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1)

喜欢天下霸唱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天下霸唱其实是我们天津人。他笔下的故事,很多都是来源于天津的民俗传说。比如他最近的新作品《白骨娘娘》,白骨娘娘讲的就是天津的白骨塔的故事,其中穿插着掩骨会,白骨塔,火神庙等真实地点,当然还有神话传说中的奇人异事,崔老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2)

在天津流传着很多关于道士的传说,道教文化渊源悠久。天津现存最早的道观可以追溯到唐朝,这座道观也许知名度并不高,但却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若要细细说起,怕是要说上个三天三夜了。

咱们今天,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天津三大道观的天尊阁。说一说天尊阁的历史来源和建筑风貌,至于天尊阁的传说。若是诸位看客感兴趣,将会另辟新篇来详述。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3)

天尊阁座落于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南村,南大街东侧。为元丰台太乙观中主体建筑殿宇,是国内供奉道教三清祖师的主道场。天尊阁在历史上经历过大规模的重修,真实的年代很难判定。直到1982年的时候,天尊阁内修建蓄水池,在地下3米多深的图层中挖掘出3枚开元通宝,这才确定了天尊阁始建于唐朝,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天尊阁大修,后在史书记载上于清康熙九年啊(1670)年再次重修。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4)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天尊阁是一座由清康熙年保存下来的三层木结构楼阁,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建筑面积555平方木,占地4736平方米。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5)

关于天尊阁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真实度无法考究。大家且听听看。

天尊阁的来源和一个皇帝有关。传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率大军征高丽国渤海湾东渡遇到滔天大浪。君臣想不出渡海良策,后大帅薛仁贵请出“无字天书”,得天尊点化巧用“瞒天过海”之计帮助大军平安渡海。唐太宗东征凯旋归来之后为了感谢天尊的点化之恩,命令徐茂功在丰台南部修建了一座天尊阁。另有说法云,天尊阁是为镇压海眼所建。龙龟大将军和河神都住在这里呢,现在宫内还有龟龙大将军、河神塑像两尊。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6)

清代诗人鲁璠曾写下《登丰台天尊阁》诗一首,诗云:“杰阁俯云霄,登临白日遥;云流双槛外,人语半天腰;北望燕峤雪,南瞻海国潮;渔舟开晚市,灯火杂平桥。”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尊阁的巍峨壮丽。

天尊阁通高17.4米,阁内以八根12米长的大柱通连三层楼板作为支撑。大柱之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廊柱,并用3种和不同规格的榫卯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牢固又富有柔韧性的木框架结构。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7)

天尊阁的结构造型十分考究,层檐下斗拱为:下层为一斗三升,中层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上层为三踩单下昂。层出檐之下和木柱额枋之上,均有各式斗拱为饰。阁顶为九脊歇山式,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侧脊头、大吻相对,各垂脊头及两头的飞檐上站有各种走兽,每层檐下四角都挂有惊鸟铃。阁内东侧有楼梯通往各层,三层前檐下楼板伸出露台,并设有木栏杆,可登临远眺。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8)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9)

护法堂两侧供奉的是各位大仙的神像,有常仙、胡仙、黄仙、蟒仙等。这些大仙只是大仙中的代表,天尊阁的大仙有六十多位,其中蟹子大仙在天宫供职,负责看守南天门。护法堂内还供奉着“显道神”过去的老人们曾看到过显道神显像,显道神坐在天尊阁三层的檐子上,两条腿垂下,脚踩地。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10)

天尊阁整体建筑虽好,却有一个无法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短檐。关于这个短檐还有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相传刘兆麟主持重建天尊阁在竣工之时,建筑祖师鲁班化身为白胡子老人对天尊阁做出了评点:挺好,就是短檐,短檐···后来刘兆麟反应过来之时,天尊阁已经修建好了,短檐成了天尊阁的遗憾。

天尊阁的保留实属不易,抗战期间经历了日军炮火轰炸;经历了特殊时期险被拆除但却作为学堂保留下来;经历了1976唐山大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可以说是建筑史的奇迹,也许冥冥之中自有神明保佑才让天尊阁历经磨难依然存在,让后世得以一窥真容。

(文章来自于网络)

大沽关帝庙现状(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