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陵墓出土了什么 考古学家信心百倍
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余秋雨
明十三陵
引子1956年,中国的考古学家们,信心百倍地打开了万历皇帝定陵的地宫大门。
可是,谁能想到,这对于定陵来说竟然是一场悲剧。
代价惨痛。
之后发生的事,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另外,棺椁中的万历皇帝,躺着的姿势十分诡异。
......
考古学家们陷入了沉思。
郭沫若
缘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人提出了挖掘皇陵的必要性,希望能寻找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填补历史上的一大部分空白。
郭沫若也希望能参与到对秦始皇陵、唐乾陵、明长陵的挖掘工作中。
1955年10月4日,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以“绝密”的形式送到了周总理手中。
在这份报告中,签名人为: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
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意义重大!
吴晗等人的请示报告手稿
然而,对于发掘皇陵这件事,当时出现了两种声音:
1、正方认为:新中国成立已数年,国力稳步提升,已具备发掘皇陵的能力。另外,考古学也要有新的突破,发掘出皇陵中的珍贵文物、文献,有助于明代历史的研究。还可以建立博物馆,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2、反方认为:发掘皇陵,不同于一般的墓葬,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建国伊始,专业的考古人员还比较匮乏。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的维护和修复,谁都没有十足的经验。
后来,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的论证,5天后,挖掘长陵这件事定了下来,同意挖掘。
明长陵
挖掘长陵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占地面积达到了120平方公里。里面埋葬着明朝的13位皇帝。
长陵,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是十三陵的祖陵。
长陵建造花了四年时间。在十三陵中,长陵建筑规模最大、工艺用料最考究、建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时,随着发掘队副队长副队长白万玉的一声令下,对长陵的发掘正式开始了!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考古发掘,每一个步骤都严格地按照考古发掘的程序进行。
既不能乱挖,又不能用炸药炸,首先通过勘探来查明情况,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保证陵墓内棺椁和文物的完好无损前提下进入玄宫。
然而,事与愿违,考古队花了几周时间,也没有发现地宫在哪里。
直到这时,考古队才发现,发掘长陵的难度超出了预计。开弓已无回头箭,接下来怎么办?
考古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先搁置对长陵的发掘。在十三陵中另找一座规模小一点的陵墓进行发掘。
明定陵营建的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比较完整,有利于将来的修复工作。
而且,发掘小规模的陵墓,要容易一些,还能为今后皇陵的发掘提供宝贵的经验。
就在这时,考古队发现,定陵突然出现了塌陷,宝顶脱落。
于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进入了考古专家的视线,就是它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
发掘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执政初期,他励精图治,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但是,在执政后期,由于各种原因,朱翊钧开始倦于朝政,不再上朝,致使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驾崩,终年56岁,葬于十三陵的定陵。
据说定陵的修建,花了6年时间,花费800万两银子。
定陵
定陵,这座皇家陵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达到了18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周围还有其他一些建筑。
确定了发掘方案后,定陵的发掘工作立即展开。
1956年5月,考古队在定陵宝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们的位置,开挖了一条长20米,宽3.5米的探沟。
就在这个过程中,牢固对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考古队无意之间,在西南角发现了一块特殊的石头,上面刻着“隧道门”三个字。
考古队立即决定,加深探沟的挖掘。
十几天后,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也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
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随后,沿着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开挖了第二条探沟。
可是,挖了一个月,竟然一无所获,在第一条探沟发现的连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面对这种情况,考古队员士气低落,难道还会和长陵的挖掘一样吗?
就在这时,一名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刻有字的石头,上面写着:“此石距金刚墙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刚墙,就是地宫的墓墙。发现这块石头,有人认为,这指明的地宫的位置。也有的说,这是为了防盗墓,故意用来迷惑人的。
考古队经过论证,决定在宝顶前额开挖第三条探沟,深达20米。
10月开始挖,一直挖到第二年的6月份,终于挖到了金刚墙!
金刚墙上赫然出现一道“人”字形裂口。考古队判断,这是帝后棺椁入葬后重新封砌的部分,300年的填土挤压使之显露。地宫的大门,应该就在金刚墙的后面。
随后,金刚墙上面的三角形砖块被拆了下来,露出了一个黑洞。用灯光往里面一照,一眼就看到了地宫的石门。
地宫大门,是用两块汉白玉制成的,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像新的一样。
石门很重,怎么也推不开。原来里面有自来石挡住了门。
最终,考古队用工具打开了石门,走了进去。
进入地宫只见地上留有车辙的痕迹,地宫由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
在中殿门口发现两个青花瓷缸,这应该就是长明灯了,不过早就熄灭了。
正中摆放着皇帝的汉白玉宝座,两侧还有两个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汉白玉宝座,分列左右,应该是两位皇后的。
在后殿,有三口朱漆棺材静静地摆放在正中央。这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了。
中间的棺椁就是万历皇帝的,两边的是两位皇后的棺椁。所有人都惊喜不已。
皇后的棺椁已经腐烂,骸骨也已腐烂。在后殿还发现了一些腐朽的木箱子,里面的陪葬品散落了一地。
随后,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操作太不专业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床绣着金线的被子,万历皇帝骸骨就在下面。
他身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此时,所有的专家都愣在当场。万历皇帝躺着的姿势太诡异了!
并不是仰躺着的,而是侧卧着,屈肢葬法,身形呈北斗七星状。
在墓中,还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后山的正前方是两条金龙。龙鳞就用了8400片。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另外,还发现了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
经统计,总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后来,挖出的这些文物,大多被装在纸箱里面,堆在研究所的储藏室里,一放就是数年。
特别是一些丝织品,不久就黑化了,成了一堆碎渣。
许多纸质典籍更是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因为他们因保存不合理,很快便化成了灰烬。而万历皇帝的尸骨和棺椁也没能幸免。
写在最后:现在看来,这次对定陵的开挖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给历史文物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于是国家下令从此不准再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定规。
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馆,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