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

读明史再说郭资(杂谈)

(七星桥上作品)

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1)

近读《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明史》,获益匪浅,感触颇深,真是一部好书。

此为史学界大家主编。总主编:张传玺先生;主编:毛佩琦先生;副主编:彭勇先生。皆为史学界大家。

但白玉似会有瑕。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明史》第二册之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为明初十一个大臣合传。

其中,第六位是明朝五朝元老、太子太师、户部尚书郭资。郭资传之白话文是这样写的:

"郭资,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多次升迁改任北平左布政使一职,暗中依附成祖。等到兵起,张昺等死去,郭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领军队首先投降,高呼万岁。成祖十分高兴,命令他辅佐世子留守。

成祖转战三年,郭资主要掌管供给军饷。等到成祖即位,任命郭资户部尚书,掌管北平布政司。北京建成后,改任行部尚书,统领六部事务。定都北京后,仍担任户部职官。当时营建城墙宫殿,派官吏出塞征讨北方,工程劳役十分繁重盛大,郭资在职没有误过事。仁宗即位后,因功劳兼任太子宾客。不久因为年老有病,加任太子太师,赐给敕书退休。宣德四年,又起用担任户部尚书,任职更加勤勉。八年十二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赠爵汤阴伯,谥号忠襄。任命他的儿子郭佑为户部主事。

……

上述,为主要原文(尾声未录)。

毫无疑问,此源出自中国史书集大成之二十四史之《明史.郭资传》。书名亦分明。

《明史.郭资传》,毫无例外亦是文言文体,读虽费力,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张、毛、彭三位先生主编之《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使我们读起如行用流水,尤理解不费精力,诚然大好事也。

然,似有误。

试以《明史.郭资传》为例,不当处,敬请诸位批评指正。

为读之简便,现《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明史》简为《白话精华明史》,原文言文《二十四史.明史》称为文言原版《明史》。

那么,《白话精华明史.郭资传》有那几处瑕疵或是失误呢?

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2)

第一是靖难初始,写“等到起兵…郭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领军队首先投降……”之句。重点是文中“率领军队首先投降”之语,似非文言原版《明史.郭资传》之意。

原文言版是这样写的:“及兵起…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先降,呼万岁。”

“率先降”是言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后,郭资做为布政使,约相当于现“一省之长,”和“副省长”孙瑜,以及大约相当于现在省监察与司法厅副职领导墨麟和“厅长助理”的吕震,一同率先归顺了燕王朱棣,而非“率领军队首先投降。”

明朝洪武十三年,朝廷废相,地方基本承元制的“行中书省”亦变,为"一省变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之三使司,职责明确。布政使司掌行政民政,按察使司掌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兵权。俗称“三使司。”"三使司"长官共执省级地方大权,相互制衡,协调合作,职责明确,又不相统属。

所以,郭资、孙瑜与墨麟、吕震等,分掌行政民政和监察司法大权,就是不掌兵权。

兵权,即率领统辖军队之权,在北平都指挥使司长官。他们这几个“地方领导,”未有权力统率军队。都指挥使司,是做为独立机构和独立系统存在的。

靖难兵起,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使谢贵,己和北平另一个布政使张昺(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在燕王府殉节。但是,偌大的一个“省军区司令部”之机关,还有副司令、参谋长、司令助理等军队武官,继续执掌军事大权。不可能亦不能由郭资、墨麟等文官执掌。即不执掌,便不能统军,所以,不能“率领军队首先投降。”况且,事实即是北平城朝廷军队之降,有遭迫,有大势所趋等原因,当然,亦有坚持抵抗者。

所以,非郭资等人可以“率军先降。”当是郭资等官员,仅是以身来归。

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3)

第二是“北京建成后,改任行部尚书,统领六部事务。”

此亦有误。

文言原版《明史.郭资传》对此这样记载:“北京建,改行部尚书,统六曹事。”

“北京建,”不等于“北京建后,”历史上,郭资亦不是北京建成后方任行部尚书。

此行部尚书,乃是指北京行部尚书。北京行部,是永乐元年即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后,登基称帝第二年即1403年二月,在北京设立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一一北京行部。旋即任命郭资和雒佥同为北京行部尚书。

郭资任此职,连任十八载,直至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北京行部完成历史使命,方裁撤。此时为永乐十八年底,即1420年底之事。

北京行部,是历史上独特机购。做为北京行部一把手一一尚书郭资,自然担负重要特殊使命,这最重要一项,便是营建北京,迎接永乐皇帝迁都定鼎。此《明史.郭资传》记载明确无误,亦为历史真实。

所以,言郭资“北京建成后,改任行部尚书…”一是与史料不符,再是与史实不合。

郭资改任不假。是由户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司之职改任。时间却相差十八年,真有点差别太大了。

郭资历史上,曾三任户部尚书。首任后不足半年,即主要为营建北京,即奉诏改任北京行部尚书。

其次《白话精华明史》言郭资以北京行部尚书,“统领六部事务”之言亦有误。

北京行部,机构设置,仿朝廷之“国务院”之设。但因为是地方行政机构,是“内设六曹”而非“六部”统领之。那六曹?和朝廷六部相对应,即吏、户、礼、兵、刑、工。

为“六曹,”非“六部。”北京行部尚书,非丞相之职之地位,其品级与地位,高于布政使,和朝廷六部尚书相同。所以,似不存在统领六部之事之权之职。

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4)

第三是言郭资在燕王朱棣靖难时担“主要掌管供给军饷”之责。

此处,与文言原版《明史.郭资传》记载相同。但文言文记载,字字珠玑,一字别有或多有深意。

军饷,古代指军人的薪奉和给养。其中给养,意义较广,可指粮食、布匹等物资供给。而现在,多单指军人薪资。

如果用现代思维和认识理解,易造成一定程度单薄理解,那就是郭资负责靖难军队薪资待遇之事。从而易忽略更为广泛职责一一给养即军用物资保障供给。

如能加两字即成为“主要掌管供给军饷给养,”似是语法上无错,亦更能让人全面理解。

上述,本着还原细节真实之初衷,亦本着商榷与探讨之意而言之。由于学识疏浅,水平一般,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9.10月写成十洲小雅室.选自巜郭资文化初探》之文)

人物传记明史郭惟贤传(读明史再说郭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