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

《利刃出鞘》好比:一位武侠小说超级粉丝,在功成名就之后,用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名家的手法和人设桥段,写了一部武侠小说,且这位文笔极佳,能让读者感受到明显的致敬元素,同时不失作者风格。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

所以导演莱恩·约翰逊一定是类型片的粉丝,否则他不会拍出这样的作品。

因为本片融合了太多类型片的元素和风格,基本上能叫得上名字的,这片都囊括了。再加上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星球大战8》《环形使者》),很注重逻辑性,把这个“荟萃式”的作品整理的精彩且刺激。

★阿加莎“乡间别墅派”侦探小说模式、希区柯克悬疑电影的风格路数,还有布莱恩·德·帕尔玛犯罪电影的节奏和气氛

★角色上,大侦探融合福尔摩斯和波洛等名侦探的特征

★视觉上,从构图到色调都致敬古典推理电影。

★整体却用次时代娱乐化的手段呈现,使其通俗易懂条理分明,还有打破“第四面墙”的调侃。

★再加上颇具现实语境的讽刺,换来的是一部娱乐性颇高的推理悬疑喜剧。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2)

如何理解这个“娱乐性颇高”,简单而言,不烧脑的刺激观感,跟我们周末时候叫上小伙伴一块玩剧本杀、狼人杀那种感受一样。

所以,用“站在巨人肩膀上”已经不足形容本片,小弟更喜欢称之为推理悬疑“无限流”作品,看似模式化的内容,实则包罗万象。

(本文全无剧透)


阿加莎:你们全家才烧脑

我当年做电影宣传的时候,就跟我们同事说,电影定位和标签,很忌讳“烧脑”这个词。娱乐快餐时代,你搞这一出,是明显的赶客行为。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3)

烧脑这个词早就有,真正风靡起来,是2010年诺兰的《盗梦空间》,但前提条件是人家片子好看,那故事张力和调度,是观感上的刺激,而过于曲折的故事则带来了一部“不明觉厉”的感觉,让部分观众觉得这个片子很带劲,但没看懂,这是我自己脑力不够,所以烧脑这个词一下就火了。
结果其他片子也效仿,尤其是那些悬疑片,结果票房不好,片方还纳闷因为啥?你TM拍得那是什么呀,乱七八糟云山雾绕,如坐针毡,还有脸开会讨论复盘,不好意思,扯远了。

话糙理不糙,这也是当下悬疑推理电影鲜有问世的原因之一。

比如 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乡间别墅派”侦探小说,核心是一个扑朔迷离、复杂难解的案件,波洛不像福尔摩斯,不是解谜者而是故事推动者,以科学、逻辑为根基的推理过程,更像是一种智力游戏。如果以文字作为介质,抽丝剥茧的解谜案件就有某种头脑的乐趣,会让读者过了一把侦探瘾。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4)

但一旦将解谜过程用视听语言表现出来,观众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

具象化的影视媒介语言很难诠释抽象的解谜之趣,循序渐进推进的故事也难以形成较强的张力。而且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关系,比如让观众保持专注,导致你稍微错过一点细节,很可能会对后面的故事造成理解上的缺失。

这就是“烧脑”,对于大众来说,悬疑推理电影就是一场脑力竞赛,是有观影“门槛”的,很容易望而却步。就连小弟本人一样,要想看一部豆瓣高分古典悬疑推理电影,必须打好十二分的精神,否则容易犯困。

从这方面来说,《利刃出鞘》的故事,非常阿婆,典型的“乡间别墅派”: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但,关于阿婆的故事模式,也就是到此为止了。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5)

导演莱恩·约翰逊当然明白这类电影代入感差,所以给你玩了一出花活儿,比如角色,而是采用一种玩游戏或者看综艺节目中介绍人物的方式,开场把所有相关角色放置在一间屋子里,以问话的形式,配合画面与字幕,告诉观众所有出场角色。

就好比《非诚勿扰》里介绍嘉宾一样,再加上几位明星脸,一屋子高手如云,观众一下就进入剧情了。(还看不懂?都说了看电影时候别玩手机,别迟到)

将古典模式带入我们熟悉的语境环境,化繁为简。也是这部电影的特征之一。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6)


希区柯克:桌下的炸弹来了

《利刃出鞘》从视觉上是非常“古典推理”的,包括乡间的别墅,古色古香的家居,还有体积光运用,以及暖色调的画风,给人一种错觉,一看就是“上世纪70年代那种推理电影”。比如《怪宴》《勾魂游戏》,甚至日本的《犬神家族》。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7)

但这只是在美学和镜头方面的致敬,电影本身的故事并不是如此。

因为遗产而牵扯出的命案,随着故事的发展,电影用了30分钟,通过几位角色的故事交待给观众一个“罗生门”式的群像。开场“非诚勿扰”那几位嘉宾,在前一晚的聚会上,都与被害人产生了交集,且都隐瞒了真实情况,且都有作案动机。

你以为电影随后的故事,是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大侦探布兰科抽丝剥茧,那就错了。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8)

因为随后的故事,当抛给观众一个“人人皆可凶手”的论断时,没想到本片主动把“凶手”曝光了。

这样的设定,打破了阿加莎式作品的结构,从而使得观众将目光转移到了他人身上,以“上帝视角”的模式,去审视和梳理整个案件。

所以电影中段,是侦探视角的正序和“凶手”闪回双线进行,及主线故事 回忆倒叙的模式,并且将关键情节打乱重拍,以便造成更多的悬念。

说白了,这很“希区柯克”。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9)

关于悬念,希区柯克(希神)有一个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三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打牌,桌子底下有一个5分钟之后就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如何才能发挥悬念的最大作用?

如果你不交代炸弹的事,直接拍摄爆炸的场面,那你收获的只有观众的惊吓;如果你事先告诉观众桌子底下有炸弹,然后继续拍摄三人玩牌,这样虽然制造了悬念,但却是索然无味的。

希区柯克的做法是,事先告诉观众桌子底下有炸弹,然后转而刻画三个人的不同反应:三人玩了三分钟后准备离开,但其中一个人说,不行,咱们再玩一会儿。一分钟后,三人再次准备离开时,又有另一个人提议,别着急,咱们再一块儿喝杯酒吧。”

这样一来,不但造成了悬念,还成功牵动了观众的心。在剩下的一分钟里,不管炸弹爆不爆炸,都足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就是悬念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相关。

《利刃出鞘》中段,侦探与“凶手”之间的纠葛,采用了这样的理论!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0)

所以我们看到了毫不知情的大侦探依然在煞有介事的分析案件,几位嫌疑人还是在巧舌如簧的搪塞对方,以免自己的小秘密败露,而此时“真凶”就在一旁,对方则要想方设法二次回到现场,清理痕迹,打造不在场证据。

这样的冲突,不但加快了剧情节奏,而且由悬疑而产生的紧张气息,增强了叙事张力,观众在上帝视角下审视这一切,甚至故事中一条狗,一处脚印等细节设定,还产生了搞笑元素。

阿加莎的推理作品,好似做局,而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好似破局,能将二者融合,不得不为莱恩·约翰逊这个剧本拍手叫好。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1)


甜甜圈:第四面墙的反转

《利刃出鞘》还有一处很希区柯克的地方,就是在后半段,在曝光“凶手”之后,又产生新的悬念,然后让新老悬念叠加,推动情节的发展。

希神的电影,追求的是能尽早扭转情节,以便让观众参与其中,这里用大家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来形容,就是“反转”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2)

有趣的是,电影中把“反转”还当成了课题研究,就是借用007丹尼尔·克雷格之口,就是“甜甜圈理论”。

结合前因后果,角色说出这段话的原因,是感慨因为案件缺少核心部分,结果发现“甜甜圈中还有个甜甜圈”,就是反转。

大侦探在侦探故事里讨论反转?就跟死侍小贱贱在电影里讨论超越英雄一样,有点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因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上帝视角),透过提供观众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3)

但这里,先告诉你一个“结局”,再进行反转,反转中还有一处反转,如此设定不仅仅是在故事上,而且由角色口中故意说出:“甜甜圈里面还有个甜甜圈,不要以为你是上帝视角就不会被骗哦”。

在悬疑推理电影中,侦探跟观众一起讨论悬疑和反转,这多好玩。。。意思就是:“朋友,别玩手机了,我们该反转了!”

可见,《利刃出鞘》就是用阿婆式的故事模式,融合了希区柯克的影像手法,两种类型模式糅合为一个整体,借助潮流化叙事和剪辑的技巧,将二者的故事悬念都保持到了故事结尾,还怕诸位搞不懂,故意把侦探电影的既定模式告诉观众,从而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务:“最大程度上的吸引观众”。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4)


Good Ending:剧本杀大戏

电影最后解密部分,其实有点类似布莱恩·德·帕尔玛(德叔)犯罪电影。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5)

首先就是画风转冷,步步紧逼的犯罪行为出现,凌厉的影像效果(尤其是仓库那段),尤其是贯穿始终的刀具的排布,对利刃的特写,呈现出乖张诡异的美感,很有德叔犯罪电影的感觉。

其实本片最像德叔的地方,就是导演莱恩·约翰逊

比如导演在本片中所做的一切,对经典电影的致敬和戏仿。而且作为、娱乐片导演,他对类型片熟练的操纵使其更容易取得与娱乐片的亲缘性说白了就是掌控能力强,懂得利用手中资源,取悦观众,从演员选择上就看出来!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6)

我想很多观众都看过《星球大战8》,这大概是最不像星战的星战电影,利用手中资源各种反套路,争议先不谈,可见导演很善于将视觉表现力与高度控制的气氛结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PS,这样也决定了莱恩·约翰逊是一位匠人,而不会成为大师)。

可见,导演对这个故事驾驭程度很高,懂得用自己的特色条件对类型片进行包装,也就有了《利刃出鞘》的刺激观感。所以相比于结局真凶到底是谁,究竟反转如何,这部电影有足够的阴谋和悬念让你猜测和感兴趣。

而且我们更大胆一些,这故事编排,简直就是“剧本杀”的天然模板啊,不同角度不同角色,朋友们仔细揣摩,回顾电影的剧情,每位角色都有犯罪动机,也能建立不在场证明。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7)

那么这部电影的结局,就真的可以跟“剧本杀”或者GALGAME那样,有着BE(bad ending,坏结局)、NE(nomal ending、普通结局)、TE(true ending、真实结局)等,各自独自成立的结局。

只不过导演选择的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一种,令人大快人心。我们可以称之为GE(good ending、好结局)。

为什么是好结局,因为是老爷子的心愿啊,电影有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就是别墅中老爷子的油画,这个画像在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特写,前两次老爷子都是愁眉苦脸,最后一次,也就是案件水落石出的时候,再看老爷子画像,嘴角满含笑意。

就像咖啡杯上的字样:“我的房子,我的规矩,我的咖啡”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8)

其他几种结局,假如结尾换个人的话,也是成立的,不剧透了,大家可以推导一下,这就是无限流,包罗万象的故事,其精妙所在。


彩蛋1:讽刺喜剧

本片惊喜的地方,就是喜剧元素。我一直没有料到,这样的故事可以玩喜剧。

本片的喜剧建立在两个层面,其一就是中段明暗两条线索造成的戏剧冲突,观众在上帝视角下审视几位角色的行为,是情节笑料。

其二就是讽刺笑话,是人设带来的。

比如“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纨绔子弟,代表了白人至上的富人阶层。很多针对特朗普移民政策的调侃。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19)

还有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大侦探,故意操着一口美国南方口音(象征昔日种族主义者),没想到选择了电影一位拉丁裔移民有色人种作为搭档。

这些对比和暗讽,也会出现相应的喜剧效果。换句话说,很多人会觉得是一部单纯复古的推理片,其实骨子里面丰富多彩,你甚至看到讽刺喜剧的影子。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20)


彩蛋2:福尔摩斯 波洛

说到了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大侦探,身上也是融合了福尔摩斯和波洛两位大侦探的影子。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21)

首先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阿婆式的“乡间别墅派”推理,那么这位大侦探活脱阿婆笔下那位身材矮胖、留着黑色胡子的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

比如他没事就跟个佛一样端坐在椅子上,全身上下保持得一尘不染,以及标志性的名牌皮鞋,老派绅士的感觉。他对案件的推导,基本上也是稳坐中军账,听警察给他带来的报告,像记者一样采访一下嫌犯,时不时的把“我是个大侦探”的高傲台词挂在嘴边,活脱波洛。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22)

所以,2017年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把波洛拍成了福尔摩斯,这是粉丝不能忍的。

但这个就是,在电影进行到中段,还真就蜕变成福尔摩斯了,并使出了著名的“演绎法”,在犯罪现场寻找一切蛛丝马迹,怕观众看不出来,还找来了一位“华生”担纲助手。

推理破案片利刃出鞘第十二段(推理悬疑无限流)(23)

​特邀作者:乌鸦火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