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张维为(王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张维为(王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张维为(王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2)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13个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其中,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段表述内涵丰富,既从总体上对国家安全的目标进行了明确,又从几个具体方面阐明了国家安全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体系得到了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与地区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动荡和变革加剧,国内各领域安全建设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党中央通过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善了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对有效应对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风险与安全挑战、维持国家安全大局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设立了国家安全专职管理机构。以前有关国家安全的主要事务多由中央和军队、公安的各相关机构分管。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的需要,2013年11月12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国安委)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任国安委主席和副主席,在下设的多位常务委员和委员协助下,统揽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国安委作为中央对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安全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这一机构的成立,使得国家安全领导机构趋向实体化和一体化,更有利于统揽国家安全事务、提高国家安全决策效能。

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对来自多个领域复杂严峻的安全挑战,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作了进一步强调,它为统筹国内外各领域的安全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设计,是基于新时代我国所面临复杂多元安全挑战的客观现实,着眼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该体系强调的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国际安全合作为着眼,促进国家、地区和区域安全为目标。它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及至之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国家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南。

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着眼于从全局和长远对国家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统一规划。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筹划国家安全治理的战略性指导文件,为做好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大力推进国家安全各种保障能力建设,以及把法治贯穿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全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2021年11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对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两个必须”和“四个坚持”的新要求,即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

国家安全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对保障国家生存和发展免受重大威胁而进行的全局性筹划,也是综合运用国家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各种力量及手段,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的总方略,还是国家安全顶层设计(含目标、手段、方针和途径等基本要素)的基石,具有时效性和适实性,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随着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尤其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的制定,必将为新时代应对国家安全新挑战提供规范而全面的战略性指导。

完善了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国家安全保障机制也与时俱进,除完善各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安全管理体系外,还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和配套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等。这些法律与十九大以来制定的一些新兴领域的安全战略规划和与之对应的体系建设,以及上面提到的国安委、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等主体要素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安全保障机制,为新形势下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直面多元多层的复杂挑战,取得了重点安全领域的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亚太及我国周边地区成为战略博弈的焦点。美国在“印太战略”指导下,拉帮结派,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对我国实施军事围堵的同时,还不断在香港、新疆等地制造具有后“颜色革命”特征的暴乱或舆论攻势,并持续挥舞贸易大棒,动辄对以华为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企业实施非法制裁。另一方面,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在风险与挑战也日趋凸显,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分裂势力挟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藏独”“东突独”等分裂势力境内外联动,不断制造事端;以网络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斗争更为激烈,资本对经济与金融的侵蚀令人惊心,海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大,等等。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揽,继续保持了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重点安全领域的新突破。

政治安全领域新突破。政治领域安全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保证国家主权、政权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免受干扰、侵犯、颠覆和破坏的能力和状态。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领域安全为最高层次的安全,它是国家安全的标志体现,关系到主权维护、政权稳固、制度坚持和国运昌盛,是不可触动的底线。强调,要“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旧国际秩序正在崩塌,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加快发展奋进脚步,美西方国家为维持其霸权和既得利益,打着维护“人权”“民主价值”和“航行自由”的旗号,不断对发展中国家和地缘政治敏感国家实施干预和控制,也对我国的主权与安全进行不断侵犯和挑衅。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海问题、中印边境问题,以及西藏、新疆和香港问题等,都成了其炒作的热点及破坏我国政治安全稳定、牵制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兴风作浪在我们的坚决斗争中,一一遭到了重挫。针对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引起的“购岛”闹剧,美西方支持“南海仲裁”,美国两党高调介入“台湾问题”,莫迪政府先后制造中印边境“洞朗对峙事件”和“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以及外部势力借“修例风波”挑起香港暴乱,借叛离的民族败类制造“新疆问题”等,我国坚定政治立场,采取有效应对举措,化危为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了战略博弈的主动权。在钓鱼岛实现了常态化巡航,并划设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不仅让“仲裁”结果变成了一张废纸,而且以“种岛”实现了更稳固的区域战略控制;在台海实现了台湾主岛东西两侧及重要区域的常态化空海实战演练,对“”势力的肆意妄为及企图犯险的外部势力形成震慑之势;在中印边境实现了对重要地段的实际掌控,并强化了边境一线对印军“吞食”“进占”和袭扰的防范机制;在香港“国安法”落地后实现了由乱到治,一些参与暴乱的首要分子受到惩治,美西方长期布设的“棋子”“暗桩”得以清除,可望迎来一个面向未来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美西方不断炒作的所谓“新疆棉花”及“人权问题”,也随着对虚假事实的揭穿以及对涉事者所采取的必要反制措施而得以逐渐化解。

同时,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还对由多种复杂因素叠加造成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贪污腐败、作风不良、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等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治,推动了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通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得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得到全面巩固。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安全领域新突破。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他安全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思潮,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经济风险陡增,加之美国对我国实施“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我国经济发展遭到巨大冲击。然而,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内外双循环”;推动自主知识创新与“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激发内生动力;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加强对资本与市场运作监管等,确保了经济的整体平稳。

十八大以来,先后完成了国民经济“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任务,并开启了“十四五”的新篇章。在经济领域风险与挑战不断,外部干扰因素增多、冲击加大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经济上的良好表现。经济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与第一位的距离日渐缩小,与第三位之后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越来越大(超过30%),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和带动力量。其中,2013—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虽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明显快于同期世界经济2.4%左右的年均增速。2016—2017年,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至2018和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达到了90.03万亿元和99.1万亿元,增长率分别为6.6%和6.1%。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2020年GDP也达到了101.6万亿元,增长2.3%,是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根据2021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统计分析,今年GDP将重回6%以上的增长,仍会是全球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世界最大的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最大的跨海大桥建设及穿越沙漠的快速铁路建设等;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如最快的超算计算机研制、5G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等;人民币加入SDR(指在IMF中的特别提款权),并在国际财务管理协会(IMF)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国际信誉进一步提升;综合应用各种高新技术的新型武器装备快速列装,以及其他诸多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成就,均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注入了活力。

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新突破。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政权安全,并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对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整治。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科学定位。指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狠抓各类重大舆情管控、加强“认知域”的斗争和优化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等,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建设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

针对美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渗透,尤其是通过自媒体、网络水军或“大V”等,宣传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崇洋、媚俗、煽情和暴力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现象,加大了整治与打击力度。并通过“净网”、列入“黑名单”、坚决取缔、追究法律责任等举措,以及加大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正面宣传教育引导,荡涤了侵蚀思想和文化阵地的种种污浊,还社会一个良好风气,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形成了向上向好态势。

三、着眼防范重大灾害,有效维护民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战胜自然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多次地震、台风和暴雨的袭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长时间、大范围影响,但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下,一一降低和化解了风险。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理念,从传统的临时“动员式”治理转变为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预防性“综合式”治理。与之相适应,处置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着眼,也从问题“导向式”转变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并重;应急管理的责任,也从相对单一的“政府主导”“行政负责”型,转变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政府主导”加“社会协同”型,并加大了对因“懒政”“失职”而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者的追责力度,从而提升了在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对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战略、新指示和新要求,从而全面部署推进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在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正式成立了应急管理部,该机构的“9 4”结构模式,体现了我国将主要的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应急职能加以综合统筹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既从顶层解决了权责统一和决策的权威、高效,又对整合各类行政与社会资源,强化政府与社会,乃至国际力量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必要协调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随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的成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先后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发射了多颗自然灾害监测卫星,完善了各级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为应对各种类型的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有效应对多种自然灾害。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据相关机构报告,仅“十三五”期间,全国就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34218起,造成1234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对比“十二五”期间,在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上,分别减少了38.5%和41.5%。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出现了19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发生了20次强降水,大陆地区共有12次5级以上地震,有518起森林火灾等,这些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了2801.9万人次受灾,156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08.6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则分别下降44%、53%和46%。之所以能将重大自然灾害的伤亡与损失降下来,关键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加上日渐成熟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社会各界协同配合,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上的推广应用,才克服了诸多灾害影响,确保了灾后社会秩序的快速恢复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对的最大一次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便是始发于2019年秋冬之际并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它的影响范围和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2003年的“非典”,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安全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灾情的严峻考验,亲自指挥部署,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这是一场新时代的新型人民战争,动员范围之广、参战人员之多,调用物资规模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都超过了任何一次真正的战争。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指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战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此后,针对疫情的扩散与转移,在多地继续打响了围歼战,有效处置了局部地区不时冒头的聚集性或散发性疫情,维持了疫情防控局势的稳定。

“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过往的历史经验与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科学总结,也指出了维护国家安全仍将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全新考验。“十四五”已经起航,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砥砺奋进,谱写国家安全领域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吕红娟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张维为(王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3)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张维为(王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