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怎么判断是西汉还是东汉(西汉时期的五铢钱)
西汉重新统一全国后开始借鉴、实行秦朝制度,正所谓“汉承秦制”。到西汉中期逐渐发展出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统治制度,汉武帝时期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经济改革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发行新币“五铢钱”,这也是汉文化中“五行”思想的体现,汉武帝时期又建立一系列与钱币制造、使用、流通的制度。这种钱的影响深远,直到唐朝时期才废止,使用年号字样铸钱,从而开创了“年号钱币”的先河,使“五铢”类重量字样钱币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西汉五铢钱
一、西汉五铢钱来源与制造使用钱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必须具有稀有、保值、易携带等特点。迄今发现新时期晚期至夏商时期已使用海贝作为钱币,并有专用的“贮贝器”。到东周时期列国普遍使用青铜来铸造货币,由于文化差异列国货币在形制、价值、重量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换算。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便将这些异形钱币统一为秦“半两”圆形方孔钱,同时也开创了“重量文字”钱币的先河,这可以看做是汉五铢钱币的源头。
但在汉武帝下令币制改革通行五铢钱之前,还曾使用一些其它形制的钱币,可以看做是西汉初期对钱币制造使用的尝试性探索,大体有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三铢半两钱四种,其中轻薄而方孔较大的五分钱和建元三铢钱俗称为榆荚半两。这些属于西汉初年“某铢”的钱币出土时常常连铸有“半两”字样,这表明汉初大体沿用秦代的半两钱。
西汉四铢半两
汉初存在这些不同品种、重量的钱在社会中流通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汉代承袭秦代制度而来但制钱材料匮乏,所以钱币重量不及秦代,但又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所以钱币上自铸“某铢半两”,以便和秦代沿用下来符合重量的“秦半两”有所区别;
第二,汉初分封列国,先有异姓诸侯王、后有同姓诸侯王,这些王国拥有高度自治权,可以自行铸币、选派官吏、调动军队,所以各个王国自行铸币就会存在差异;
第三,汉初商品经济不发达,在社会活动中不需要大量钱币,所以汉初没必要对钱币铸造与使用进行严格管理,没有制定完善的制度。
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高度、同时中央颁布各项法令削弱郡国势力,为币制改革做好铺垫,于元狩五年开始第四次币制改革,下令“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由此开始启用“五铢”钱文。“五铢”即钱重量为五铢,秦汉时期二十四铢为一两。这种钱的外形仍然采用圆形方孔的造型,但是在铸造时改进了铜及其它合金的物料比例,含铜量在70%,含铅量约20%,还进行表面打磨,使得铜钱质量成色更好。
西汉三铢钱
最初仍实行中央与地方共铸,地方所铸钱币称为“郡国五铢”,中央则在上林苑中设铸钱机构,即钟官、技巧、辨铜三官,所铸钱币称“上林三官五铢”,汉武帝元鼎四年为控制全国经济、削弱地方郡国实力宣布收回地方铸币权,全国只能由中央“上林三官”铸币。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标准钱被其后昭、宣帝时期沿用,成为西汉五铢钱币的代表作。五铢钱的钱文“五铢”兼有隶书和小篆的风格,字体修长优美。尤其是上林三官钱笔画粗细一致,具有较强的防伪效果。不但在汉朝使用,也被周边各国使用,今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地也发现有西汉五铢钱,还相伴出土本地仿制的五铢钱,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上林三官五铢
五铢钱在制造时一般使用“平板钱范筑钱工艺”,钱范多采用耐高温、硬度低的石范,这样可以反复使用节约成本,此外也有用陶范、铁范等。制造时先用阴文在石范上刻好钱币样式,一块范上常常以两排并列形式排列7至10纵列。然后将两面钱范对应拼合,再将融化的铜水浇筑到范孔中,待冷却后打开钱范。此时钱币呈连接装,须经过剪裁、打磨、称重等工序质检合格后才能投放市场。
五铢钱范
二、西汉五铢钱的类型从材质上来看一般五铢钱多采用铜来制造钱币,但也有特例,如皇家赏赐用金制的五铢钱,1980年陕西省咸阳塬发现金质五铢一枚,钱直径2.6厘米,厚0.2厘米,重9克。
金质五铢
从钱币外形尺寸上来看,西汉“五铢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常见类型五铢、大型五铢、小型五铢、及剪边五铢:
一般常见的五铢约重3-4克左右,是正常商品交换中所使用的的货币;
大型五铢直径在27毫米左右,背部宽、无标记,应该是昭宣时期经济条件较好的时期内中央铸造的“京钱”,重量相当于两枚普通五铢钱,至少超过5克,文献所载其名为“当两五铢”;
小型五铢又称为榆荚钱、鸡目钱、鹅眼钱,迄今已有大量发现,在西汉中期出现的榆荚钱质量与常见的五铢相同,仅是尺寸小、重量轻,多出现于墓葬中而不见于遗址,可见其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是一种专用的“冥币”。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榆荚钱则粗制滥造,并广泛出土于墓葬、遗址、窖藏中。这一时期国家动荡、经济衰退,中央无力管控民间的违法私铸行为,以至于各地豪强回收五铢钱后再融毁私铸“榆荚钱”,重量一般1-2克,这是国家经济崩溃前产生的特殊钱币;
小型五铢
剪边五铢又称为磨边钱,汉武帝时期官铸钱币为防止作伪、私铸,曾下令“周郭其质”,即钱币正反两面的边缘都要有突出的一圈“圆郭(边)”,而且如果发现有人通过“磨郭(边)取铜”一律判以重刑。但西汉晚期已经无力进行严格管控,因此收钱磨边取铜的现象逐渐泛滥,更有甚者将五铢四边减去,使钱币残留成方形后投放入市场中,对市场经济造成恶劣影响。从汉武帝时期至新莽时期,钱币上“五铢”二字的写法稍有差异,也可以用文字特征进行断代。还有一些铸造中出现差错的五铢钱如传形、叠字、错字等废品,深受当前古玩收藏品市场追捧。
剪边五铢
三、西汉五铢钱与五行思想的关系西汉早期曾使用半两、八铢、三铢等不同重量的钱币,最后至汉武帝时期突然确定为“五铢”,这不仅是因为“五铢”方便铸造、使用、携带,而是与汉武帝时期社会流行的“五行”思想有关,可以说五铢钱也是社会意识中五行思想的物化体现。据文献记载中国的五行思想起源于黄帝时期,但已无从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五行思想逐步得到完善并有初步发展,《左传》、《孙子》、《国语》、《礼记 ·月令》、《鹃冠子 ·天权》等书中包含有“五行思想”,并对其发展、推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时期已经广泛接受了“五行思想”,认为五行为宇宙问万物,阴阳循环,五行相生相克,代表宇宙万物兴盛转化,上至天象,下至人间事变,都可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汉武帝尤其推崇 《春秋繁露》,该书是五行思想的顶峰代表作,社会活动中各个方面都要求遵循五行规律,因此在钱币制造中也无出其右。
《春秋繁露》
西汉时期认为圆形方孔钱代表着“天圆地方”,且有字一面为正面代表“阳”、无字一面为背面代表“阴”,故此最初制造的精品五铢钱背面偶尔铸有星月图案。这样钱币重量也应该与五行对应定为“五铢”,符合这一规律的钱币才能永远流行、为千秋万世通用,这便产生了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
四、结语西汉时期产生、流通的“五铢钱”首创于汉武帝时期,其来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汉初币制混乱曾尝试性的铸造使用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三铢半两钱等四种不同形制的钱币,但均以失败告终,没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汉武帝时期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收回郡国铸币权,在上林苑设三官专门铸造五铢钱,这种钱币标准统一且质量好,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00余年。从材质上来看西汉五铢钱有金质和铜质两种,金五铢钱专用于皇室赏赐。从类型上看主要有普通、大型、小型、剪边等四种类型。汉武帝摒弃原来所用的各种重量而采用“五铢”主要深受到西汉流行的“五行”思想所致,“五铢钱”也可看作是西汉五行思想的物化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