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胎的女人怀孕几率(34打过胎的女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前一周笔者遇上了一件大喜事,原本要去参加一个美女闺蜜的婚礼的,结果突然被告知婚礼取消了。难道又是一对不够爱的伴侣吗?
这让酷爱心理的我很是好奇,忙打电话关心闺蜜,结果我的这位美女闺蜜哭得脸都花了,停顿犹豫了片刻,才说,“是因为我打过胎的事情”。
男方原话是这样说的“婚前她没有告诉过我,有次去她家发现了打胎单子,唉,原本我以为她是个洁身自好的好女孩,却不知道她这么不自重,我不想结婚了。”
我愣在那里,问道:对方难道一点不能理解你的难言之隐吗,对方有听过你解释吗,闺蜜连连摇头,“他一点都听不进去……”
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男人们在结婚前,真的都会十分介意自己的女朋友打过胎吗?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位男士的简述。
@网友红豆巧克力:
你觉得渣男前任对你不公平,那你觉得你对现任公平吗?人是相互的,彼此承担责任,自爱的女生真有而且一大把,不要总是把责任全推到男方头上!你被渣男伤害然后让好男人接盘就没一点错?
@网友昕铁18:
我在认识之前她堕过2次胎,但是我不介意,我只想心疼保护她给她幸福快乐以外,因为我爱她,必须全心爱,现在孩子都7岁了,一切都很好。我觉得真爱就该包容她的一切。
@网友阿岱L:
我老婆大学的时候不小心为我打过胎,现在我还是和她结婚了。期间也有吵架闹分手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她为我打过胎,不会被别的男的珍惜,我就跑去和好,唉,毕竟我是男人,要负责的!
@网友地貌:
堕胎过的女人很容易造成不孕,有这个风险存在,我不想背锅,其实我们男人不介意二手房、三手房、甚至是四手(谁让他们没有提前遇到她),但是我们不能接受里面死过人的房……我介意女友的打胎经历,因为我是处男,我有资格!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
第一、两性关系中的暗藏的“公平原则”
其实无论伴侣相爱与否,两性的关系中是一定暗藏着公平原则的。从心理学和道德角度出发,“公平原则”在婚恋关系中一直在起作用,但是,伴侣几乎不会直接拿出来探讨。
这有点类似于谈钱伤感情的说法,听起来不太浪漫,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两性关系对公平的诉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这个“公平”并不是说要彼此绝对公平,做家务一样多,赚钱一样多,而是指在付出与接受方面的相对平衡。
《两性心理学:男人与女人的黑暗面》就这样解释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非得追求公平公正,日子不会好过。”
举个例子,妻子一人在家里做家务很辛苦,男人工作忙很晚回家,男人以为妻子能够理解,但其实妻子并不理解男人的想法,也不想知道男人为什么晚回家,她只是觉得自己这么累,丈夫就应该早点回来陪自己,那么这个妻子就是在追求绝对的公平。
而付出与接受方面的相对平衡,就是指在彼此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相对公平,一般来说,夫妻关系越浓厚,越会追求相对公平,与此则相反。
普通人在谈恋爱前,也会在潜意识里以公平原则进行择偶,“门当户对”就是这样的原理。
第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时代在进步,男女平等是主流。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的对错。
像我闺蜜男友这种,不愿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会给心爱的人贴标签,甚至都不愿意听对方解释、理解对方的人。
其实就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或者双重标准的直男癌,封建意识太重,在他们眼里只要女人打过胎,那必然就是不自重,不自爱。
而且他们自己都没有守身如玉,流连花丛,却苛求女孩如此。
那这情况其实就没有遵循我们刚才所说的公平原则,并且这种男人表面上喊着公平,潜意识里其实追求的是“不对等原则”——我是要凌驾于女人之上的,女人必须以身体的清白来证明我的权威。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强迫心理来源于这些男性内心深层的焦虑,以及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角落。他们的低自尊水平需要女人来替他们弥补,所以会对女方要求更多,
所以对于女孩堕胎的事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把她们视为道德败坏的论调,都属于阴险论,是在物化女性。
所以男人在了解到女朋友打过胎后,一定要考察女孩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比如,有些是单纯不小心被骗,或者年少无知,又或者说科学避孕了,却意外怀孕中招了,再或者说就是没有科学避孕,没有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或者遵医嘱服用避孕药,因为科学避孕后怀孕的几率是极低的。
在科学避孕的前提下怀孕了才叫意外怀孕,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那就是真的不自爱,纯属作死了。
既然彼此相爱就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如果真的经得起考衡,相信彼此之间会信任对方的,如果做不到,那可能就是感情没那么深厚罢了
把这些原因问清楚了以后,再去观察女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符合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胸怀,这足够的理性,也足够的有诚意。
说白了,真正的爱情很单纯,很美好,是不会过于计较彼此的过去的,往往越相爱的人越不会纠缠彼此的过去。
因为每个人的过去都有可能有不堪的一面,你要的是和对方的未来,因为不够爱对方,所以才会把过去的烂事扯出来去追求一个绝对的平等,这样的爱太物质,太令人心寒,不要也罢。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