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易地搬迁拔“穷根”近几年,榆社县坚持以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认真执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县抓落实”的工作制度,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榆社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聚焦“六环联动”,攻克坚中之坚,完成了榆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规模最大的搬迁,为今年如期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榆社县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易地搬迁拔“穷根”

近几年,榆社县坚持以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认真执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县抓落实”的工作制度,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榆社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聚焦“六环联动”,攻克坚中之坚,完成了榆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规模最大的搬迁,为今年如期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大搬迁入住扶持 解决好“搬得出”

为让搬迁群众顺利、和谐、有序搬迁入住,榆社县历时三个月,反复征求乡村和搬迁户意见,九易其稿,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分配工作的指导意见》及《补充意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政策激励,搬迁入住率达到100%,实现了搬迁对象全部迁入新居。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双签落实。榆社县发动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全面开展“访贫问扶大走访”,发放易地搬迁政策宣传手册,面对面向群众讲解政策,心连心为群众解除顾虑,让搬迁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实现了易地搬迁和拆旧复垦“双签协议”双签率100%,确保了易地搬迁工作的高效推进。

实行“补助先行”,助力搬迁装修。为解决搬迁户装修资金不足的问题,榆社县根据搬迁户人数,提前向每户先行支付房屋拆除奖补资金5000元至1万元不等,用于开展房屋装修,待房屋拆除后结算剩余奖补资金,为搬迁户及时装修新房提供了资金支持。

实行“一降一服务”,促进搬迁入住。针对当时建筑材料紧张且价格高、搬迁入住时间紧的现状,榆社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一降一服务”的办法,多渠道降低搬迁成本,鼓励搬迁户按时入住。“一降”就是以批发价或出厂价为搬迁户推介样板房及装潢材料,帮助群众降低成本。“一服务”就是为搬迁户成立了专业的装修队伍和内装门家具服务部,为搬迁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便利服务。同时,鼓励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开展“献爱心助搬迁”活动,结合每户实际情况为搬迁户添置生活用品。

精准管理搬迁对象 解决好“搬迁谁、怎么搬”

作为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榆社有近一半的村“破小散远”,这些村庄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扶贫投入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就地脱贫,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施易地搬迁是唯一出路。

因地制宜确定搬迁对象。榆社县认真落实“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4029户、9614人,约占全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县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农业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搬迁3480户、8292人,占搬迁总人数的86.2%;同步搬迁549户、1322人,占搬迁总人数的13.8%。经过反复核查,搬迁对象精准率达到100%,做到了“户有明白卡、村有花名册、乡镇有档案、县里有台账”。

统筹兼顾确定搬迁方式。在充分尊重搬迁户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和搬迁人口集中度等因素,通过“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规划”双向运作,确定了“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搬迁方式。全县集中安置3825户、921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95.8%;分散安置204户、404人,占搬迁总人数的4.2%。特别对68个生存环境差、贫困程度深、地质灾害严重的村庄,实施了整村搬迁,共涉及9个乡镇,搬迁规模2596户、6116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3.6%。其中:建档立卡搬迁2051户、4794人,占比78.4%;同步搬迁545户、1322人,占比21.6%。

加快推进社区融入 解决好“稳得住”

紧紧围绕让搬迁群众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管理,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归属感。

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榆社县充分发挥“党建促脱贫”的引领作用,成立了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党总支),设立了9个乡村党建工作站,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换址不换人”,确保“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帮扶工作和村‘两委’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实施小区服务提升工程。为全面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在搬迁之初,各村村干部就组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并注册成立了物业公司,为搬迁群众提供小区服务。全县7个楼房易地搬迁小区全部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并带动51名贫困户从事物业服务,实现了稳定就业。

实施社区改革管理工程。为确保搬迁群众及时享受社区化管理服务,榆社县制定出台了《榆社县关于推进和完善社区化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榆社县2019年脱贫摘帽搬迁村社区化改革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将县城3个安置小区纳入社区化统一管理,全面开展“村改居”工作,真正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社区、过上新生活。

创新拆旧复垦机制 解决好“旧地开发”

立足榆社空壳村多、整村搬迁村多的现状,抢抓晋中市“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机遇,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为抓手,先后出台了5项专门的扶持政策,统筹推进“旧房拆除 土地复垦”,既完成了易地搬迁的工作任务,又激活了旧村资源,为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提供了新路径。

给予乡镇更多的拆旧自主权,基本完成了旧房拆除。严格落实旧房拆除奖补政策,奖补资金以切块形式下达乡镇并由乡镇自行制订奖补方案,给予乡镇在项目实施、资金分配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实现了拆旧工作的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旧房拆除3788户,其中整村搬迁村拆除旧房2439户,插花搬迁村拆除1349户,插花村旧房利用76户。

给予群众更多的工程收益权,实现了工程进度与群众增收的双提高。制定出台了《榆社县创新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和拆旧复垦工作的若干办法》,对增减挂钩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由过去的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实施改为由乡镇组织实施,招投标主体优先选用具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经营范围的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参与拆旧复垦,明确了搬迁村集体收益不低于5%的收益权,有效化解了拆除中的种种矛盾。此外,在实施拆旧复垦的同时,榆社县建立了旧村招商项目库,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迁出村土地的开发和产业升级。目前68个整体搬迁村已完成土地流转9个村,另有22个村达成了流转意向,成为了天生农牧、十四只绵羊、山西医药集团等农业企业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给予市场主体充分的参与权,实现了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的最大化。加强与晋中土地整治公司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资源交易收益的最大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榆社县已实现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2000亩,总收益达到3.6亿元,已到位资金1.4亿元。

科学规划建设新区 解决好“搬哪里、如何建”

坚持“四个原则”选新址。针对集中安置这一易地搬迁的重中之重,榆社县按照“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依托城镇或工业园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依托已有配套设施安置”的原则,兼顾学校、医疗、商业及金融网点等公共服务,以县城集中安置为主,乡镇中心村安置为辅,采取“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办法,合理布局9个安置点,其中县城3个,乡镇6个,占地总面积415亩。

严守“四条界线”建好房。守住住房面积的标线。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家庭实际情况,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搬迁户1人户设计25平方米、2人户设计48平方米、3人户、4人户设计65平方米(4人户外加15平方米地下室),人均住房建设面积21平方米,做到了户型设计和人户对接科学合理。守住搬迁不举债的底线。严格落实补助政策,严格控制建安成本,住房建设筹资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守住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要求,全面规范工程管理,有效管控建设质量,压紧乡镇与住建部门的主体责任。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榆社县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强化用地保障,全县9个集中安置点于2017年4月陆续开工建设,新建住房面积18.6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竣工验收,竣工率100%,验收合格率100%。守住资金使用管理的高压线。在县农发行设立资金专户,由县扶贫办和财政局共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严格落实项目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为资金装上了“安全锁”。截至目前,榆社县易地搬迁共管账户共计承接各类资金55764万元,支出46743万元,支出进度为84%。其中:中央资金支出5804.4万元,支出率为100%;结余资金为地方政府债券1182.8万元、专项建设资金423.6万元,住房建设中长期贷款(含贷转债)1661.9万元、拆除复垦资金2827万元、自筹及县级配套资金2925.6万元。

统筹“两个基本”强服务。同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新区宜居品质,实现了搬迁群众和原住居民的共建共享、公平发展。全县9个安置点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工程和绿化、亮化、硬化等附属工程,以及4条小区道路连接线工程全部顺利完工;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爱心超市等公共配套设施全部配套完毕。特别是县城3个集中安置点周边的购物、公交、金融、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均实现了全覆盖,真正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捷服务。

拓宽后续发展路径 解决好“能脱贫”

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同步规划后续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一户一策方案”覆盖率达到100%。

在调整收入结构上做文章,就业成为了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统筹抓好技能培训、劳务就业,让搬迁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增收。在就业培训上,大力实施贫困人口技能提升工程,举办就业创业、扶贫车间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57期,全县2223户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3355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为100%。在劳务就业上,探索出“定向输出、就地就近、居家灵活”三种就业方式,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就业自主权。针对有一定技能的贫困户,榆社县依托榆社古建技工的劳务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劳务输出,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512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针对无法外出务工、属于普通劳动力的贫困户,榆社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成投用了箕城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园、郝北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和5个扶贫车间,初步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全覆盖,共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就业627人,搬迁户就业327人,年人均增收1.8万元以上。针对需要长期在家的弱劳力贫困户,榆社县大力发展气球加工、纸箱粘合等简易加工企业,鼓励居家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家务工,累计吸纳贫困人口2000余人,搬迁人口1000余人,月收入600—900元,实现了足不出户、稳定增收。此外,榆社县还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公益岗位,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护林员、停车位管理员、环卫工、小区保洁、门卫等就业岗位602个,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通过多种就业方式,初步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在产业增收上拓空间,让搬迁群众的收入更加稳定。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现代农业、光伏扶贫,多渠道多产业拓宽增收路径。依托天生农牧、五福小米发展中药材、谷子等特色种植业,打造了中药材产业示范园、有机旱作谷子产业园;依托田禾生物、十四只绵羊及设施蔬菜园区,扶持搬迁户发展小杂粮、设施蔬菜、火麻种植及猪、羊、驴、笨鸡养殖,确保整村搬迁村有产业发展意愿的1840户至少有一项增收产业;盘活整村搬迁村后续产业发展资金,2048户4783名搬迁人口实现人均收益964.78元;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搬迁群众的重要增收手段,全县共建成光伏扶贫电站7个,总规模20.4MW,惠及全县9个乡镇133个村9983户贫困户,截至2019年10月,共兑现扶贫收益355.7万元。鼓励发展退耕还林,在享受上级补助2300元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每亩再奖励200元,7481户、19858人共实施退耕还林26362.6亩,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1612户、7943人实施退耕还林10545亩,占总退耕还林面积的40%。

在兜底保障上出实招,让特困群体生活得更有幸福感。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和搬迁进城的五保户实行政策兜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1895人,其中低保户976户、1631人,特困供养人员264人。为有效解决特困老年群体特别是易地搬迁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榆社县投资2350万元建成了文峰敬老院,实行中医院“公建公营”医养结合,并改扩建了云竹敬老院,已接收特困人员入住130人,确保了特困老年人“老有所养”。(赵光耀 孟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