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

说起明朝,我们总能想起和尚皇帝朱元璋,权倾朝野大太监严嵩,九千岁的魏忠贤。可今天我要说的啊,是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英雄,可以说正是他的壮烈事迹,敲响了严嵩覆灭之路上的第一声丧钟。

一、杨继盛的早期经历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咱这位主角的早期经历也是验证了孟老那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啊。杨继盛七岁母亲去世,父亲重娶,这位继母呢,又缺少一视同仁的高尚品德,非但没把他当儿子,还把他当小杂役使唤。这倒和咱们的古圣先贤孔老夫子的遭遇挺像,就这样,在继母的压榨,父亲的漠视中,他一天天的成长着,个头越来越高,心智也愈发坚毅。这一天,他牵着牛回家后,对父母说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一个不可磨灭的传奇。他说:"我想读书。"不出所料,父母拒绝了。但在他倔强地坚持下,父亲同意他到私塾去旁听,前提是干好他的正经工作(放牛)。

就这样,杨小儿开始了他的旁听生生涯,这一听就是六年,他的坚定终于使父亲下定决心把他送进私塾读书,毕竟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嘛,谁也不是铁石心肠。至此,他的坚强与执着可见一斑。求知若渴的杨小儿很顺利的考中了秀才和举人。可家境本就贫寒的他,没有雄厚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成绩,到现在,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监生,和他同期的,有张居正,李春芳,王世贞。都是个顶个的天纵之才,可他,只是一个成绩一般,长相普通,毫无背景的监生。一个为了一点政府补贴来到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的普通人。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1)

二、英雄的造就和崛起

就这样,杨青年在国子监开始了他的苦行僧阶段,拿着那点补助,没日没夜的读书研习,埋头苦读。这个世界很复杂,复杂到杨继盛看不懂也琢磨不透,他不懂趋炎附势,也始终搞不好同事关系,可是上天并不是负心汉,绝对的实力总是可以胜过相对的邪恶。嘉靖二十六年,他一举中第,被分配到南京吏部当了个六品主事。他依旧搞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依旧不去拉帮结派,没有向上爬的野心,也没有构陷他人的阴险,他只知道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工作,默默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一直以来很多人喊着精忠报国,爱民如子。他不会喊这些,可他却比谁都记得清楚,比谁做的都好。他已然很知足了,从一个贫寒的家庭爬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这些,他很满足,或许这辈子都这样了也挺好。

可上天不许他的一生就这么平淡,非要给他加点猛料。庚戌之变后,仇鸾的退让令他怒火中烧,一纸状告这位仇大将军不顾百姓死活,不顾国家安危。可是啊,现实总是很骨感,他只是一个芝麻小官,状纸还没递到皇帝面前,他就已经被发配到狄道(今甘肃定西),没多久,随着仇鸾的败露,他又被招进宫中任职兵部武选司,严嵩一路推举他上来的。无他,仇鸾是严嵩的死对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严老爷子一直都信这一套,可他不知道的是,杨继盛并不是仇视仇鸾,他仇视一切邪恶的事物,一切对国家不利,对百姓不利的人,不管你是大将军还是大太监。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2)

杨继盛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弹劾,也是最后一次。这次的对象是当时明朝最大的祸害,也是他最大的仇人--严嵩。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了死劾。众所周知,弹劾是文官的利剑,大家闲着没事互相弹劾你踩我我踩你,再正常不过了,可很少有人,会选择致人于死地,中华文化向来都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也没几个人会把同僚往死里弹,更何况是可以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严嵩,只有不要命的人才敢这样干。

是的,不要命的人才敢,杨继盛就是这样做了,他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选择用性命去换取正义,去挽救千疮百孔,乌烟瘴气的大明。他并非不知道弹劾严嵩意味着什么,时任内阁首辅的严嵩,每本奏文基本都会经过他的审阅,可杨继盛,选择了那微乎其微的希望,以生命的代价。世上多的是艰难险阻困苦之事,大多数人选择了躲避,选择了放弃,只有那少数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他们惊人的坚决和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换来了和平或是自由。杨继盛就是其中之一。

弹劾前,他曾斋戒三天,默默的回想着自己的种种过往,从年幼丧母,到早期的受苦,再到青年的挑灯苦读,最后来到中年的沧桑。他自问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些年来的圣贤之道。他没有张居正的才华横溢,没有雄厚的实力去支撑,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官员,他唯有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去换取心中的公平与正义。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3)

《请诛贼臣疏》

嘉靖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杨继盛上书《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写道: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并没有奇迹出现,他很快被抓捕进了诏狱,严嵩父子利用奏章里一句: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污蔑杨继盛受裕王指示,图谋不轨。要知道自古以来皇帝老子和太子儿子的关系都极其的微妙且复杂。很容易大做文章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想定罪也很简单,屈打成招,严刑逼供。可这位杨先生,实在是对得起明代第一硬汉这个名头。

三、硬汉的光辉事迹

在诏狱里饱受各种刑具折磨的杨先生,愣是啥都没说,反反复复只是一句:皆我一人所为,与旁人无关。史料记载下了杨继盛受刑后的惨状,或许我们能够从文字中窥得一二,但远不可能 感受到其中万分之一的苦痛:两腿肿粗,相摩如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在被廷杖一百后,已经瘫倒在床上的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惧。一位友人实在看不下去送去了一副蛇胆告诉他:此物可以止痛。可他毅然的拒绝了: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随后,他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甚至隐隐作呕的硬汉事迹,在诏狱里,他的旧伤复发,半夜疼醒过来,他摔碎了吃饭用的瓷碗,拿着碎片去刮掉腐肉,碎片本就钝,他只得一点一点的割,通过摩擦去除腐肉。肉割掉了,筋附在膜上,他又用手一点一点揭去。他没有麻药,也没有毛巾或者木棒塞在嘴里,只有一颗钢铁般的心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决的意志。被摔碗的声音吵醒的狱卒,看见这一幕早已扶着牢房门剧烈的呕吐。狱卒见识过太多惨烈的景象,太多地狱中的怒吼,可眼前这个一声不吭的男人,却让他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冷意,一种无以复加的恐惧。初读这段历史的我,仍是惊出一身冷汗,每每复读,依然心惊肉跳,不敢相信这段历史的我特意查阅《明史》等官方史料,得到的答案出乎意料的统一,杨继盛,确实干过这事。我由衷的想说一句:这就是中华好儿郎,这就是英雄!

杨继盛是不可能被战胜的,他的意志力早已远超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畴,那些他曾经受过的苦难,那单纯的只想让天下太平的梦想,在这一刻,通通转化成了坚硬的铠甲,帮他抵挡这一切。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4)

四、英雄的落幕

诏狱里的杨继盛就这样坚强的斗争着,外面的世界却已风起云涌。王世贞,徐阶等人四处寻求解救他的法子,用上所有人力物力,让杨继盛愣是在狱里呆了三年相安无事。直到严嵩义子赵文华构陷张经一案,在奏文到了严嵩手里后,他不动声色的在后面加上了杨继盛的名字,嘉靖皇帝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批准了,一下硬汉就这样戏剧性的被判处了死刑。英雄的家人自是不缺乏异于常人的勇气,据史料记载,杨英雄的妻子张氏上书皇帝:"岂惜回首一次,下察沉冤。倘若罪孽深重无可免,望立斩妾首,以代夫诛。"

字字诛心,不是什么古装偶像剧片段,仅仅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妇人,想要为自己的丈夫讨回清白,如果必须要死,就以一命换一命,用自己的死来换取丈夫生的希望。没有所谓的煽情动人令人泣涕,有的只是一个个鲜血般让人心痛的字,表达着自己的心愿,自己的忠贞,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可是,严嵩将此文扣下未发。无耻,无耻之徒!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杨继盛被押赴刑场,自此,传奇的一生,落幕。死前,他曾作诗一首为后人所传唱至今: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他一辈子都在想着大明,想着百姓,哪怕到死,他都还想用忠魂去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人,可敬,可叹!不久,妻子张氏自缢随夫而去。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不顾生死的去爱一个人,去守护一个人,这么伟大的爱情,我们得以见证,足矣。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5)

杨继盛墓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6)

五、余浪仍旧波涛汹涌

杨继盛牺牲了,严党的覆灭之路却就此拉开帷幕。徐阶终于下定决心致严嵩于死地,朝廷百官终于明白,严嵩就是头贪得无厌的狼,不会因为别人的讨好就保你平安无事。全国人民也终于觉醒,忠贞之士白白死去,奸邪之人却大行其道。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于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杨继盛死后第七年,严党倒台,严嵩被没收家产,赶回老家,两年后凄惨死去,其子严世蕃斩首示众,其亲信门人皆罢官,斩首,入狱,作鸟兽散。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明朝五大顶级文臣(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7)

六、戏曲里的杨继盛夫妇

有句话叫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叫: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正是因为有杨继盛这种蚍蜉不自量的存在,才会有一个个奇迹发生,一个个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传奇。是的,我们都是小人物,或许我们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出色的本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我们一样可以坚守自己的梦想,守护自己的信念,哪怕我们知道前路布满荆棘,我们一样可以坚定的走过去,哪怕是生命的代价。杨继盛平凡,但他有着一份哪怕用生命为代价也要去守护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很平凡,但若有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去保全的东西,便也显得如此强大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