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86号暨南大学北门(康定路528号暨南大学上海旧址)

静安区康定路528号,一幢三楼的白色小洋楼,静静地挤在一排沿路小楼中间极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华侨第一学府”——暨南大学在上海的旧址,也是郑振铎先生笔下那堂著名的“最后一课”发生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中山大道86号暨南大学北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中山大道86号暨南大学北门(康定路528号暨南大学上海旧址)

中山大道86号暨南大学北门

静安区康定路528号,一幢三楼的白色小洋楼,静静地挤在一排沿路小楼中间。极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华侨第一学府”——暨南大学在上海的旧址,也是郑振铎先生笔下那堂著名的“最后一课”发生的地方。

1906年,深感兴办华侨教育、联系侨情重要性的满清政府在南京创办暨南学堂,专门招收华侨子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校,也是暨南大学的前身。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暨南大学从南京起航。它迎来自己的辉煌时期却不是在南京,而是在上海。

学校成立后,不少海外华侨前来求学,南京的校园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办学要求。于是,1923年,学校迁入上海西郊真如镇,南京暨南成为分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将学校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真如建校是暨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暨南大学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名师硕学前来执教。鲁迅、郑振铎、夏衍、周谷城、梁实秋、钱钟书等著名学者都曾活跃在暨大的讲台上。学校也发展成为拥有五个学院、十六个学系、两个专科的完全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真如校区地处战区,暨大辗转于租界避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租界,暨南大学举校迁往福建建阳,直到1946年才回迁上海宝山。1949年新中国成立,暨南大学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结束了在上海二十余年的办学历程。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最终得以在广州重建。

历史上,暨南大学曾经辗转于上海的真如、宝山、徐汇、静安等地办学长达23年,其中以真如时期最为辉煌。1937年,淞沪会战,日军在3日之内于真如校区投弹40枚,巍巍学府,损毁殆尽,仅存一栋理学院楼(科学馆)和教工宿舍。

1946年暨大回迁上海的宝山校区,如今也仅有一块纪念碑,作为后人探访和缅怀的纪念物。而位于康定路528号的小洋楼,就成了暨南大学孤岛时期上海办学的唯一遗存。

这是一座三楼三底的欧式小楼,砖混结构,建筑外立面为白色墙面,底楼有卷拱门窗,二楼设西式栏杆阳台,三楼层高较矮,上部还加盖了一层阁楼。虽然历经沧桑,却风姿犹存,依旧能明显地与近旁的低矮商户楼和民房区别开来。

八十年前,正是这座小小的白楼,承载起了整个中国的华侨教育之命脉。

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爱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景。在康定路528号的小白楼里,也曾上演过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历时四年,暨南大学在这栋三层小楼的“孤岛”办学岁月终告结束,见证“最后一课”的康定路528号,也成为那一代爱国师生心中永远的精神高地。

在随后的战火动荡中,康定路的这栋小楼幸运地留存了下来。

暨大撤校之后,小楼成为上海市第九制药厂的所在地,后药厂改制为上海通用药业,搬离这里,这栋西式建筑又作为静安区的少年教育基地被继续使用。再后来,产权转移,小白楼被租赁为临街商铺。存留至今,房屋结构依然完整,保存良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