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

学习篆书,练习书篆,当然要了解一下篆书的历史知识。

篆书是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较早的一种书体,以后出现的隶、楷、行、草皆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称“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现在的人大多看到篆书的反应,因为其保留了许多象形的成分,富有装饰性,多认为很好看;当然第二个反应通常是看不懂。

远古之人是没有文字的,要表达意思只靠简单的语言,可是语言经过转述,往往容易改变原来的意思,且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后来,发明了结绳记事。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事也慢慢复杂起来,结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发展成图案,即象形文字。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大部分还属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向前推进一步,就形成了篆书。篆书一般分为:古文、大篆、小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一些基础的知识,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在百科中看到。我们主要说一些甲骨文书法的特点。你可能觉得这些是书法么,如果你非要较真,那么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书写的方法。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1)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2)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十块刻石。是秦代统一六国之前的书文。金文的风格天趣横生,但用笔圆转的大篆,发展到石鼓文,则布白排列整齐,天趣大减,成为当时的馆阁书体。近代著名的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先生,毕生研究石鼓文,学而能变,化平为奇,用笔粗细有致,书法艺术的风格古朴苍动,其影响迄今犹存。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论篆书的学习,还是其他字体的学习,取其精华,融会贯通,才可以化平为奇。

三、小篆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普通官员和下层人中间大量使用书写方便而实用的秦隶。小篆只限用于纪功刻石或诏版等庄重场合。只是由于它有《仓颉篇》等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所以流传了下来。到了汉代,又成为碑额、铭文等处所使用的带有装饰性的字体。

秦始皇巡行天下,为了歌功颂德,到处刻石以记其事。原有刻石六处,现在仅存《泰山刻石》残文,《琅琊台刻石》十数行,都是丞相李斯所书,其余四块刻石已经亡佚。峄(音意)山刻石于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据徐铉所得模本重刻,立于长安。据现存的秦代小篆书迹和复刻本来看,他们的字体与铁器、版文的铭文有所不同。他们的全文分行分格,横平竖直,大小均匀,布白整齐、端正,是当时的标准体。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3)

秦诏版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4)

泰山石刻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5)

峄山石刻修复版本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6)

峄山石刻

从小篆的用笔来看,虽源于周金文,但已变其用笔,笔划由曲而为圆转流畅,多直笔。行文的形式一律自右向左,不似甲骨、钟鼎中的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这个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沿用了下来。

小篆流传至汉朝,碑石题额多用篆书(又称为篆额),正文多用隶书。到了东汉,许慎把秦汉以来通行的篆字汇成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中共收正文九千三百五十多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余字,此书对于学写篆书和掌握篆字都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7)

汉少室石阙铭

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一千二百年间,书法的形式,都属于篆书体系,所以也可以称为篆书时代。

汉代之后,作为古文字的篆书已经完成了它的文字功能和历史使命,当仍然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出现了不少以擅长篆书而享誉书坛的书法家。但是,自唐代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李阳冰,再到清代号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钱坫,都未能跳出李斯小篆的风范。篆书以均匀细润的“玉箸体”为主流,有的为了可以追求玉箸小篆结体工整、笔画匀细的效果而减去笔尖,甚至用细薄的绸子束成小卷来写篆字,结果出现了不少整齐如算子,字形板滞,缺乏韵味的篆书作品。这不仅仅失去了书法写意的特征,也使篆书逐渐趋于僵化,导致了篆书的衰微。

清乾嘉之后,邓石如、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都试图变革当时篆书衰弱的局面。他们是怎样做的呢。邓石如广泛涉猎,吸取金文、石鼓文和汉代碑额篆的笔意,致力于小篆的革新,在他笔下篆书很有气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又如赵之谦把汉代镜铭、瓦当等文字的风格潜移默化到小篆的创作中来。吴昌硕更是对石鼓文的改造中开创了一片篆书的新境界。这些书法家造就了篆书在清代的又一次高潮,更加鼓舞着我们今天的世人。如何继承,如何发扬,让我们的篆书,我们的书法、篆刻、绘画,我们的艺术绽放灿烂的光芒,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该认真思考的。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8)

李阳冰、赵孟頫、邓石如等五人千字文

篆书的演变过程(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9)

李阳冰、赵孟頫、邓石如等五人千字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