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戏剧作品(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

作者:刘宏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讲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博士后)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全国各地的剧场在沉寂了大半年后又陆续向观众重新开放,观众们再次获得了回归剧场、尽享视听盛宴的机会。一个个剧场的大门重新敞开,一张张舞台的大幕再次开启,全国各地的观众满怀激动、热情踊跃地走进了剧场,与阔别数月的戏剧重逢,与许久不见的舞台相聚,使国内的戏剧演出市场在短暂的休眠之后,迎来了全面“复兴”的蓬勃生机。

有价值的戏剧作品(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1)

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剧照资料图片

传统戏曲释放当代价值

今年演出市场开放后,在上海,实景园林版的昆曲《牡丹亭》备受追捧、一票难求;在江苏,江苏省昆剧院以苏州虎丘景区“千人石”为演出场地,现场表演《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等经典剧目,同样引人注目;在四川,成都蜀风雅韵剧院推出的川剧《蜀风雅韵》,让身怀绝技的名角名家回到了民间;在浙江,小剧场黄梅戏《香如故》《美人》,把传统黄梅戏与现代戏剧融合,在杭州西溪湿地上演……

这些作品让观众不仅领略到了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还收获了传统美与现代美交相辉映的全新观演体验。为了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顺应新时代戏曲观众审美需求的发展与变迁,国内不少戏曲院团都在创作中不断将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转化,使传统戏曲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新活力,吸引了不同审美需求的观众走进剧场,在近距离的观演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实景实情演绎的昆曲《牡丹亭》,让昆曲与江南园林“相遇”,演员与自然环境“互动”,既有传统戏曲的原汁原位,又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现代观众品位的解读;汇集川内名角出演的川剧《蜀风雅韵》,糅合了川剧与民间特技的表演,将川剧折子戏以及滚灯、变脸、吐火等绝活与传统杂技、胡琴独奏、手影戏、杖头木偶等民间技艺相结合,风格别样,让观众在我国众多表演艺术形式的有机碰撞中感受到了超越传统美学的艺术气息;小剧场黄梅戏《香如故》用传统的戏曲形式演绎了一个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的故事,剧作者首先被所读到的新闻人物感动,敏锐嗅到了其中蕴含的戏剧张力,继而大胆用黄梅戏的唱腔代替寻常思路中的“说话”,以诠释都市小剧场题材的小而美,生生蹚出了一条小成本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之路。

戏曲创作者们将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元素相融合,既追求深度挖掘传统戏曲的艺术内涵、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神韵,又注重以传统演剧形式彰显时代精神,在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积极挖掘和释放着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当下舞台上的戏曲不光能够满足现代观众审美的多样化,还能使其超越内在的艺术生命周期重焕光彩,持续不断繁荣发展。

有价值的戏剧作品(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2)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剧照资料图片

经典名作集中发力

12月19至20日,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剧目《四世同堂》刚刚结束了在北京的演出,登上了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舞台,继续着一票难求的盛况。观众们透过舞台上的京腔京韵与市井风貌,穿越时空与老舍笔下的生活相遇,再次感受平民史诗经典。12月25至26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重排的经典剧作《白鹿原》再次登上西安的舞台,演员们运用陕西方言进行原味演绎,深度还原了关中平原农村的民俗风情与社会生活。还有11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现代版《原野》,10月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的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家》,9月,为纪念曹禺110周年诞辰,北京人艺集齐实力班底上演的《雷雨》……

经典名剧在全国各地舞台上不断发力,创作者们或以复排,或以创新的方式使其各美其美、百花争妍,使经典的魅力延续,散发出时代的光辉,推动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剧场的复苏与振兴。

经典名剧是人类的精神宝藏,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排演经典名剧闻名的北京人艺曾深受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等剧作家的孕育滋养。疫情之后,北京人艺上演的《雷雨》《家》《洋麻将》《小井胡同》《古玩》等剧虽然曾数次被搬上舞台,但仍能受到观众的追捧喜爱,久演不衰。

究其原因,与北京人艺的创作始终同人民血脉相通是分不开的。疫情之后,北京人艺结合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经历,紧锣密鼓地排演了原创话剧《社区居委会》,这部记录“中国防疫经验”的作品甫一演出,观众在其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眼泪与真情,心灵的共振自然使得剧作收获好评。

有价值的戏剧作品(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3)

川剧《蜀风雅韵》剧照资料图片

此外,经典名剧本身具有持久生命力与永恒魅力,当实力派的青年演员、资深的艺术家和老戏骨们与其相遇时,往往能够创造出如虎添翼的艺术效果。今年,北京人艺安排蓝天野在话剧《家》中演绎反派冯乐山,创造了93岁高龄登台的奇迹,蓝天野把这位外表风雅内心淫佚、阴险毒辣的“伪善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由衷喜爱。

剧作者们在反映当下、记录历史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少既具真实力量,又富含当代思索的艺术精品。他们不光原汁原味地传承着历史的经典,还用真情实感创造着时代的经典。

实验戏剧不负期待

12月5日、6日,由保利·央华戏剧创作的连台戏《雷雨》《雷雨·后》在海南首演,该剧是以中西结合的创新方法演绎经典的实验作品。此外,早在今年8月,音乐戏剧“河乐队”《流浪之歌》就已登上了北京的舞台,整部戏以16首风格各异的民谣歌曲串联,在充满童话的故事中,以“流浪”为主题把音乐带到了戏剧舞台上,进行了跨界融合。10月1至10日,在上海上演的沉浸式户外实验戏剧《简·爱2.0》以黄浦江畔的空中露台为舞台,对原著的时间和地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戏剧处理,让观众沉浸在夜上海的文化空间中重温世界经典。

连台戏《雷雨》《雷雨·后》打破了观众的观演习惯,让观众在一天之内观看到了曹禺和万方父女两代不同创作者的创作风格,站在两代人、两个时代的不同角度去体察人性、感悟人生。它在“极简”的舞台环境中,迫使演员将表演发挥到极致,带给观众具象与意象一致的观演感觉,观众获得了超越常规的艺术欣赏效果。《流浪之歌》则具有温暖的内核,它精心选取与剧情完美贴合的歌曲,使观众在动人的旋律中走近人物,走向剧中的生活。音乐自然地流淌在诗化的戏剧张力之中,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之余,更不由联想到疫情下的今天,人们彼此相近、感受温暖、传递温情的生活。实验戏剧《简·爱2.0》将舞台延伸至户外,让观众走出了传统的剧场,在非舞台结构的空间里真实还原剧中的本真体验。它消弭了戏剧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使观众能够在近距离、多角度切换的观演过程中进入戏剧情境,参与互动。

有价值的戏剧作品(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4)

小剧场黄梅戏《美人》剧照资料图片

实验戏剧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就以创新的精神掀起了与传统戏剧不同的创作热潮。不少大胆挑战传统、勇于探索艺术边界的先行者,带着全新的戏剧观念,抱着创新超越的心态,不断在剧场进行着探索、革新和实验,创造出了许多创意新奇、自由有趣的戏剧新品。如今,国内的实验戏剧创作已吹响了复苏的号角,多姿多彩的实验戏剧作品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以别具一格的演剧方式、多样化的表演风格和求新求变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不同程度地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推动着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持续繁荣。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的剧场文艺生活正在加速重启,观众们正积极、热情地走进剧场,弥补文艺生活空白期留下的观剧遗憾。庞大的演出市场需要制作精良、精心打造的戏剧精品,千万双眼睛注视着戏剧舞台,数亿颗心灵更是在专情地等待,渴望能够得到戏剧佳作的净化与滋养。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中国戏剧迎来了全新的生机,此时票房的繁荣已不在话下,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够有高品质的戏剧精品奉献给全国观众,有更多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的好戏活跃在舞台上。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演剧风格的思索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0JHQ050]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7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