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读本浙江首例人工心脏引发人们好奇(健康读本浙江首例人工心脏引发人们好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方序 许紫莹
最近,脱口秀大会第5季正在热播,脱口秀演员王十七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挂在腰间的人工心脏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好奇——
“给大家看点好东西,就是这个,中国第一颗(批)人工心脏。”
这颗人工心脏外观看起来像一台对讲机,外部连接的电源线直通体内,带动心脏源源不断地跳动。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董爱强说,虽然对大众来说,人工心脏听起来是一个陌生新奇的“黑科技”,但其实它已经成为了心衰标准化治疗的方式之一。
2021年年初,他的团队还成功完成了浙江首例人工心脏手术,让一名终末期的心衰患者重获新生。
心脏移植受制于供体
大量患者都在焦急等待
王十七不是全职脱口秀演员,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据媒体报道,2007年王十七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告诉他,他得的是扩张型心肌病,发展到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后,只能心脏移植。
如果把心脏比喻成精装修的四居室,冠心病类似于水管坏了,心律失常类似于电路坏了,扩张型心肌病则相当于墙壁坏了。
到了2019年,他的病情严重恶化,即使扶着墙也走不了几步路,确诊为重度心衰。
此时,国内开始人工心脏临床试验。他来到北京,安装了国内第一批人工机械心脏,替代自己的心脏工作,暂时逃避心衰带来的死亡风险。
董爱强介绍说,心衰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由于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脏泵血无法满足机体需要,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我国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不断增加。据统计(推算),我国罹患心衰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3%,约有890万心衰患者。在这些心衰患者中,每年有5%的患者会进展为重症心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药物治疗心衰已取得长足进步,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左心室功能严重减退的重症心衰患者1年病死率仍达到50%,5年生存率仅为20%。通过外科治疗逆转心室重构进程,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功能,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将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
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都是治疗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强有力的手段。但受供体来源和技术限制,近年来全球心脏移植例的年手术量一直处于平台期,大量心脏病人都在焦急等待。
安装了人工心脏感受不到脉搏
每天需要充电提供能量
对迟迟等不到心脏供体的重度心衰病人来说,人工心脏就成为了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早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人工心脏的研发,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早期的研发在辅助心脏功能和完全替代心脏功能上基本处在两个赛道,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人工心脏市场形势。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宋江伟医生介绍,人工心脏是一种复杂的植入式医疗器械,可利用机械动力部分或全部代替心脏泵血功能,维持全身血液流动,已成为国际指南及中国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
典型的人工心脏系统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血泵是整个系统的最关键部件。根据血泵原理不同,血泵又可分为搏动泵、轴流泵以及离心泵。
脉搏,一向被视为生命活动的象征。有趣的是,安装了第三代离心泵人工心脏的患者将从此感受不到脉搏,却仍能像常人一样存活。
宋江伟解释说,正常的心脏是通过收缩来完成血液循环的,心脏挤压血液进入动脉时,动脉突然膨大,于是产生了脉搏。而离心泵人工心脏就像一台抽水机,血流是平稳的,也就没有了脉搏。
根据部分或全部替代自然心脏的功能和作用,人工心脏又可分为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其中后者应用更为广泛,成为心衰救治的主角。
目前,人工心脏用于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
1.过渡到心脏移植,对病情危急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一时没有合适供体,或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心脏移植,先用人工心脏生存下来,待身体状况改善,有理想的供体时再把人工心脏拆除,进行心脏移植;
2.过渡到心脏功能恢复正常,部分急性心衰患者,通过植入人工心脏,几个月后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再拆除人工心脏;
3.作为终点的治疗,长期用人工心脏辅助,目前在人工心脏辅助下存活最久的已达15年。
目前,无论是第几代人工心脏,都必须靠外源性的电源供给能量,由一根泵缆穿过体内“隧道”对其进行供电。
王十七安装的人工心脏,每块电池能供电8小时,每天需要更换3次电池,对此他不忘自嘲,“在我的认知中,需要充电才能够行动的,就只有奥特曼。”为了方便患者,国内外正在研发设计为人工心脏无线充电的方式。
浙江首例病人恢复良好
不再气喘还能上下楼梯
在王十七乐观幽默的表达里,人工心脏手术就是个“小手术”,“就是把心脏拿出来,安一个磁悬浮的小泵,再把心脏放回去,缝上。”
但其实,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目前难度最高的心脏手术之一,全国只有少数医院有能力开展。2021年2月28日,浙大二院董爱强主任团队为一位50多岁的心衰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这是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也是人工心脏上市后华东地区的首例。
老周是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果农,大约6年前开始感觉劳动后胸闷气急,后来症状逐渐加重,体力也逐渐下降。
3年前,他因急性肺炎第一次住进了当地医院,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他的左心室显著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弥漫性减弱,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后来症状依然反复发作,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频频住院。
2021年春节期间,老周心衰再次发作,被紧急送到浙大二院抢救,他和家人第一次见到了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教授。
一开始家里人想选择做心脏移植,可是等待了好几天后,迟迟没有相匹配的心脏。病情不等人,此时只剩下人工心脏植入这条唯一的路了,家人反复讨论后,最终接受了植入人工心脏的方案。
这是一台极其复杂的手术,医生需要完成开胸、分离人工心脏囊袋、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植入人工心脏等高难度手术步骤。在心脏中心、麻醉手术部、重症医学、护理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下,董爱强团队顺利为他植入了一个左心辅助装置,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人工心脏。
董爱强团队手术安装人工心脏
术后,老周像个新生儿般重新学习呼吸、饮食、大小便、床上坐卧、下床活动、病房步行等等,最重要的是,慢慢习惯“一颗人工心在自己体内运转”。
连接人工心脏的管道从他的腹腔穿出,约3米长,由稳定的防水材质制成,连接着控制器,洗澡时可以将控制器放到浴室外。从此,老周到哪儿都背着一个书包,里面放的就是控制器。
前段时间,老周回到浙大二院复查,各项指标都很稳定。现在他早已活动自如,可以轻松地上下楼梯,完全看不出之前孱弱的样子。
你想知道戴着人工心脏是怎么生活的吗?你对老周的生活有什么好奇和疑问?欢迎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后台留言,钱报·小时新闻记者将带上你的问题,进一步探访老周术后的生活,敬请期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