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新时代的戍边故事(关键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安顿下来)

  

讲述新时代的戍边故事(关键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安顿下来)(1)

错复言【按:下面这小节有基层意思。第一句话算是一层,说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运输的问题。也就是军事上的后勤问题。或者说是国防战略调整后的经济问题。由于不需要远方的战士到边疆了,所以大量的军事给养的运输问题也剩下了。如宋代创造的为了让商人们将粮草送到边疆去的交引制度,以及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司马光是宰相不可能不知道宋朝边疆问题的严峻性,对晁错这个办法甚为欣赏吧。】:"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如淳曰:将,送也;或曰:资也。复,扶又翻。〕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称,尺证翻。〕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乐,音洛。〕则贫民相募【章:甲十五行本"募"作"慕";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而劝往矣【按:这条是写对执行干部的要求。下面是本小节的重点。写的是如何从开头来营建一个城市,就是今天的城市规划的意思,而且包括了对城市的管理问题。当然这是个军事性的城市,所以写的比较简单。但是仍能让我们看到古代的城镇的建设的脉络。】。

臣闻古之徙民者,相其阴阳之和,〔相,息亮翻。〕尝其水泉之味【按:这是汉代的思想,注意,没有后代我们说的风水一类的东西。阴阳也是提的是阴阳之和,这就是比较含糊的说法了。其次是泉水,这是比较实际的问题。也是可感知的。总之,泉水是建立城市的源头之一。下面省去“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这当然是从发展农业的角度去看的,正因为是如此的地方菜适合下面说的建立城镇。可是这似乎又与前面说的将城镇筑在地形险要和有利于军事防御的要害之地的思想了。毕竟,有利于军事防御的要害之地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方。这跟一般的城市规划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多少有些矛盾。而从军事角度看,通鉴删去这两句话就比较有道理,因为这就意味着不一定要照顾是否有利于耕种。但是,即使删去,整体看似乎也还是不够,因为既然要让老百姓长期驻扎下来,那么就必须得考虑是否有利于老百姓的农耕问题。农耕是生存之本。这里我们就看出了,这里其实似乎有个矛盾,就是即使老百姓乐意来,那么也依然存在一个长期生活生产和军事斗争的矛盾。这是兵民合一的内在矛盾。而这个矛盾晁错在这里没有指出,当然也无法解决。】,然后营邑【按:营邑。这里的邑应该类似地区的意思,只有确定了地区之后在可以建立城堡市镇。邑的本意是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立城,制里、割宅按:这里也省去了“通田作之道,正吁陌之界,”这几乎是分田地的意思了。这种做法我们很容易想到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定是公有的。虽然这个公有的上面顶着个皇帝。先为筑室家按:而后接下来都是一个范畴比一个范畴小。从城市,到里,到宅院,这就到了具体的家庭的范围了。这就是一座小城镇的设计思路。】,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之,往也。〕按:要人搬家就得给人安顿好了。否则谁会去呢?之所以说得这么细致,就是因为这是晁错的新的国防战略的核心。下面又是一层,是安顿下来如何留住人的做法,就是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做法。为置医、巫以救疾病【按:生命问题放在第一位。】,以修祭祀【按:祭祀。这是古代社会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祭祀所在,就是人的根所在。就会有故乡的感觉。就会产生热爱这片热土的想法。祭祀在哪里,你的家就在哪里。】,男女有昏,〔师古曰:昏,谓婚姻配合也。〕按:有了婚姻,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下来,因为家就在这里了。生死相恤,坟墓相从【按:一生一死都在一起。这彼此的关系当然就非常的紧密了。】,种树畜长,〔师古曰:种树,谓桑、果之属。张晏曰:畜长,六畜也。贡父曰:所种、畜积、长茂。余谓畜长当从张说。畜,许六翻。长,知两翻。〕按:种树和养大牲口其实都是长久的打算。短期人们不会干这些。而干上述这些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留下来。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乐,音洛。〕【按:点出让老百姓长期留下来的意思。这是目的落脚点。

讲述新时代的戍边故事(关键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安顿下来)(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