表示尾巴、足的意思。
【烤小鸟的故事】
某校初一年级学生按照老师布置,写一篇“烤小鸟”作文:我偶然获得一只小麻雀,看到小麻雀一直颤抖着,就想怎么才能让它暖和呢?于是用砖头给它砌了一个房子样式的小窝,往里加了一些枯草和废纸,把原来的鸟窝的屋顶挪开一个小缝,为的是将来的热气能提升到小鸟住的那一层。接着把第二层搭好在里面铺上干草,最后,把小鸟放了进去盖上房顶,用火柴点着了废纸,火越烧越旺,烟从第二层的夹缝冒出来。心想:“这回小鸟该暖和舒服了吧!当晚打开房顶看小鸟的时候,已经连闷带烤——死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烧烤小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未完待续,下一期介绍羔、然、烤三个字
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