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的秘境(行在昌都天地间)
昌都风光。卢忠东摄
从北京前往西藏昌都,我从重庆转机林芝,进入西藏腹地,复乘汽车赶往昌都。此行必经的林芝,无意间成为我认识昌都的一个参照。
飞机在林芝降落。我们来到隐藏于林间的一家餐馆用餐,猛然看到“大美林芝 太阳宝座”的题词,很是惊讶。窗外,近处,一片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四周簇拥的高山杜鹃在开放。远处,山巅冠以积雪,呈现着亘古不变的庄严。如果说林芝是雪域的江南,那么昌都就是雪域的北国。
去往昌都的道路延伸开来,那山、那江和飘逸的经幡召唤着我。渐渐深入昌都腹地,山形高耸入云,谷地陡峭深邃。天空下起小雨,到达昌都地界才惊觉,缤纷的色彩已经被一层层抽去,高山杜鹃的粉红、树林的青翠、野花的嫩黄留在了林芝。甚至河流里清澈潋滟的波光,也被怒江的浑浊取代了。远处,铅云笼罩,群山静穆,黑白灰成为主色调,天地之间恍如一幅不断打开的山水画轴。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平均海拔3500米,区域内横断山脉巉岩横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湍急奔流,是一块连接四川、青海、云南的咽喉要地。我和同行的伙伴驱车行驶在昌都的群山间。昌都素来以“怒江七十二道拐”闻名,这些拐弯大多是急转弯,当地向导说实际上有九十多道拐。“七十二道拐”在山间转来转去,道路下方就是深水急流的怒江。
我们选择了一条更加惊险的山路。司机是当地人,熟悉路况,他就像马背上的骑手,虽然前面不断有急转弯,可仍保持着信马由缰的从容和淡定。粗粗算来,从我们住宿的八宿县到目的地,“U”形弯道有80处左右。我们紧握座位旁的拉手,固定坐姿,相互之间不得不中止了交谈,因为实在是心惊肉跳。如果因为山高路险,紧张刺激,就视昌都为畏途,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自然会得到昌都慷慨的回赠。
从半山腰望去,高原草甸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扫路途上灰暗色调给人的沉闷感。一路遗落的色彩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大片的草甸苍翠欲滴,黑牦牛、灰驴子、黄山羊散布其上,优雅地啃食着青草。高原的风冷冽、强劲,吹过绿油油的牧草、无名的红花和牛羊的毛发,是梳理,也是抚摸。人在其中,只感到心旷神怡。此时,请司机停一停,在这里驻足片刻,看它们在静谧的家园四处游走,禁不住羡慕这种陶然忘忧的生活。
抬起头,以往觉得高远莫测的云雾烟岚,此时却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白云悠悠,萦绕在雪山的半腰,不露声色,缓缓飘向远方,越来越远,说不定哪一片会飘到我们的家乡呢!我目送它,想象它们在我的家乡行云布雨的景象。有些云团贴在更远的天幕上,大小不一,薄厚不均,层次分明,构建起一个立体感很强的空间。白云遮不住蔚蓝纯粹的天空,露出了奢华的蓝色锦缎。
水流湍急的怒江和318国道一样蜿蜒。它从群山的缝隙里流过,江面并不开阔,可是深不可测。它以非凡的气势,裹挟了泥沙,头也不回奔向下游。怒江不怒自威,让人不敢直视,恰似雪域高原流转的眼波,优美中透出坚毅的秉性。大山不语,大江喧哗,一静一动,一刚一柔,蕴藏着神秘的和谐力量。
多拉神山经幡舞动。转山的路,一如怒江之水和盘山公路,那是另一段旅程。有人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合着转经筒吱呀的声音向前面走去。夕阳照射在多拉山上,赤色的山岩更加鲜红壮美了。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骑行客,戴着墨镜,载着简易的装备,从身边一闪而过。我们都在赶路,不管从哪里来,在昌都的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出现了交集。只一个照面,大家就各奔属于自己的方向。目的地重要吗?风景永远不在旅途的另一端,而在旅途中。
(王 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