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敷衍都是因为不够在乎(多少懒得说的不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不知道说什么。
很有可能,对方给你下了语言谬误的蛊。
今天我们继续讲讲怎么破蛊。
《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这么解释谬误:
…律师和法官会讨论一个论证或证据的证据力,也就是一个证据所具有的法律价值或证据力量。… 一个带有谬误的论证是说服力(修辞效果)远远超过证据力(证据价值)的论证。
带有语言谬误的论证,会让我们的大脑更关注修辞效果,而忽视了证据力。这就是语言谬误为何如此难以抗拒或辨认。
上篇文章写完《逻辑学导论》里的语言谬误不过瘾,想找本习题集练习一下。结果一入批判性思考的大坑,发现坑深深似海阿。端午假期一激动买了这么多书.....
不知道啥时候能看完,买书是种病.... 《逻辑学导论》 本来就有了,拿来凑数,一家人要齐齐整整嘛~
《逻辑学导论》把语言谬误分为 4 大类 19 小类,并严谨地指出,不同逻辑学家有不同的分类。果然嘛,《识别逻辑谬误》列举了 44 种,《好好讲道理》列举了 60 多种。
这么多种,如何快速识别呢?总不能每次别人说话,就拿出一个列表来查吧?
《好好讲道理》(英文原名 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这个中文译名也真的是….翻出了调解栏目的即视感)的作者自己提炼了一个框架,把逻辑谬误(他的 60 多 种其实还包括了非语言谬误,即形式谬误)分为 5 类,即
- 违反良好结构的谬误
- 违反相关原则的谬误
- 违反可接受原则的谬误
- 违反充分原则的谬误
- 违反可辩驳原则的谬误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看一下。我个人觉得这种分类对于快速识别还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前提结论框架 重点模式识别。
前提结论框架就是按《逻辑学导论》的 4 个分类,首先看前提和结论是否相关,然后再判断前提是否错误、是否虚弱、是否不够充分。
同时记住几个常见和重点的模式。我认为有不当概括、预设问题、转移焦点、因果谬误这几类。
不当概括不当概括相对好分辨,但容易被忽略。这是由我们的认知和语言系统决定的。
概括是我们学习和认知事物的好方法,然而通常逻辑上没那么严谨。
认知和语言学大牛 Steven Pinker 在他的《语言本能》里提到孩子学习单词的过程令人敬畏:
逻辑学家 W.V.O. 奎因 (W.V.O.Quine) 曾经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语言学家正在研究一个新发现的部落,突然一只兔子飞奔而过,一位土著大声喊道:“Gavagai!”
这个 gavagai 是什么意思呢?从逻辑上说,它不一定是“兔子”的意思,它可能是特指那只飞奔而过的兔子...
它也可以指任何毛茸之物、任何哺乳动物、兔子家族中的任何一个种类(比如“穴兔”)或品种(比如“青紫蓝兔”)。它的意思可能是“飞奔的兔子”、“飞奔的物体”...或者单指“飞奔”......
以此指出我们在概括时的不严谨:
人们能够通过观察数量有限的某类事件,成功地对未来所有同类事件做出正确的概括,同时将与最初观察结果并不矛盾的无数错误概括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语言本身是思想的概括,我们在表达时也要注意反思用词用语是否精确,是否很好概括了本意。
预设问题预设问题出现时通常难以辨认,因为听者也常常习以为常地接受那些假定。《好好讲道理》贴心地为我们罗列了那些常见的预设。
01 后来居上
假设新的观点、法律、政策或行为是更好的,理由只是那是新的。
02 连续体谬误
定义比较拗口,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一位心理学考试得 54 分的同学的自白:教授给每人加了5分。照我看,能加5分也能加6分啊。5分和6分有什么区别吗?可及格和不及格,就差这一分了。都加5分,隔壁小 H 及格了,我就 59!难道他心理学比我好那么多吗?
连续体中某一类范畴和其对立范畴往往是可以区分的,尽管有时界限并不容易清晰地划出。比如,从哪一点开始,温暖的夜晚变成凉爽的夜晚,姑娘变成妇人?但温暖的夜晚与凉爽的夜晚,姑娘与妇人确实是不同的。
不能因为连续体不容易区分而说他们是相同的。
小 H 可能心理学并不比我好很多,但总得建立一个分界点(60分),否则一些相反的事情,比如懂心理学和不懂心理学,就变成一件事了。
03 非此即彼
也称“非黑即白”。例如有人主张人工流产是错误的。但其实也可以认为它未必是对或错的,而是“伦理许可的”。
04 实然-应然谬误
觉得实际的便是合理的。政治上将政策或实践现状作为某一特定政策或实践的正当性基础。例如认为惯例的就是好的。
05 一厢情愿
希望某事是真的,它便是真的。
06 拒绝例外
假定原理或规则没有例外。或者,如果有例外就不承认原理或规则。
小 O 想在自己的居所开一家二手车行。她说,那是她自己的地盘,城市规划管不着她。
类似侥幸心理。
07 折衷谬误
认为折衷的就是最好的。(hmmm....难道不是吗?..作者犀利呀…)
巴以冲突各执一词,各处一个极端。因此,某种妥协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妥协也许的是解决争端的唯一办法,但那不等同于认为妥协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里很想看原文,唯一办法难道不是最好的办法么....?)
因果谬误因果关系其实比较复杂,我们也容易犯各种谬误。
01 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
先解释下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是没有某事,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例如氧气是着火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必要条件,事情也不一定发生。
充分条件比较尴尬。有了充分条件,事情不一定发生。没有充分条件,事情也不一定发生。比如划火柴和着火。没有氧气,划火柴不会着火。着火也可能是打火机引起。
而只有同时具备充分必要条件事情才必然发生。
这个谬误就是认为有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例如一个产品会不会火,好的体验是必要条件。(也未必吗?那改成一个产品会不会持续火....)好的营销是充分条件。
02 因果关系简化
最典型的解释也不可能逐一呈现出成千上百条的先行条件,即导致事情发生的所有充分条件,所以很容易对别人的因果关系挑毛病。但是千万别指望一个因果关系就囊括所讨论事件的所有先行条件。
更何况有些因果关系是因果链。
03 后此谬误
A 先于 B 发生,A 就是 B 的原因。
如看见一只黑猫,认为会有霉运。
04 混淆原因和结果
小 O 取得好成绩不足为奇,因为她是老师的宠儿。
05 忽视共同原因
把同一原因导致的两件事,误当作因果关系。
假定小 H 胖且抑郁,说肥胖导致抑郁,或者反之。
这是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06 滑坡谬误
假如我们允许同性结婚,那么下一步就会有人要求群婚,甚至很快就没有人会费劲结婚了。
滑坡暗示了所列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待论证的。
07 赌徒谬误
某个随机事件在过去发生了,那么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改变。
某人觉得自己已经被婚恋机构安排了 7、8 次糟糕的相亲了,下一次一定会不错。(真相是不一定会更好。暴....暴击?)
转移焦点这块上一篇讲得比较详细。
但《好好讲道理》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典型的红鲱鱼伎俩,对于日常识别很有帮助。看下是不是很眼熟:
我们年轻人都抱怨过累成狗但穷。父母说:你这算什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吃都吃不饱。
红鲱鱼谬误最常见的形式,是宣称现在这样子就不错了,因为“事情可能更糟”呢,以此把注意力从涉及不利形势的辩论或批评中移开。.... 尽管事情确实有可能更糟,但讨论的不是这个。引开注意力是为了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
再举一个例子:
我才不明白你们这些人关心被流产扼杀的婴儿,却不关心无缘无故死于枪口之下的每年成千上万的人。
好了,介绍完了。
下次听到一个观点,记得让大脑扫描一下“前提结论框架 重点模式识别”哦。
部分插图来自 pexels.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