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1)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但是,一直到北宋中期,科举制度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从而,孕育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乃至政治集团——官僚士大夫,他们无不集文学、学术、官僚于一身,堪称“精英中的精英”。

北、南两宋300多年,总共举行过118次进士考试,而每年平均录取进士的数量,是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由此,对于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在宋代的历届科举考试中,尤以北宋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试最为突出,因为著名的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以及与“汉学”并称的“宋学”四大学派中的“蜀学”、“洛学”、“关学”三派的创始人都诞生于这一榜进士中。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2)

不仅如此,这一榜进士在政治上的作为也同样引人瞩目,共有九位进士后来都官至宰执(宰相、副宰相),真可谓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以致于被后世誉为“龙虎榜”。

以下做一简要介绍。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他所著的《典论》一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可以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呢?

唐、宋以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的散文被逐渐经典化,成为士人学习和效仿的样板,甚至是科举考试行文的范式,直到明朝人茅坤在崇祯四年重刻《唐宋八大家文抄》之后,最终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宋八大家”的称号。

但是,为什么他们的文章会成为典范?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出现在北宋?而且,其中三人还是嘉祐二年的进士呢?这一切都和这一年礼部试的“权知贡举”,即主考官欧阳修有关。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3)

在此,先对北宋的科举制度,主要是进士试做一个简要介绍,北宋的进士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解试、礼部试以及殿试,其中,解试,一般由地方政府,即各州组织,考试合格之后,将取得所谓的“解额”,即参加礼部试的资格和指标,因此,又称“发解”,而礼部试则集中在首都开封举行,因为礼部隶属于尚书省,因此,礼部试又称为“省试”,而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仁宗后期,殿试不淘汰,只排名,即分等或甲录取,初为“三甲”,后为“五甲”,而第一名就是后来所说的“状元”。

正是嘉祐二年,欧阳修成为礼部试的主考官,而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由于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开始将“古文”的文风和标准作为评判考生文章好坏的依据,因此,这一次进士考试对于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史的走向都至关重要。

韩琦在他为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里称“嘉祐初,权知贡举。时举者务为险怪之语,号‘太学体’,公一切黜去,取其平澹造理者,即预奏名。”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认为,“文风自是亦少变。”也就是说,欧阳修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气质和文风,而有关骈文与“古文”之争,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4)

那么,什么是“古文”呢?“古文”是相对于六朝以来的以四六、对偶为主的,更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所谓“骈文”而言的,自韩愈以来,以致于北宋的欧阳修等人,则反对骈文,转而将先秦散文作为典范,“随言长短”,即形式要服从内容,因此,主张“复古”,这一趋势也被胡适称为“古文运动”。

所谓“唐宋八大家”,严格地说,应该是“唐宋古文八大家”,而“嘉祐二年”则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榜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而王安石则是其中“鏁厅试”(即针对在职人员的考试)的考官之一,而苏轼、苏辙、曾巩则是这一榜的进士,而苏洵也随苏轼、苏辙兄弟,在开封聚齐,他们共同组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而且,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一次考试有关。

“古文运动”,更强调文章的内容,即韩愈所谓的“文以载道”,而这里的“道”对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而言,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宋学”。

“宋学”是相对于“汉学”而言的,“汉学”更强调训诂,也就是字、词的注解,缺少创新和开放精神,而“宋学”更强调对于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因此,需要学者的发挥和创造,因此,更具有开放精神,但也因此容易形成学术上的竞争,乃至于斗争,这也是“宋学”学派林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仕途(苏轼参加的这场史上最牛)(5)

“宋学”的主要代表由“新学”、“关学”、“洛学”和“蜀学”等四大学术派别,其中,最早成名立万的是王安石及其创立的“新学”,并借助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嘉祐二年”进士中的苏轼、苏辙、张载、程颢,则分别创立了“蜀学”、“关学”和“洛学”,而张载的门人吕大钧以及程颢的门人朱光庭也同时考进这一榜进士。

后来,“靖康之变”后,“洛学”门人杨时南渡,发展出所谓的“道南学派”,而其再传弟子朱熹则成为“洛学”的集大成者,由此,成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而南宋理宗时期,“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元、明、清以来,又称为科举考试时对于儒家经典的官方注本。

由此可见,以“嘉祐二年”进士为主体的宋代知识分子,所引发的文学和学术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其后1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社会伦理和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而“嘉祐二年”的进士试也由此堪称中国史上最牛的“国考”之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沈酿川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安阳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北宋文化史述论》、《宋朝登科总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