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10年发展(北京城市交通打开新格局)
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2022年5月5日,北京,交通晚高峰时段的长安街,北京市民骑着自行车或者共享单车通勤。图/IC photo
早上8点,东二环建国门桥附近,一位市民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上宽敞的自行车道。“骑车去四惠上班,利用通勤时间锻炼了!”
过去五年,随着北京慢行交通环境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行通勤、骑行购物。2021年,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市民慢行交通出行意愿持续提升。
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中提到,在过去的“十三五”时期,北京交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跨区域出行更加便捷
2019年9月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体系同步实施,形成以大兴国际机场为中心点,连通周边重点城市的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临空经济新引擎,大兴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开始显现,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区”耦合发展,形成了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标志着北京航空“双枢纽”格局初步形成,首都国际交往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形成。2020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北京至雄安新区实现50分钟快速通达,京津冀“一核两翼”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2019年底,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京张高铁正式开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环运输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带动了沿线发展、方便了京津冀区域的群众出行。
此外,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加快建设,京港台高铁、京哈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区域城际铁路网正在加速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铁路网已基本形成。
区域路网通达性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实现清零,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园会保障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配套道路建成通车。“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新增里程191公里,总里程达1173公里。
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建成京张高铁配套清河火车站、北京朝阳站等铁路枢纽,完成北京北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和北京丰台站改建工程(日前,丰台站已开通运营)。北京市域内规划8座铁路全国客运枢纽站全部进入加速完成期,有力支撑“轨道上的京津冀”多层级铁路网络的融合发展以及城市内外交通的有效衔接。
京津冀区域运输服务一体化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38条跨省公交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超过20万人次。加快省际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完成平谷至遵化、宝坻、蓟县等5条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省际公交化”成为常态,市民跨区域出行更加便捷。
2022年6月20日,北京丰台站正式开通运营,旅客们拎着行李准备上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绿色出行正蔚然成风
轨道交通网络扩大覆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8号线(三期、四期)、6号线西延、大兴机场线等轨道交通线路(段)通车,新增运营里程172.9公里、达727公里,工作日客运量最高突破1377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市郊铁路运营线路增至4条、市域内运营里程达364.7公里。截至“十三五”期末,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1091.7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持续优化,10条线路发车间隔小于2分钟,列车服务可靠度较“十二五”期末提升近7倍,实现了全市轨道“一码通乘”和移动支付全覆盖。
努力优化公交运输服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完成三环路、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成府路等公交专用道施划,公交专用道逐步连片成网,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公交路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发布《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并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路,新增开行定制班车线路、旅游公交、高铁快巴(北京南站)、医院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135条,总数达455条,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有效助力市民出行便捷性。
乘客可以通过北京交通APP查询公交实时到站信息线路,并在中心城区范围中的任何地点的500米范围内找到公交站点前往其目的地。上车后,乘客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支付车费。乘客出行整体行程可计划、可预期,出行满意度不断提高。
步行和自行车重新回归城市,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5月建成的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全长6.5公里,日均通行量超4000辆次。有效提升了回龙观至上地的通勤出行效率。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在回龙观居住市民,从家出发骑车通过自行车专用路到达上地软件园,单程通勤时间从近一小时缩短至26分钟。不仅缩短了当地“上班族”的通勤时间,每日骑行,也使他们工作之余有效强身健体。
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完成CBD西北区、回龙观等9处慢行系统示范街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慢行交通环境整体提升。
智能化提升服务品质
智慧交通助力便捷出行。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MaaS)平台,覆盖全市95%以上公交线路,实时信息匹配准确率超过97%,用户数累计达2400余万人,为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提供高品质、精细化服务。实现北京市公共交通“一码通乘”,累计注册用户超过920万人,跨方式刷码比例超过20%,公共交通换乘更加便捷。每日10万余人通过该平台参与“MaaS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
推进延崇“智慧高速”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高速公路封闭场景下的车路协同测试。开放全国首个4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测试道路达200条700公里,共87辆自动驾驶车辆取得测试牌照,测试里程超过200万公里,自动驾驶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在全国率先尝试基于EUHT-5G(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的地铁通信传输平台,综合承载列车控制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广播等多种业务,向乘客提供多元化的乘车体验。
比如,市民在乘坐首都机场线前往首都机场时,可通过车内新增的LCD动态地图界面,查看航班离港信息、站台信息、天气信息等。
2022年6月9日,北京,地铁10号线车辆设置强冷、弱冷车厢,乘客可按需自选。图/IC photo
综合治理形成新格局
全面升级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成立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加强高位协调,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对“交通病”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工作格局。
实施道路停车改革,“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观念深入人心。以全面实行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和规范管理为标志,推动全市道路停车改革,全市施划7.6万个道路停车位,实现了“人工现金收费模式”向“电子收费模式”转变、“经营性收费”向“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交通堵点治理。按照治理难度、治理周期、对系统影响程度,将全市堵点分为三级,市区联动开展滚动治理。发布中小学校、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学校、医院主体责任并开展定期监测,有效缓解了学校、医院周边拥堵。“十三五”时期累计治理堵点943处。
加强交通法治环境建设,依法治理取得新进展。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等13部交通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为打击违法行为、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法规支撑。制定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指导意见、私人小客车合乘意见等336个规范性文件,为解决北京交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撑。
总体来说,“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交通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居民出行仍面临通勤距离长、出行不便捷和交通拥堵等诸多“痛点”,交通系统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未来,北京交通将继续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首善交通,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北京贡献。
撰稿/刘雪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
编辑/迟道华
校对/李立军 张彦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