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永乐大帝最后时刻(永乐大帝为什么一定要打草原)

近期,热播历史剧《大明风华》将明初永乐大帝的形象刻画地极为生动,老戏骨王学圻将朱棣的性格刻画地活灵活现。

大明风华永乐大帝最后时刻(永乐大帝为什么一定要打草原)(1)

在整部剧前期,朱棣一直以父亲、爷爷的身份出现,似乎永远都是那个智珠在握,将他人玩着团团转转的睿智帝王。但为什么,到了后期,朱棣为什么犯糊涂,不顾所有人反对,心心念念地征草原。

在位近二十年的永乐皇帝,不是不知道国家国库空虚,财政赤字,没有财力支撑打草原之战;从小便在军营里长大,打了一辈子仗的朱棣,也不可能看不到,明军的劣势,在草原上不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原朝廷,打下草原后,也无法统治,毫无好处。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打草原。皇位继承的正统性,想要证明自己是大明最合适的继承人,这是朱棣五征草原的根本原因。

在军营长大的四皇子

自古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朱棣是唯一造反成功的王爷,开启了地方政府对抗中央的先河。然而,朱棣的起点,可能低得都不像是一位皇子。

朱棣的母亲是一位身份卑微的婢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有人甚至推测,朱棣的母亲是一位草原出生的牧女,是俘虏,被朱元璋给临幸了。

不管怎样,朱棣自小得不到父亲的重视,朱元璋能给朱棣就只有一个朱老四的名分。所以,从小,朱棣想的就是要如何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实力,为母亲正名。

真正受到朱元璋重视的是他和马皇后第一个孩子:朱标,他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个长子身上了。而朱棣,名义上是被马皇后收养的,但在教育上,只能放任自流。也许,是因为那位疑似草原牧女的母亲影响,朱棣从小就爱骑马。

朱元璋将小朱棣一脚踹进了军营里头,军营成为朱棣最好的学习场所,而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常遇春。在《倚天屠龙记》里,常遇春是张无忌的好兄弟,为人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

在真实的历史中,常遇春的确是一位绝世猛将,由于武力值很高,常遇春领军作战的时候经常亲自带兵冲锋陷阵。这一招,后来被朱棣学到十足。自古以来,敢于冲锋陷阵,战功卓越的皇帝只有两位,一位是李世民,一位就是朱棣。

大明风华永乐大帝最后时刻(永乐大帝为什么一定要打草原)(2)

猛将常遇春死在明军北伐的过程中,他没有看到蒙古人从北京灰溜溜地退回草原的事情,但对元朝的恨意,却被朱棣继承了。这是日后他登基,一直揪着草原部落打最开始的原因。

常遇春教会朱棣如何成为一名好将军,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朱棣还不足以成为永乐皇帝。他遇到了第二位老师,徐达。

徐达是明初最能打仗的将领,而且是元帅级别的人物。徐达于朱元璋,就好比刘邦的韩信,李世民的李靖。朱元璋在定都南京之后,之后明军所有的调动都是由徐达完成了,换句话说整个北方都是徐达指挥打下来的。

在徐达这里,朱棣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元帅,如何调兵遣将,而非冲锋陷阵,这才是帝王真正该学习的地方。徐达很看重朱棣,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成为燕王妃,后来的皇后,也是朱家三逗比的亲娘。

半推半就的靖难之役

定鼎天下后,能征善战的朱棣被封为燕王,王府在北京。此时,他的军事才能,已经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因为他的任务就是在北京防备草原民族反攻内地。

出身乞丐,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没有世家大族可以依靠。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了治理天下,朱元璋选择多生孩子,将全国各地都分封给诸王。有本事的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本事的儿子放在小地方。

在位31年的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皇帝。有感于爷爷洪武帝的暴政,这位21岁的皇孙一登基就迫切地想要推翻一切,来证明自己比爷爷高明。

朱允炆上台后,打击刚刚抬头的宦官势力,书生气十足的他将文官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实现中央集权,他开始削番,在第一年他就罢免了五个叔叔的王爵。

这里面最惨的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sù],他是朱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被封在开封。朱橚[sù]跟朱棣完全相反,朱棣大老粗一个,喜欢跟老兵们爆粗口。而朱橚则喜欢学文,不仅能词赋,还是特别喜欢学习医术,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为中医的传承做了巨大的贡献。

朱允炆即位后,实力最弱的周王被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岛,一家人最后被活活饿死。建文帝之所以拿周王开刀,原因有二:第一,周王没有野心,不会经营自己的势力,有钱都拿去修书去了,属于软柿子,好捏;第二,周王是燕王的弟弟,可以敲打军事实力最强的燕王,敲山震虎。

面对咄咄逼人的建文帝,朱棣只有一个字:忍,面对皇帝的使者,燕王祭出一招是装傻。为了让朝廷的使者相信,朱棣在猪圈里待了好几个月,吃猪食,跟猪睡在一起。

大明风华永乐大帝最后时刻(永乐大帝为什么一定要打草原)(3)

在《大明风华》剧中,朱棣向孙子“吹嘘”在猪圈吃了几年猪屎,几年是没有的,几个月是完全有可能的。

重面子的朱允炆慌了,他在内心可能知道老奸巨猾的叔父是骗他,但他却忍不了天下人说他谗害叔父的骂名。从小受到儒学教育的建文帝,儒家真正的仁义没有学到,反而是腐儒的爱面子学得十足,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随后,建文帝做出了一生最愚蠢的决定,把燕王的三个儿子给放回北京了。没有后顾之忧的朱棣,带领800亲兵,悍然起兵造反。

3年后,在位4年的建文帝丢掉了南京城,不知所踪。有可能如剧中当了和尚,有可能去了海外,有可能烧死了。不管怎样,都不重要,建文帝败了,永乐帝来了。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朱棣的前半生,一直和打蒙古相关,不论是建国初在常遇春和徐达两位将军手下当差,还是当燕王时守卫北疆。登基之后,在永乐皇帝心中,蒙古是父亲都没能完成的夙愿。

朱棣以王爷造反,夺得江山,名不正言不顺。要想坐稳皇位,就必须要给自己正名,打蒙古是当时永远政治正确的事。要知道,朱元璋以一介布衣晋升为皇帝,不是靠着祖宗庇荫,而是驱除鞑虏,复我中华。

永乐七年,朱棣开始在北京北郊建造长陵,开始为迁都北京造势。关于迁都,朱棣拿出理由让人无从指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北京,在当时几乎是对抗蒙古的一线城市。

永乐十九年,经过15年朝堂上的拉锯,朱棣终于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对外,他说的是要征蒙古,对内说的要有利于南北贯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对私说的不习惯南京潮湿的气候。至于,不能明说的原因则是脱离南京勋贵的限制,保证皇位正常更迭,毕竟北京才是燕王的“老家”。

朱棣迁都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绝不可能是单一的因素。迁都一事,几乎贯穿整个永乐朝。

五征蒙古的朱棣,是大明兵锋最盛的时候,大明对待草原也是野心勃勃,处于进攻状态。只可惜,朱棣死后20多年,明英宗土木堡一役,50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大明江山有倾覆的危险。

蒙古真正的威胁,是由中后期隆庆皇帝解决的。如同《大明风华》中,于谦给永乐皇帝的奏折,互市可当百万大军。只要明朝跟蒙古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利用经济武器,草原部落的战斗力顷刻瓦解。

草原部落战斗力之所以强盛,原因无非是草原经常会闹旱灾、雪灾,稍不留神,就会有牛羊冻死的情况。因此,部落之间相互攻伐,八九岁的小孩子,就开始练习开弓射箭,在打仗的游戏中长大。在这种前提条件上,蒙古人自然能征善战。

在永乐朝,朱棣即便是知道做生意能够解决草原之患,他可能也不会选。因为,打蒙古部落,成为他证明自己皇位正统性的一种方式,而经济手段好是好,却是一个长期效果,他在位时是看不到贸易带来和平的效果。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此时的他,如果见到父亲朱元璋,一定会说,“父皇,你看,我才是大明最合适的继承人吧,我一生的功绩不下于你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