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撤镇设区(山西省中部4市太原)

晋中4市: 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山西吕梁撤镇设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山西吕梁撤镇设区(山西省中部4市太原)

山西吕梁撤镇设区

晋中4市: 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

山西省简介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总面积约15.6万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3729.22万人(2019年末)。全省辖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合计11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太原市

太原简称并,历史上有晋阳、冀州、并州、太原郡、太原府之称。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晋阳邑。现在的太原旧城建于宋太宗年间。

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置太原郡。隋置太原县。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废府,存曲阳县。1947年,划出太原、曲阳二县各部分地区合并设立太原市。

1949年太原市山西省辖市,山西省会。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交城2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清徐2县,由太原市领导。1972年将吕梁地区所属娄烦县划归太原市领导,辖3县。

1997年,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至2020年末,太原市共辖6区3县,代管1县级市。 小店区:太原建市以前,属太原县地。1954年,太原市第四区改名为小店区,因小店村而得名。后辖区和区名有变动,1997年,复名小店区。

迎泽区: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民国年间,境内分属太原府阳曲、太原两县辖地。1950年置太原市第一区,1954年改南城区。1997年,定名迎泽区。

杏花岭区:原为明朝太原城内晋王王府的私家花园,栽有大量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得名杏花岭。民国年间为阳曲县辖地。1950年置太原市第二区,1954年改北城区。1997年,更名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民国初年,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阳曲县地。1970年3月,太原郊区分设南郊区、北郊区。北郊区多为荒地,野草丛生,以菅草最多,人们习惯写成尖草,1997年更名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民国以前,境内分属太原府阳曲、太原两县辖地。因阎锡山准备在此种植大量柏树林而得名“万柏林”,1997年设立万柏林区。

晋源区: 原为太原县地,1947年,太原设市时,因地处晋水源头,更名晋源县。1951年,原汾阳专区的晋源县划属太原市,改设太原市郊区,1954年更名晋源区。1957年复设太原市郊区,1997年复设晋源区。

清徐县: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596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606年废入晋阳县。唐618年复置。金1189年析清源、平晋、榆次3县地置徐沟县。清1763年废清源县入徐沟县,1917年恢复清源县,与徐沟县俱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1952年,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1952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太原市。

阳曲县:春秋晋国置盂县,后废。西汉于今大盂镇复置盂县,于今黄寨镇置狼孟县,于今县境(西北)置汾阳县,俱属太原郡。东汉215年,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后县名、置废、侨置等情况多变,1948年复为阳曲县,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置,属太原市。

娄烦县:西周至春秋时为楼烦国,县以古楼烦部族为名。唐621的置六度县,623年废入静乐县。龙纪元年(889)置楼烦县,又置天池县。宋1002年废天池县入静乐县。元1221年废楼烦县入管州。1971年,划出静乐县的娄烦等8个人民公社设立娄烦县,隶属吕梁地区。1972年改属太原市。

古交市: 隋596年,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1958年,划出阳曲、交城二县各部分地区,组建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太原市古交工矿区,改设县级古交市,由太原市代管。

阳泉市

秦属太原郡。西汉初置上艾县,东汉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明1369年,盂州降为县,与平定州同属太原府,清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清末,今市中心称沙江口,为平定州辖地。自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煤、铁、硫磺等工业随之兴起,至1936年形成一个有三万余人的小镇,属平定管辖。因镇在大、小阳泉村之间,故以村名镇。

1947年,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立阳泉市,属晋察冀边区冀晋二专区。1948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共管,不久改由华北人民政府直辖。1949年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代管。同年阳泉市改设阳泉工矿区,复归山西省,属榆次专区。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1958年增辖平定、盂县等3县。1961年平定县析出,阳泉市改由省直辖。1970年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1972年阳泉市复改省直辖。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将晋中地区所辖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至2020年末,阳泉市辖共3区2县。

城区:原属平定县地,名“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铺设到此并设阳泉站。1947年5月阳泉解放,并设阳泉市。195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同时设立第一区、第二区。后区名多有更改,1969年定名为城区。

矿区:原属平定县和定西县地。1955年属阳泉市第一区,1958年,设立矿区公社。1970年1月11日,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阳泉市矿区。

郊区: 1957年,荫营区与站上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平定县并入,区政府迁至原平定县城,同年撤销郊区,设立荫营公社。1961年平定县析出。1963年复置荫营区,1969年改郊区。

平定县:西汉置上艾县,属太原郡。东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隋置苇泽县。唐742年改石艾县为广阳县。宋建隆元年(960)复置军,后降为承天寨。太平兴国二年(977)置平定军,宋朝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广阳县,遂改名平定县,有升平定州。民国初年改州为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阳泉市。1961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83年属阳泉市。

盂县:盂县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象盂得名。盂县古名仇犹。秦公元前228年灭赵国,始置太原郡盂县。后县名、分合、升降多有变化。1948年属晋中一专区,1949年属阳泉专区,后属晋中专区。1958年,撤销盂县并入阳泉市,1959年复置,复属晋中专区。1983年属阳泉市。

晋中市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1949年设立榆次专区,1958年改称晋中专区,1970年改称晋中地区,1999年改设地级晋中市。1949年,设立榆次专区,专署驻榆次县,辖榆次等13县及阳泉工矿区;设立汾阳专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等9县。1951年,撤销汾阳专区,将灵石等7县划归榆次专区,榆次专区辖19县。1952年,原兴县专区所属方山等4县划入榆次专区,榆次专区辖22县。1958年,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原由省直辖的榆次、阳泉2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同年,部分县被撤并和改变隶属,晋中专区辖2市7县。1960年和1961年,原合并的县又分置,晋中专区辖1市19县。1967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1971年,将临县等7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

1999年,晋中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撒销晋中地区, 设立地级晋中市。原晋中地区所属市县交由地级晋中市管辖。至2020年末,晋中市共辖2区8县,代管1县级市。榆次区:1954年,划出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1958年,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1960年恢复寿阳县。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1971年,恢复榆次市。1983年,撤销榆次县,并入榆次市。1999年,撤销县级榆次市,改设晋中市榆次区。

太谷区:春秋为晋大夫阳处父邑,西汉置阳邑县。新莽改繁穰县,东汉复旧。隋583年改属并州,58年改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明、清俱属太原府。1912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祁县并入,属晋中专区。1961年祁县析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2019年,撤销太谷县,改设晋中市太谷区。

榆社县:西晋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北魏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于县置乡郡。491年郡、县治徙今长治市武乡县境。隋596年析乡县地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武乡县,1960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左权县:东汉末年置睷河县,晋改睷阳县。北魏448年并入乡县,526年复置,改辽阳县。隋590年置辽山县。明初辽山县废入辽州,1376年升直隶州。1912年改州为县。1942年为纪念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改辽县为左权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和顺县,次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70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和顺县:北魏孝昌年间置乐平县、郡。北齐乐平县、郡治徙今昔阳县境,另于今县境置梁榆县。隋590年改梁榆县为和顺县,“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蒙古至元1266年,原析置的仪城县废入和顺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左权县并入,属晋中专区,翌年左权县析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昔阳县:秦属上党郡。西汉置沾县。东汉建安中年于沾县置乐平郡,后废。西晋泰始中年别置乐平县。北魏448年乐平县废入沾县,526年复置乐平县,北齐沾县废入乐平县。

金1220年升乐平县为睲州,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复为乐平县,1265年废入平定州,七年复置。清1796年县废。1912年复置。1914年改昔阳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废入阳泉市。1960年恢复昔阳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寿阳县:西晋置受阳县,永嘉年间废入中都县。北魏孝昌年间侨置朔州和太平县于今县境,兼为太平郡治。另先后侨置狄那县、大安郡、石门县、广宁郡、尖山县、神武郡、附化郡、北齐侨置燕州于境内,后均徙归原治。隋590年复置受阳县,属并州。唐637年改为寿阳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撤县并入榆次市,1960年恢复寿阳县,属晋中专区。1970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祁县:春秋为晋大夫祁奚食邑。晋公元前514年,晋分祁氏田为7县,于今城关东南古县镇置祁县。汉武帝封李善为祁侯,于故治西北另筑新城以为县治。新莽改示县,东汉复旧。北齐556年废入平遥县,隋590年复置。金1216年改祁县为祈县,元复为祁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废入太谷县,1961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平遥县:平遥县,古称平陶。西汉置中都县,汉文帝时析置京陵县。新莽改京陵为致城,东汉复旧。北魏太武帝时平陶县治自今文水县徙此,废京陵县入之。旋因避讳,改平陶县为平遥县。隋599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年废入平遥县。1948年析平遥县城区置平遥市,1949年废入平遥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灵石县: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县),590年割平周县西南地置灵石县,传隋开皇十年,文帝“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蒙古初年析灵石县地置小灵石县,1265年小灵石县废入介休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介休市: 秦置介休县,依公元前636年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西汉复置邬县,又因秦介休县置界休县,另置平周县。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为界休。东汉末年废平周县,晋废邬县,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属西河国,后废。北魏484年复置介休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灵石、孝义2县废入介休县,属晋中专区。1961年灵石、孝义2县析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2年,撤销介休县,改设县级介休市,由晋中市代管。

吕梁市

周初属并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晋为西河国、太原国。隋属娄烦、西河等郡,唐属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等。宋增设晋宁军,金属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及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民国属冀宁道。

1949年,设兴县专区,专署驻兴县,辖兴县等11县;设汾阳专区,行署驻汾阳县,辖汾阳等9县。1951年汾阳专区撤销,交城等4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1952年撤销兴县专区,将兴县等8县划归忻县专区;中阳4县划归榆次专区。1971年,设立吕梁地区,地区驻离石县,吕梁地区辖13县。

2003年,吕梁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原吕梁地区所属各市县交由吕梁市管辖。至2020年末,吕梁市共辖1区10县,代管2县级市。离石区: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置离石县,西汉又于境内别置于离县。隋606年废州,复置离石郡,县属之,“古设离石郡、离石县,胥以山名。”1949年属兴县专区。1952年属榆次专区。1954年与方山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复名离石县,属晋中专区。1960年中阳县析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方山县析出,属吕梁地区,为地区公署所在地。1996年,撤销离石县,改设县级离石市。2003年,撤销离石市,改设吕梁市离石区。

文水县: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秦置大陵县。西汉又自大陵县别置平陶县。448年废大陵县改受阳县,隋590年改受阳为文水县。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地级吕梁市。

交城县: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596年始置交城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民国初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汾阳县,翌年恢复交城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兴县:“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北齐置蔚汾县,隋608年改临泉县,隋末析置太和县。唐624年改临泉县为临津县,626年废太和县入临津县。627年改合河县,629年复置太和县,634年废入合河县。宋元丰年间改蔚汾县,金复为合河县。1218年升合河县为兴州,明1369年降兴州为兴县。1949年属兴县专区,为专署驻地,1952年改属忻县专区。1958年属晋北专区,1961年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临县: 西汉公元前126年置陵水县,东汉废入离石县。北周579年置乌突郡、县,又于境内置卢山县。隋581年乌突县改太和县,唐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金天会元年改临泉县为临水县。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升临水县为临州,明1369年降临州为临县。1949年属兴县专区。1952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柳林县:1971年,由离石、中阳2县析置设柳林县,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石楼县:春秋为屈色。西汉置土军县,北魏448年置岭西县,太和497年改吐京县。隋598年改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为名”。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临汾专区。1958年并入吕梁县,1960年析出,属晋南专区。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岚县:西汉置汾阳县。北魏410年于汾阳县故治置秀容郡、县。永熙二年(533年)于岚城镇北置岢岚县和岚州。隋583年岢岚县及岚州治徙今静乐县境。590年秀容郡、县治徙今忻州地区忻州市境。612年于今岚城镇北置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唐621年改宜芳县。明1369年改宜芳县为岚县。1949年属兴县专区,1952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废入静乐县,1961年复置,属忻县专区,后属忻县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方山县: 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北齐552年于南村堡置良泉县。607年改良泉县为方山县,以县城在方山之下,故名。1949年属兴县专区,1952年属榆次专区。1954年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71年复置方山县,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地级吕梁市。

中阳县:战国为赵之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东汉末年废入离石县。北周579年析离石县地置平夷、宁乡2县。隋大业初宁乡县废入离石县,平夷县改属离石郡。金1195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改为中阳县。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兴县专区,1952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与离山县合并称离石县,1960年复置中阳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2003年属吕梁市。

交口县:1971年,划出孝义县大麦郊等3公社、灵石县双池等2公社、隰县交口等4公社,合并组建交口县,因县城定于交口公社境内得名。1971年属吕梁地区。1992年,撤销孝义县,改设县级孝义市,由吕梁市代管。

孝义市:春秋时周定王公元前594年晋国置瓜衍县。秦公元前225年属兹氏县。西晋307年并入隰县。北魏493年置永安县。唐620年于别置高唐县,627年废高唐县,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名焉”。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

汾阳市:春秋初为瓜衍县。战国属赵为兹氏县,秦、汉仍名兹氏县。新莽改兹同,东汉复旧。西晋改隰城县,永嘉末年陷废。太和484年复置隰城县及西河郡,隶汾州。唐621年改西河郡为为汾州。上元760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属汾州。明1368年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1949年属汾阳专区,为专署驻地。1951年废汾阳专区,改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1996年,撤销汾阳县,改设县级汾阳市,由吕梁市代管。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