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为什么雨水特别多呢(雨水节气)
新华社合肥2月18日电 19日是中国传统节气——“雨水”。俗话说:“雨水落,万物生”,大地又增添了几分色彩。还记得今年春节期间“走红”的节目《只此青绿》吗?这抹“青绿”,正在“妆点”这个春天。
你所在的城市下雨了吗?其实“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但不意味着这天一定降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介绍,“雨水”的字面含义即指降水增多,降水形式上开始由雪转变为雨。这一时期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湿气流逐渐活跃,向北遭遇冷空气,从而导致南方及黄淮地区乃至更北方降水量增多。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万物都在复苏。蔡一夫告诉记者,有气象资料显示:“雨水”前后,我国黄淮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已达到5摄氏度左右,平均气温则在零摄氏度徘徊,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春意更浓。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眼睛就善于捕捉春天的“踪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早已把“雨水”时节的秘密总结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当你看到冰河解冻,可爱的水獭于河边捕鱼,那就是春天来了。
二候“候雁北”。当你看到排排大雁从南边飞回,那就是春天来了。
三候“草木萌动”。当你看到丘壑林泉间处处“青绿”,亦有杏花、李花、油菜花陆续点缀。请相信,春天来了。
大自然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提醒着人们又是一年春耕时。“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此时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大麦、小麦等越冬作物陆续返青,进入拔节孕穗期,对于水量的控制十分关键,在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此时的降水量常常还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若发生春旱,应及时春灌。对于没有秋翻的土地,可趁着尚有冻而未化的时机,进行春翻,既能保证播种质量,又能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另一方面,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应做好农田清沟沥水、中耕除草,预防湿害烂根。
2月16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农民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左学长 摄)
虽说冬去春来,但这一时期的气温极不稳定。蔡一夫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替主导,常常出现寒潮。
2月14日,游客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报春亭赏雪。当日,一场降雪之后的北京天气晴好。(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因此,老话“春捂秋冻”说得有道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主任朋汤义介绍,春寒料峭,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要注意“倒春寒”现象,切勿过早减去冬衣,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儿童,“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
“雨水”后,空气中湿度增加,朋汤义建议,此时应少吃生冷黏腻的食物,建议多食健脾化湿的食物。可选用薏仁和粳米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粥,或者可选用芡实、莲子、白扁豆和适量红枣加清水制成芡实莲子羹。也可多食气味芳香食物疏肝理气,如佛手瓜加入适当调料凉拌成菜等。
出品:陈凯星、邹声文、刘菁
监制:常爱玲、齐慧杰
统筹:杨侠、张紫赟
记者:刘美子、陈诺
海报设计: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文旅创新发展研究院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