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大登殿内黄(500多年西路大平调有了)


大平调大登殿内黄(500多年西路大平调有了)(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大平调有500多年的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地方剧种一直有文献断代的缺憾,艺术传承也全靠口传心授。12月14日,随着《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面世首发,西路大平调的乐谱唱腔终于有了标准和规范,自此戏曲爱好者凭借该书就可以学习西路大平调前辈的经典唱腔,乐队伴奏时也有了可靠的工具。

《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由魏海林整理编著,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作序,收录了“生行”“旦行”“净行”“丑行”等100多段经典曲谱,包括一些戏迷喜爱的折子戏选段。魏海林是魏氏梨园第14世传人,曾子承父业在浚县大平调剧团当司鼓,现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鹤壁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从开始整理到复印成书,《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历时30多年,其间魏海林调离浚县大平调剧团到粮食部门工作,但这项工作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司鼓相当于剧团乐队的指挥,也是乐队的灵魂人物,掌握着大量曲牌资料。大平调是梆子声腔剧种,唱腔音乐是它的灵魂,这是区别于其他剧种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该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我父亲之前也是司鼓,但当时他们记谱的方式还是很古老的工尺谱。”魏海林介绍,这些年他利用业余时间一边拜访老艺人,一边潜心学习现代乐理知识。“很多老艺人现场演唱,我录音后回家整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让大平调乐谱正规化,更利于传播和学习。”

原浚县大平调剧团团长李景星认为,《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是西路大平调音乐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西路大平调曾经有过很多顶尖的演员,他们演绎的唱腔在群众中影响很大。魏海林在这些演员逐一谢世的当口,进行了现在看来是抢救性的记录,这些资料弥足珍贵。”李景星说,名演员的唱腔和乐队的伴奏相辅相成,“即使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大平调的影音资料出版发行,戏迷也只能跟着音画来模仿,这本书将是大家学习演唱大平调可靠的工具书”。

据了解,魏海林为了《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付出了很多,最终,在一些戏迷和企业的赞助下促成了书籍面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戏迷特别是大平调的老前辈很关注这件事,但是其中有几位没能等到。”魏海林说,胡琳先生曾在浚县大平调剧团工作,很多现代剧目的唱腔是他设计的,胡琳先生一直关注着《大平调唱腔集锦(手稿版)》何时能出版,遗憾的是12月1日复印当天胡琳先生去世了。“这本书不仅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我也想把它献给关心西路大平调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同时献给西路大平调的老艺人们。”(一鹤初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