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

作者:刘宏宇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

(青楼名妓李师师)

(一)娼妓 = 卖身女?

“娼妓”是“娼”和“妓”的通称,泛指以色相谋生的女性,古来有之。但“娼”和“妓”,在本初的意指上,是有区别的。

反映旧时代的影视剧和小说中常见的那些某某楼某某院某某堂的“姑娘”,属于“妓”;有“固定寄居的营业场所”,“服务项目”繁多,兼有“推销”职能,相当一部分不出卖肉体,只献艺。古时很多“名妓”,都不是或不主要靠出卖肉体谋生;甚至有的“花魁”,经营极少数甚至是唯一的“恩客”,没有“卖身价”,而是“情到时以身相赠”。

而“娼”主要靠卖身生存,相当一部分没有“自己的经营场所”,称“游娼”;地位比“妓”要低下,生存方式更阴暗,境遇更屈辱、悲哀,故而说“逼良为娼”而不说“逼良为妓”,也没有“名娼”的说法。

在有些地方的有些时期,“娼”有“公”、“私”之分,即“公娼”、“私娼”。其中“公娼”,跟上面说的“娼”大体类似。“私娼”则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只“服务”于唯一的“恩客”,有点儿类似今天的“包养”。不同的是,“私娼”很清楚自己是谁,不会有“非分之想”。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2)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公娼”“私娼”的区别在于“合法性”。

我国古代,大多数朝代、时期,娼妓业都“具有一定合法性”。经营、从事该行业,是要“报备”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封建社会,凡“登记在册”的娼妓,都归入“贱籍”,属“贱民”,身份性质类似古老时代的“奴”,比一般“自由民”低贱。除非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保人”(如“朝廷命官”、考取了功名的读书人、乡绅、社会名流、贵族)做担保,并通过最低县一级行政长官特许的官方批准,终生不得脱离“贱籍”、不得正常婚嫁、生育的子女也必须归入“贱籍”;就便脱离的“贱籍”,成了“自由民”,因为曾是“贱民”,正常婚姻之下生育的儿子,均不为“嫡”,本人死后,也不得葬入“家坟”,包括夫家的“家坟”和娘家的“家坟”。

如此境遇,还只是针对“登记在册”的“妓”和“公娼”。没登记的“私娼”,以色情谋生,是犯罪,会受到比“通奸”更严厉的处罚,严重者会被处以残酷而屈辱的死刑。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3)

(旧上海舞女)

(二)“特务”是指什么人?

追到“根儿”上,“特务”,是“特殊任务”、“特别事务”的意思,并不指人,不管哪类。

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武装(1927年)起,非正式地把“偏正词”“特务“名词化地指代敌方的某类人。到共和国建立,“特务”成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共识的专指敌方暗藏破坏分子的“指代名词”,其原本作为“偏正词”的意思,倒被普遍地忽略掉了。

无论敌我,在斗争对抗中,都有“正面战场”和“隐蔽战线”。“隐蔽战线”上的人员,在某些历史时期,被称为“特工”;所司职能,包括情报搜集、情报分析、物资转运、对抗式宣传、感化、策反、精准个别攻击(胁迫、暗杀)等等。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4)

(影视中的女特务)

这类人比较“国际通行”的称谓,是“间谍”,“离间”之“谍”的意思。

相对应,“特务”作为“指代名词“的含义,与之有交叉。而作为“偏正词”而不是“指代名词”时,“特务”属“中性词”,不含贬义。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的“红色娘子军”,其原型的那支部队,叫做“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娘子军特务连”。

又例如: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中,还有冠以“特务“的专门部队。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5)

(真实的女特务:台湾国民党驻金门播音站的女特务们)

(三)封建迷信 = 迷信?

“封建迷信”是共和国建立过程中和建立初期产生的词汇,意指“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迷信”。可很多人就理解成了“封建的迷信”。

“封建”是“封建”,“迷信”是“迷信”,两码事您哪。

按我们小时候学的中国历史,我国“封建社会”始于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也有说始于战国中早期(公元前四世纪)秦国的商鞅变法,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帝制结束。

相比,“迷信”的历史,可要长得多了。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6)

(四)“cc系”的cc是“二陈”的缩写?

所谓“二陈”,指国民党党务头目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他们的父亲陈其美,是早期的“革命党”人,他们的表兄弟徐恩曾,是“中统”头目,与“军统”的戴笠齐名。

国民党最早的情报工作(特工)体系,源自陈氏兄弟“坐庄”的叫做“中央俱乐部”的内部社团性组织,cc是“中央俱乐部”的英文center club的首字母缩写,不是指陈立夫陈果夫兄弟。“陈”字的英文,在他们那个时代,首字母不是c哒!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7)

(五)中华民国有好多任“总统”?

中华民国1912年正式建立(纪年)以来,只有一位“总统”,就是1948年“当选”的蒋中正。之前的全部都是“大总统”;之后,大陆时期,只有“李宗仁代总统”,台湾时期,我们叫“台湾当局领导人”。

1948年,掌控国民党大多数军事力量和全部特务体系的蒋介石(蒋中正),通过“形式重于内容”的“选举”,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

很快,随着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的接连重大失败(三大战役),迫于国内外、党内外压力,于1949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初宣布“下野”,由桂系统帅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8)

(六)“国军”是“国民党军”的简称?

大体上讲,这个说法不错。但“国民党军”其实也是“简称”。不管那支军队走向了怎样的“反动”,自其1925年完成组建到1949年败走台湾,始终的正式全名都是“国民革命军”。

联合抗战时期(1937~1945),中国共产党本着“统一战线”方针,从民族大义出发,同意其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家喻户晓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改编后的称谓,全称应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9)

(七)何为“帝国”“帝国主义”?

要是随机问身边朋友“帝国”的意思,大把人会说就是有皇帝有国王的国家,文气点儿,叫做“君主制”国家。

这就偏误了。

君主制国家,古往今来,何其多,可有几个被叫做“帝国”的?

“帝国”,是指专制或类专制政体下具有扩张性(尤指军事扩张性)的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按这个定义,真正称得上“帝国”的,大体只有六个时代:武丁时期的“商”、始皇帝时期的“秦”、武帝时期的“汉”、贞观时期的“唐”、忽必烈时代的“元”、康熙时代的“清”。

世界范围看,传统认为的“帝国”有六个——古波斯、罗马、东罗马、马其顿、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近代的“大英帝国”“沙俄帝国”“奥匈帝国”,还有昙花一现的“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时代),也都可以算“帝国”。

按照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即以贸易、技术、军事等各种手段实施扩张,呈现“帝国”特征。但其扩张手段不止于军事甚至很大程度上不以军事为主,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走出君主式的专制时代,施行了包括君主立宪在内的“宪政”,故称之为“帝国主义”——“帝国”的“主义”。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0)

(汉高祖刘邦)

(八)“老板”到底指什么样的人?

“老板”这个词让今人“提升性”地用滥了。小时候学英语,boss这个单词的汉译,就是“老板”。2018俄罗斯世界杯每场比赛都得“搭着看”好几遍的“boss直聘”广告,更是把“老板”和boss完全对应。

其实,英语boss一词,更确切应译成“上司”;按现代企业惯例引申,也可以理解成“有人事决定权的上司”,就是“能招人也能开人的头头”。

而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老板”二字,则是个很有江湖气的称谓——在一定领域(行业、地域)以不完全正当的方式取得主导地位的大商人、从事非法或灰色地带营生的民间社团的头目、有声望的演艺人、烟管赌场这类边缘生意的执业者,才被称“老板”。

某种意义上,这可不算尊称。

旧上海帮会头目杜月笙,就很不感冒人家称他“老板”,喜欢被呼作“先生”。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1)

(黑帮)

(九)国民党 = 反动派?

很多人将“反动派”简单理解为反对共产党的势力,又认为国民党都是“反动派”。

“国民党”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内涵外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国共产党把一切反人民、反革命的势力,都称为“反动派”。

“反动派”不止在国民党里。旧军阀(北洋军阀为代表)、服务于“帝国主义”的“买办”势力、流氓帮会,等等,都属于“反动派”。

“国民党反动派”有两方面含义:“反动派当中属于国民党的那些势力”,和,“国民党中间的反动派”。

国民党有很多派系,有的保守,有的“中立”,有的同情革命,也有“亲共派”。

1927年“四一二”(上海)、“七一五”(武汉)之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背叛“大革命”、投靠帝国主义的派系,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突出代表。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2)

(十)姓 = 氏 = 姓氏?

宋朝有部《百家姓》,列出了数千个“姓氏”。大概,就是打这儿起,“姓”和“氏”,实现了“社会性的并列”。

“姓氏”,是“姓”和“氏”组成的“并列词”。“姓”和“氏”,原本各有出处,也各自有其发展轨迹。

简单说,“姓”的数量并不多,多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的具有“私有制”特征的“部落”、“部落联盟”以及早期的“国家”过渡的期间;很多“姓”,特别是带“女”字的“姓”,多少都带有向母系社会“致敬”和延续母系社会情感的意味。

“氏”的产生,严格讲,比“姓”要早。属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以“氏族”为核心和关联纽带,上古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史称“三皇”),就是氏族公社的象征性代表。最早的“氏”,即由“氏族公社”产生,用以彪炳、强调“氏族”的聚居地、大自然崇拜的对象、主流生产方式,等等。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3)

随着私有制的“部落”、“部落联盟”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国家化,父系取代母系,向母系时代“致敬”的“姓”,得以生发,古老的“氏”,渐成“遥远回忆”。伴随着“姓”的发展、演变,由“姓”衍生的“氏”,开始出现,并在西周中后期至秦汉期间,繁多起来。

跟上古氏族公社时代的“氏”相仿佛,由“姓”而来的“氏”,大多趋于标记地名、部族的“出处”、崇拜对象、营生、司职,典型例子:“司马”,本是官职;“夏侯”,纪念祖先;“毛”,爵位(毛公);“周”,国家名;“赵”,地名;“商”(朝代名);“吕”,古邦国名;“薛”,古邦国名……

由此可见,最晚在宋朝《百家姓》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一些典籍上出现的某某某“姓”什么什么“氏”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4)

宋朝《百家姓》收集的“姓氏”,大体分为五大类:

一,本属于“汉”族群及更早的“华夏”族群的“姓”;今天大多数带“女”字的姓,都属此类;如“姜”、“妫”、“姬”、“姚”;还有些不带“女”字但也从遥远古代作为“姓”流传下来的,也属此类,如“刘”、“张”、“江”、“孔”、“鸠”、“熊”、“子”(商代帝姓)。

二,由“汉”族群及更早的“华夏”族群衍生的“氏”;如“毕”、“郭”、“黄”、“秦”、“齐”、“陈”、“韩”、“东方”、“左丘”、“夏”、“卫”、“公孙”,还有居于《百家姓》之首的宋朝皇姓“赵”;在迄今的中华民族姓氏体系中,这类,在数量上占大多数。

三,“汉”与“戎夷”交汇、融合而新生的趋从于“汉”的姓氏体系的“新”的“姓”和“氏”,如“元”、“普”、“穆”、“沐”、“宇文”、“长孙”。

四,“汉化版”的“戎夷”姓氏,如“赫连”(匈奴姓)、“淳于”(匈奴姓)、“拓跋”(鲜卑姓)、“慕容”(鲜卑姓)、“独孤”(柔然姓)、“呼延”(突厥姓)。

五,汉唐以来的“新姓氏”,如“漆雕”“第五”“西门”“南宫”。

老板更重要的是逻辑还是情商(追根溯源十问老板)(15)

(姓的甲骨文)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笔、主创多部影视剧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谍战剧)、《危机迷雾》(38集谍战剧)已在央视、北京大台播出,《婚姻变奏曲》(30集情感剧)、《阿佤兄弟》(电影)已拍摄完成。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