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1)

三国鼎立

读三国,常常被文中那些文韬武略的天纵之人、浩浩荡荡的征伐战争吸引。读到最后,一直有个疑问:昔日汉室衰弱,至三家鼎立,曹操、刘备、孙权个个英雄无比,豪情万丈,手下人才济济,为何到司马炎却能轻而易举的一统三国,归于晋?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2)

三足鼎立,归于晋

总结为三点:创业时期,社会的大背景让有志之士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而后世守业缺乏创业初期的精神,格局眼光越来越狭隘;汉室倾颓,纷争四起,各势力连年征战,早已成穷乡僻壤;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人才自我造血功能缺失。

一、 乱世出英雄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3)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伴随着长年累月的纷争和社会动荡,对于当时想在这乱世博取功名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

乱世出英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试想战乱年代,人民水生火热、国家礼崩乐坏,遍地哀鸿,对于一些有责任、立大志的政治家来说,这些强烈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和心脏。男儿应带吴钩,挥斥猛志及四方,想必正是他们这时的心理状态

战争同时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人生潜能,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扩大了他们的人生格局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4)

看青年将军,被比作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的文鸳、姜维杯水列阵大胜魏军、邓艾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东吴孙俊渡江袭击寿春,总让人感觉远没有曹操、孙权、刘备争雄年代的气势,这些人的做事的风格和格局远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简单分析一下。

时任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的毌丘俭和刺史文钦,两个人吃了顿饭,就一拍即合,起兵了,对付当时已经掌控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而在东吴孙俊袭击消息传来的时候,两个人吓得魂不守舍、自乱阵脚,连夜退兵。

哪有当时曹操、刘备、孙权那时的临危不乱的胆识和气度。因为一己之私,就大动干戈,因为意外袭击,就吓得屁滚尿流,这岂是争夺天下的格局,完全是小孩过家家的闹剧

毌丘俭、文钦二人讨伐司马集团,相当于造反,与中央作对,要么天下易主,要么杀身成仁,哪有家也要,天下也取,鱼和熊掌兼得的事?

取天下,就要观天下大势。鲁肃和孙权坐卧而谈 ,外结好刘备,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霸业可成。毌丘俭兵乱也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天下有变”,而东吴在干什么?去打毌丘俭的寿春,帮助司马集团平定天下。

在看姜维,本来洮水大胜,张翼就建议:“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也就是说,见好就收,可以班师回朝了。可见眼见之处无不是鸡毛蒜皮的名利,哪有争天下的胸怀

曹魏的被代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继无人

二、 穷乡僻壤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5)

江东之地,现在的地理位置应该算是长江三角洲一带,在东汉末年,这个地方并不是繁荣富有之地。

孙策立吴时,太史慈酣斗小霸王,还有孙策大战严白虎,看似热闹,实则劳民伤财。之后孙氏集团又连年征战,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到刚才说的袭击寿春,持续的战争使本来就不算富裕的江东更是得不到休养生息,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人才储备都断档了,后继无力

蜀汉同东吴同出一辙。虽然之前川蜀之地,地处偏僻,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民风朴实,地大物丰,但刘备入主川蜀以来,举全国之力讨伐孙权,却兵败身死白帝城,诸葛亮七出祁山,连年伐魏,每次都失败而归。战争最大的利益就是土地、利税和人才,失败就意味着始终是赤字,本身得不到补充,还一直在内耗。这样导致的结局往往都是越穷越战,越战越穷,陷入深深的漩涡之中。

三、人才匮乏

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本事大(曹操刘备孙权呕心沥血才三国鼎立)(6)

我们都知道人才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立国的国家,一旦远离文化母带,仅凭武力立国,只能暂时割据一方,终究会被文化力量的正统继承者统一

说到正统,当时的天下士族眼里还是曹魏,因为大汉天子一直在这里。孙权和刘备称帝都有点偷偷摸摸的意味,或者为了自己的功名大业、或者为了跟随多年的人有个交代,那个年代谁都会有封侯拜相的想法。

孙策、刘备轻轻松松就取得了千里土地,背后的逻辑是当时江东、川蜀地处偏僻,文化落后,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除了那些本身在当地有势力的大家族,其他士族根本不重视这些地方。

繁荣富裕的中原地区、天子脚下的许昌,战乱时期边界经常变动,一方面士族集团都想发设法的移民到这里,导致吴蜀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长期的军事混战让他们与正统国家文化隔绝,但又缺乏自我造血的功能。

东吴除了有周瑜、张昭等一帮老人之外,在被统一之前再没有出现栋梁之才,更没有“百家争鸣”般的知识士族阶层的出现;川蜀除了五虎将、诸葛亮、法正等老人之外,后世都是碌碌之辈、宵小之徒;而曹魏有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寒族望族之争。吴蜀都已经捉襟见肘了,曹魏集团的士族却可以相较高下。难怪有人戏谑:“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只见老根凋,不见新芽发”。

伴随着英雄的谢世,伟大的时代也终结了,历史却总是惊人的相似: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得民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