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圈哪个潜力大(上海大都市圈何以为)
假如若干年后,有人指着长三角东边的九座城市说:“这是上海!”先别惊讶,因为他口中的“上海”,并非上海市,而是上海大都市圈: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742万人(2020年),与德国和英国相当;经济总量达11.16万亿元(2020年),与韩国和俄罗斯相当……一个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都光彩夺目的全球城市区域。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形成“大合唱”。上海大都市圈何以为“大”,何以成“圈”?又将如何影响你我的未来生活?
闪亮的“国家名片”
上海大都市圈首次亮相,是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从此,“都市圈”成为各界关注的高频词,甚至是解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算法。
今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对外公布,明确由上海及周边的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 8”城市构成。作为两份规划编制的亲历者,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认为:“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经成为参与双循环的基本单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
上海大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
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内首个以“大”冠名的都市圈。熊健解释,“大”首先体现在有一个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上海,其次是陆域总面积相比国内外一般都市圈较大,常住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更是世界级。但上海大都市圈并不仅在于“规模之大”,而是赋予了“功能之大”:“国外都市圈更多集中于‘通勤圈’概念,我们赋予上海大都市圈以‘通勤圈 功能圈’的内涵,兼具通勤圈、产业圈、商务圈、休闲圈、文化圈等多种功能,形成‘核心引领下的多中心、网络化聚合体’,起到互相辐射的多重作用,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如今的上海大都市圈,以长三角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1/3的人口与1/2的经济总量。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已有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等多个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之也有所重叠。在熊健看来,这就要求各个都市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差异化定位,加强互相合作。“都市圈是一个协同平台,不是抢地盘,不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同,要根据不同定位发挥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区位示意图
前联合国人居署负责人丹尼尔·比奥曾预期,再过30年,城市居民在全球人口占比将从现在的约54%升至70%,更具流通系统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及创新要素集聚的都市圈,或将成为最闪亮的“国家名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纽约、洛杉矶两大都市圈为美国GDP贡献13%,伦敦、巴黎都市圈为西欧GDP贡献9%,在展望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愿景时,熊健直言“未来可期”。
共绘蓝图且“留白”
“跳出上海看上海,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关键。不光是上海把自己做大,而是9座城市协同发展。其中‘规划协同’是第一步。”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对于上海,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大都市圈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也要为近沪地区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携手并进;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是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多的实践,打造协同发展的2.0版;对于全国,上海大都市圈以国际化、高水平在全国的都市圈中形成特色,探索引领和示范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也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协同”二字命名的规划,联合编制是最大特点之一。跨越两省一市,历时2年5个月,10个部门协作参与,成为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各级各方都跨出省界思维,真正做到协同,使得城市之间从竞争走向竞合,把各自零散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大都市圈愿景图。”熊健介绍,编制中除了组建多元化技术核心团队和专家咨询团队,还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保持密切沟通,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与智库咨询,“开门做规划,绝不是就上海论上海”。
元荡慢行桥 万彪 摄
熊健还提到一个细节,九城合绘蓝图,最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建立协作,既确立协同发展的共识目标,又针对新的变化预留空间。她指出,规划编制中将“底线”和“协同”作为两个关键词,并设立17个核心指标,“‘底线’就是把各个城市发展必须守牢的生态、安全、民生等家底摸清楚,‘协同’则是把城市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体现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1 8 5”编制框架中,五大空间板块行动分别由相关城市牵头和参与,例如无锡牵头环太湖区域绿色发展行动、苏州牵头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行动、宁波牵头杭州湾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南通牵头长江口地区协调发展行动、舟山牵头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行动,体现创新和协同。
太湖美景
如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成果也在新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各地“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中体现和落实,共同推动后续实施。
建设“我们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上海社科院学者王泠一认为,与全国其他都市圈不同的是,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产业以“横向合作”为主,每个城市自身功能相对综合,产业链相对完整独立。
“例如,入圈九城中多地把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门类同构率较高,且各自形成相对固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但产品同构率却较低,上海以中高档轿车生产为主,江苏城市以大型客车为主,浙江城市以中档客车、特种行业用车为主。再如纺织产业,苏浙产业同构率高达80%,但嘉兴以工业用布为主,无锡以高档面料为主,苏州以丝织品为主,正是明显的错位差异,形成了规模优势和竞争力。”王泠一相信,随着上海大都市圈推进,变“同质竞争”为“错位发展”将更加普遍,“从以我为主、自成格局,到融入整体,找到自己不可或缺的位置——这既是观念的巨变,更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
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
王泠一特别提到上海大都市圈的“人文优势”。对比其他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历史文脉最为绵长,因水而兴,人缘相亲,又是人口、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高收入经济体。“人们津津乐道的‘江南’,学界上有‘八府一州’之称,历经财富积累与文化浸润,这些具有优雅生活方式、审美趣味、风俗时尚的江南城市,奠定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根基,当他人炫耀象牙、犀角、狐皮等地方土产,江南人却把‘状元’当作本地特产,尽显大家气派。如今上海大都市圈大部分与‘八府一州’相重叠,可谓历史照进现实。”王泠一坦言,上海大都市圈最可贵的“大”,将表现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的大竞争。
嘉兴乌镇
一个太湖流域水脉相依的生命共同体,一个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的高收入经济体,一个发展重心不断转移的多中心组合体,一个紧密流动、横向联动的特色功能圈……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如是描绘这个“我们的都市圈”。在熊健看来,今后上海大都市圈要重点关注内生动力的培育,打造全球领先的多元知识集群,培育和共享各种类型的创新资源,要巩固现状优势型产业,推动发展成长型和国家战略型的产业集群,完善区域内分工合作、优化生产力布局,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所有生产要素得以跨界自由流动、科学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携手做别人做不了或不容易做好的事,将是上海大都市圈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