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

据《潜溪集》记载,元朝太宗在位年间,安徽徽州有户姓夏的人家,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只好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寺庙出家,师父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怀深。怀深慢慢长大,到了18岁那年,听从师父的吩咐离开了安徽,到外地去游历。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1)

26岁那年,此时的怀深在佛理上已经颇有建树,在僧众中也有了一定的名望,云游到了福建南平的资圣寺,拜在云门宗第七代祖师长芦崇信门下。这一住就是十余年,深得崇信大师的真传。

37岁那年,怀深大师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慈受,并遵照崇信大师的吩咐离开资圣寺,来到了城南的资福寺,开始自己收徒讲学,很快就收了上百个弟子。

但城南一带风俗非常迷信,人们到处修建土地祠,连资福寺也未能例外,被乡民在寺庙里修建了几处小土地祠,弄得整个资福寺乌烟瘴气,遍地都是杂物污秽的东西。

这时候,怀深大师出面了,亲自走到资福寺门口,对想去土地祠祈福的人说了一首佛偈: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2)

村歌社舞拜祠堂,臭秽腥膻污道场;要答神明冥护力,晨昏烧取一炉香。

从此之后,乡民们或许是受到怀深大师佛偈的感化,再也没有人进资福寺恣意妄为了,怀深大师的清修环境得到了保障,追随的弟子也更加多了起来。

怀深大师对于弟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制定了很多清规戒律,因为徒弟们很多都是附近贫困人家的小孩,怀深大师还要肩负教导儿童的任务,可以说是亦师亦父。徒弟们几乎没有谁不不记得师父最喜欢说的一首偈子: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3)

话说这首佛偈原本是怀深大师教导徒弟的,但却被好事的人传开了,甚至一度传到了北方。

当时蒋山的佛鉴禅师突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便渡江南下到了资福寺,慢慢来到一处叫千人街坊的地方。

佛鉴禅师问怀深说,既然名叫千人街坊,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呢?怀深大师的回答是“多虚不如少实”。

但佛鉴禅师并没有就此放过,继续紧紧追问为什么。怀深大师一时无法回答,惭愧得满脸通红。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4)

于是,怀深大师深感自己对佛理的研究还不够通透,便于41岁那年离开了资福寺,前往蒋山向佛鉴禅师请教。

佛鉴禅师倒也没有推脱,只是说自己在资福寺的时候就知道你一定会来的。怀深嗫嚅地说,当时还没有下定决心,请大师不要见外。

于是,佛鉴禅师便把《倩女离魂话》交给怀深,让他自己反复琢磨钻研,有不懂的地方再来。

从此后,怀深大师就在蒋山日夜钻研,最终释疑开悟而达到大通透之境,便向佛鉴禅师呈献了一首佛偈: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5)

只是旧时行李处,等闲举著便淆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华知几多。

佛鉴禅师看了大喜过望,说:你已经领会到了祖师的真意了。

再后来,怀深大师受朝廷召奉,先是在焦山禅寺敕住四年,期满后北上到了开封的慧林禅院,五年后才结束朝廷的传召,来到浙江天台山,居住在灵岩寺里。

此时的怀深大师已经名满天下了,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重,都称呼他为慈受怀深大师。

在灵岩寺住了一段时间后,怀深大师来到了洞庭湖中的包山,住在显尘庵里。这段时间里,怀深大师写下了很多富含禅理佛义的诗偈,最有名的一首是这样的: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6)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这是怀深大师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佛偈,指出如果想要获得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必须具有“以退为进”的人生观,这样才能断却争执,身心就像在万里晴空下,能够和清风皎月大自然同在。

怀深大师所说的“退步人”,当然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弯腰屈膝是为了跳得更远”。

每个人的身体都受生老病死限制,人的一生也到处有牵绊,这是一种不自由,但唯有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心灵的自在,忘记肉身的牵绊,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欢乐。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7)

所以说,怀深大师的这首佛偈,告示了一个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人最要紧的是获得精神上的皈依,而不是物质上的安适享受。

后来,怀深大师来到了浙江湖州,居住在思溪圆觉寺,五十八岁那年,在一次小参讲法时,有个徒弟问他什么时候大彻大悟、而告诉我们一些至极透彻的道理。

怀深大师笑着说,你五天后再来吧。

禅宗十大高僧传说(元朝一高僧说了一首佛偈)(8)

​​

五天之后,怀深大师忽然生了一点小病,却突然圆寂了。当时提问的那个弟子才知道,师傅那时候真的已经大彻大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