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过客苦乐自渡冷暖自知(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道德经》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若昏”,是说,世俗之人,皆以光明昭著为美,常以声名显赫为荣;而我独异人,安以昏昧不明自适,恒以自隐无名为务。声名者,人皆好之,必有所争,既有所争,必为所伤,争无用之虚名,引无妄之横祸,断非智者所为。智者何为?修身修心,相时而动而已。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河上公本作“俗人昭昭,我独若昬”,王弼本作“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傅奕本作“俗人皆昭昭,我独若昏”。各本,句式有异,句义相通。本文,从“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
【释义】
“俗”:风俗,习俗。会意字,从亻,表示俗是人们公共的习惯和风气;从谷,表示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本义是习俗。《说文》:“从亻,谷声。徐曰:俗之言续也,转相习也。”《康熙字典》:“习也。上所化曰习,下所化曰俗。”《释名》:“俗,欲也;欲人所欲也。”《礼˙曲礼》:“礼从宜,使从俗。”《周礼˙天官》:“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
“昭”:光明昭著,声名显赫。形声字,从日,表示日光明亮;召声,表示日光明亮照人,本义是明亮。《说文》:“日明也。”《尔雅˙释诂》:“昭,见也。”《博雅》:“明也。”《玉篇》:“光也。”《广韵》:“著也,觌也。”《易经˙晋卦》:“君子以自昭明德。”《尚书˙尧典》:“百姓昭明。”《诗经˙大雅》:“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昏”:昏昧不明,自隐无名。本义为黄昏,后引申为昏聩、糊涂,这里指自隐无名。”《说文》:“昏,日冥也。”《尔雅˙释诂》:“昏,代也。注:代明也。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往,故云代明。”《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尚书˙大禹谟》:“昏迷不恭。”《庄子˙在宥》:“远我昏乎?”《楚辞˙天问》:“昏微遵迹。”《吕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
屈子昭昭 汨罗而亡
【简评】
世俗之人,皆爱名利,殊不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修身修德、深根固本,才是为人处世的长久之道。圣人深谙此理,自然不会沉浸在名利之中,不能自拔,反而会恬以昏昧不明自适,恒以自隐无名为务,修身修心,超凡脱俗。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行渥,凶’”,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真实写照。
“德”与“位”之辩,充斥经史之中,令人深思。《道德经》之中,“道”和“德”是两大哲学概念,“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道”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而“德”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及其表现,因此“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作为本原及其规律,是“体”;而“德”作为动力机制及其表现,是“用”。自然之于万物,“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有“玄德”之人,自然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弗有”是不图私利,“弗恃”是不慕虚名,“弗宰”是不恋权势,自然也不会仿照“俗人昭昭”以求“沽名钓誉”了。
帝王虚名 曹公不慕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三国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至死都不称帝的曹操相比,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僭位于寿春,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众叛亲离,最后在曹操、刘备、孙策等人攻打,最后呕血斗余而死。出身于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司空袁逢嫡次子的袁术,有此下场,贻笑千载,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经典案例。
“温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多少人如痴如醉地追求名利,却忘了修身修心,做好自己。殊不知,如果不修身修心,即便有了机会,又如何能够把握得住呢?“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先做成最好的自己,“一勤天下无难事”,该做的都做到了,有了业绩,水到渠成,福利待遇地位自然也就有了,又何必白日做梦,斤斤计较不已呢?
称帝未几 呕血身亡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