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细节很重要(高晓松说完情怀)
作者 | 无才姐
上次写了一篇《高晓松这次被骂,令人格外伤感》,阅读量超百万,后台留言更是高达两千多条。
我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对数字天然钝感,存折上多个零都未必会发现。
但是两千多条留言不是一个数字概念,是眼看着那么多文字真真切切排山倒海般涌来,内心震动,无法形容。
留言我都读了,来不及一一回应,心中难免不安。
许多读者都对理想和情怀表示认同,但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他们依然迷惘。
甚至,更迷惘了。
谋生的同时还要兼顾理想和情怀,在俗世中努力做个不俗的人,好像更难了。
有读者告诉我,本来计划学好德语到德国音乐深造,可现在疫情当前经济低迷,也不知道这条路走下去对不对,会不会血本无归,最后又回去当社畜。这么一想,德语也没有心思学了。
有读者以家长的角度问我,孩子成年后宅家十年不工作,只是看各种历史政治军事书籍,怎么办?
有读者以子女的角度问我,自己想要追求诗和远方,可父母却只希望他好好工作挣钱,怎么办?
更有读者在粉丝群里重新贴出了那位武大学生的对高晓松的提问,问我有没有针对“现实”的回答。
武大毕业生@磊磊学长的信
我想,雅的那些高晓松已经说完了,我就来说些俗的吧。
这次不谈诗和远方,就谈搬砖。
人格独立必然向往
经济独立
迷惘的人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潜意识里把理想放在现实的对立面,认为搬砖必然失去自我,追寻自我就不能好好搬砖。
可是人类又不是单细胞生物,你能一边听音乐一边做PPT,怎么就不能一边追梦一边谋生呢?
先不说每个人对诗和远方的定义都不一样,未必当真和文艺有关,即使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也不代表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的本质是没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心安理得地依靠别人生活。
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人缺少基本的自尊。
脱离了自尊去追寻自我,这是一个笑话。
有读者可能要问,你不是举过李安“吃软饭”和梵高“吃白饭”的例子吗?这么快就打脸了吗?
可是我要告诉你,李安从来就没有心安理得地吃过“软饭”,他曾经一度决定改学计算机养家,被妻子林慧嘉一票否决了。
他在沉寂蛰伏的六年里,一边钻研电影艺术,一边积极寻找拍电影的机会,拍电影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经济独立的机会。
李安在指导拍摄
梵高经济独立就更早了,十六岁时就入职一家艺术品交易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职员,被公司解雇后又成为神职人员,生活艰苦但自给自足。
直到28岁时,他才认定绘画为一生所爱,决定从此成为全职画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绘画技巧。
他接受弟弟提奥的资助,在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创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加画展,希望能够以卖画谋生,只是一直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红色的葡萄园》
梵高和李安对艺术都极其热爱极其执着,但他们从来没有清高到拒绝搬砖。
所以如果一个人躺着告诉你不屑于搬砖,因为他胸怀大志绝非池中之物,你已经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那个在家一宅十年只管饱览群书的大龄“孩子”,和梦想也就只有半毛钱关系吧,半毛钱不能更多了。
而那位觉得父母唠叨又俗不可耐的年轻朋友,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原地证明给他们看,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有了自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从来就不是拒绝自立的借口。
高晓松说,钱既不高贵也不肮脏,只是一个工具。
我想说,钱根本上是一个维护自尊的工具。
如果没有自尊这块坚固的基石,所有美好的精神追求都是空中楼阁。
“最好的路”
并不存在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很少迷惘,为什么?
因为没有太多选择。
选择是时代的奢侈品,迷惘则是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所谓的选择恐惧症本质上来自对“错过”的恐惧。
关于“错过”,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
简单举例,现有两种职业,打渔一天挣300元,织布一天挣200元。那么如果选择打渔,就会失去织布挣得200元的机会,这200元就是打渔的机会成本。同理,织布的机会成本为300元。
看似一目了然,选机会成本最低的那项不就好了?
可现实要复杂得多,我们只知道会错过,只知道机会成本真实存在,却永远计算不出机会成本有多少。
因为时间是流动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武大学生羡慕父母辈可以包分配,
却看不到那一代人在下岗潮中遭遇的阵痛;
羡慕90后赶上互联网大潮,
却看不到这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慌乱。
大企业会遭遇行业危机说倒就倒,
小企业也可能成为风口上的猪冲上云霄;
当年万里挑一考上的公务员如今接连降薪,
而新生代网红一场直播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不用说每个人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经济周期、政策转向、重大外交事件,又或是疫情这种自然灾害。
以前的河东河西需要三十年,如今几年足矣。
而几乎所有大学生迷惘的根源都在于,他们总想找出最安全、最稳妥、又是收益最高的那条路,把一辈子包圆。
可惜,这条“最好的路”根本就不存在。
每一条路都是既有风险,又有收益,两者通常还成正比。
即使真的有一条路只有收益而毫无风险,那么呵呵,也轮不到你,因为别人都不傻啊!
所以用机会成本来做决策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中、无法预知、甚至无法事后验证的成本。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权衡利弊,纠结得死去活来,再过十年、二十年会觉得非常可笑。
因为当年的“利弊”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去了意义。
最大的障碍不是犯错
而是不敢努力
如今的时代,入错行可以改行,嫁错郎可以改嫁,越是年轻,试错的成本越低。
走错路并不可怕,时代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多的是出口能够转向。
真正可怕的是因为患得患失而不敢努力。
武大学生对前景的一番分析看似很有道理:
走出去怕被歧视,留下来又不知去哪里。进国企吧一眼就能望到头,去北上广又要一辈子当外地人。
怎么看都前景惨淡,没有希望。
真的是这样吗?
谁告诉你走出去就会被歧视?这个世界看的是实力,没有实力的人就是在家门口也会被歧视。
谁告诉你进国企就一眼都能望到头?我的那些毫无家庭背景在国企做到高管的朋友都是假的吗?
谁告诉你去北上广就要一辈子当外地人?不妨去看看北上广有多少优秀的外地精英在管理着本地人。
决定命运的从来就不是路,而是走路的人。
无论走哪一条路,只要足够努力,结果都不至于太差;同样,无论走哪一条路,如果不敢努力,结果都不会太好。
那位想来德国继续学习音乐的年轻朋友,我想非常诚恳地告诉你,当年留德的穷学生们和现在的你一样,对未来一无所知。
我们不是因为预知这条路最好走,才走这条路。
那一年我已经被南大保研,读着最好的专业,拥有当时人眼里躺赢的人生,只因为想看看世界,学了几个月德语就出国了。
之所以来德国,是因为这里大学免费,仅此而已。
至于别的没有多想,反正年轻,拼就完了。
我身边许许多多的小伙伴都是这样,打工上学,拼就完了。
我最好的朋友当年裸婚,裸到什么程度呢?别说婚房,连一张新的婚床都没有,两个人挤着单人床。
但是就这样,拼出了学历,拼出了车房,拼出了现在拥有的一切。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并不爱听这种陈旧的故事,在年轻的世界里,永远都只有自己的烦恼才是真的烦恼,自己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
另一代人的辛苦,很难感同身受。
就像现在用着各种APP学习德语、随时能看到德国新闻的孩子们,很难想象当年的我们是怎样靠着一本字典学德语一样。
但是工具先进就一定学得更好吗?未必。
如果连努力都不敢付出,生怕自己今后用不上白学了,那么能够学好的可能性是多少?零。
抱着这样的态度,做所有事情的成功率都几乎为零。
最大的天赋是
了解自己和愿赌服输
既然未来不可预见,努力是最大因素,那么是否意味着怎么选择都无所谓呢?
那些成功人士面临选择时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幸运,我的朋友圈里从来就不缺少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果你要问我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认为是自信。
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眼界和学识,还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热情在哪里。
了解自己,是一种天赋。
这种天赋会让人在面临选择时本能地选出那条最适合自己、能让自己保持兴奋的道路。
他们不会因为公务员热就去考公务员,也不会因为创业潮就去创业,他们不在乎别人在做什么,只在意自己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
即使是搬砖,他们也搬得比别人欢快。
这种欢快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种可怕的优势。
他们还有一种天赋叫做愿赌服输。
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机会成本,却有另外一种成本: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一旦投入就再也无法收回的成本。
这种成本不仅可以预估,还可以随时验算,以便风控。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所有的决策都正确,而是因为他们会控制风险,及时止损。
比如,A和B都是适合他们的职业选择,目前更倾向于A,那好,给自己定一个三年或五年的目标,然后放手去博。如果到期没有完成目标,则及时止损,转向B。
比起心猿意马患得患失,此时没有心理负担地放手一搏更容易获得成功。
即使失败,及时止损也令他们保存了东山再起的实力,而愿赌服输的心态能够让他们很快调整状态投入到B的奋斗中去。
也许你要问,那这失去的三五年不可惜吗?
事实上,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会变成财富,成为成就他们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一段路会白走,没有任何一本书会白读,也没有任何一分努力会付之东流。
我们都会活很久,又何必为三五年慌慌张张,耿耿于怀?
低头搬砖
也要抬头看路
有许多读者给我留言,强调生活的无奈和搬砖的重要性。
搬砖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眼里只有搬砖这件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连砖都搬不好。
眼里只有钱的人是挣不到大钱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个企业看到什么挣钱就去做什么,绝无可能做大;同样,如果一个人看到哪个雇主开的价高就去哪家公司,也绝无可能做好。
为什么?因为短视行为阻碍了长期发展。
只有不忘抬头看路,才能避免鼠目寸光。
企业要有发展战略,个人要有职业规划,这是其一。
企业要有研发投入,个人要有学习成长,这是其二。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能够抵御一些与自身发展理念相背离的利益诱惑,这是其三。
虽然我之前说过,如今的时代变化太快,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是一年内的短期规划和三五年内的中期规划是一定要有的。
如果一个人能随时因为别的公司多开出一两百块的工资就轻易跳槽,而置个人成长与资源积累于不顾,基本上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有的人一听到理想两个字就觉得别人是要害他,一听到牛人谈理想就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却从来不去思考理想到底有没有价值。
理想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升一个人的格局,而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格局比普通人更高。
可惜,大多数的人打死也不承认别人的格局比自己高,不承认优秀的人是真的优秀。
他们一边喊着要破圈,要实现阶层跨越,一边却拒绝向更高层次的人学习。
他们更热衷于爆高晓松的黑料,批判马云的人品,挑剔比尔盖茨的家世,这样会让他们感觉更好。
他们对谁都看不上眼,觉得别人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运气好,家世好,还走了黑道。
可如果他们可以和高晓松、马云和比尔盖茨身份对调,你猜他们会不会严词拒绝?
那些叫骂高晓松跪舔资本的人,如果阿里音乐请他们去当董事长,你猜他们会怎样?
更要命的是,比起向名人学习,更难的是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隔壁的翠花和二狗混得比我们好,是心理上更加难以接受的事。
可是,如果跨不出这艰难的一步,承认别人的优秀,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就永远谈不上格局,谈不上破圈。
跨出了这一步,就像拥有了望远镜和卫星导航,不仅如虎添翼,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说完了搬砖,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说情怀。
情怀不是那种可以先放到一边去,等搬完砖再去捡回来的东西。
人是会变的。
当我们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的时候,一切已经回不去了。
年轻时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泪流满面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可笑。
年轻时你说,等我有钱了就去周游世界,等你真正有钱的时候,周游世界只剩下在五星宾馆睡觉,在米其林餐厅吃饭,在奢侈品大街血拼。
你捡回来的情怀,已经不足以让你为一片风景入神,一座教堂惊叹,为一幅名画流泪。
年轻时你说,等我有钱了就去造福人类,等你真正有钱的时候,造福人类只剩下偶尔施舍乞丐时的自我感动。
你捡回来的情怀,已经不足以让你去为一种发明创造殚精竭虑,为一些弱势群体奔走疾呼。
所以搬砖的时候,请小心安放好自己的情怀。
情怀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自己和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让我们活得,真正像个人。
话题TOPIC
你还相信情怀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