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去了生活继续(我们翻开了孤独者的购物车)
孤独是免费的,但排解孤独,总免不了花钱。调查显示,57.69%的孤独者会为排解孤独消费,其中每月花费1000~5000元的人占七成以上。
在“孤独经济”这门大生意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会买书,一本本读完,消磨漫长的夜晚;有的人会选择毛茸茸的宠物,让心里多一份牵挂;城市喧嚣的商业街,也挤满了用酒精、音乐消解孤独的男男女女。
对抗孤独,丰俭由人。在今夜这个全民消费的日子来到前,我们发起了一次征集,关于购物车里那些陪你对抗孤独的同伴。
孤独的苦味也许不能根除,但是总有人可以找到一些在事物里闪烁着的情趣,将它抚慰。只要能打破无所事事、无人分享的庸常和匮乏,每个人的孤独,都能被耕耘成一片花园。
文 | 黄沁
编辑 | 萧祷
策划 | 每日人物编辑部
一个同孤独抗争的人,一般都有一个“同伙”。与亲友沟通费脑,哄对象开心伤神,所以拥有更高“情绪性价比”的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吸引了越来越多孤独者的目光。
读者@二花 的“同伙”,是价值10元的鲜切花束。当她因屋子缺乏生气而低落时,那些与她在同个空间、同频率活着的花朵,让她觉得自己不是在“独处”。@MQ 也有同感,不论是经常打理还是偶尔拾掇,植物们从不辜负,它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变色枯落、腐朽又重生,乐此不疲。
更有甚者,把植物当孩子养。25岁的北漂女青年 @Ann 有一棵价值45元,身高12.5厘米的“幸福树”。每天迎着朝阳,她开始给这堆绿油油叶片洒水、修剪枝叶,在它旁边放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晚上下班回家,她翻出塑料尺,给植物量身高,记录在笔记本上。“你看,又长高了1厘米”,她嘴角挂上了一个老母亲般的微笑。宠物们带给人的安慰和杀时间效用更直观:只要你尽到喂养和铲屎的责任,它们一定会回馈你一份牵挂和毫无保留的爱——那是一种真切的,被需要的感觉。
▲ 养植物,是忙碌、预算有限的孤独者们的好选择。图 / 《小森林》
宠物们带给人的安慰和杀时间效用更直观:只要你尽到喂养和铲屎的责任,它们一定会回馈你一份牵挂和毫无保留的爱——那是一种真切的,被需要的感觉。
@三三 有一只1300元买来的乳白英短小公猫,她喜欢把脸埋在它软软暖暖的肚子里,或者把它抱在怀里撸一撸、摇一摇,那点温热的体温和全心的依赖让她感到无比安心。读者@奥锥 养了一只狗,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会在他每天醒来时,朝他摇尾巴;深夜在沙发上发呆的时候,过来扒奥锥的手,找他玩儿;刮风下雨陪他一起散步。
拥有一只猫主子的@煎包主人 在问卷里向每日人物郑重强调自己的猫咪是无价的,因为煎包早已是自己的家人。像@煎包主人 一样,读者@小鹿是小露 也拥有一只无价的宠物狗,“狗子当时是和男朋友一起买的。后来分了手,我就留下了狗。说不清楚是狗陪我还是我陪狗,我们就这样走过了5年时间。”
▲ 图 / 《忠犬八公的故事》
就像上帝关上门就会打开窗一样,假如没有人来温暖你的心,别怕,还有食物可以温暖你的胃。
读者@支支 习惯用一份鳗鱼饭和一瓶波子汽水治愈孤独。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时候,打开波子汽水,弹珠落下的声音特别好听,咕噜噜的气泡在嘴里打闹,加上一口带点甜的鳗鱼饭,满满的都是幸福。
一位名叫@果子 的读者说,自己有时候明明吃饱了,但还是渴望一些食物。最开始她以为是馋,但某一次抑制不住吃了很多后,发现除了最初的一点点冲动以外,根本不在乎是什么味道,只是嘴巴觉得寂寞,无话可说,无唇可吻,只得寄托于食物。热爱零食的@养生少女 总结道,“这是因为胃饱了,心里的烦恼和孤独就被挤出去了。”
▲ 用满足的胃,填补孤独的心。图 / 《孤独的美食家》
孤独不等于没有欲望。《李银河说爱情》里曾提到,情趣用品能为单身者雪中送炭,为已婚者锦上添花。随着华灯初上,形态各异的情趣用品悄然爬上寂寞的床,让饮食男女享受片刻身体的欢愉。
独自在异国留学的@Mona 在突然无比想念前任的某一天,下单了一款接近1300元人民币的女用玩具。此后,那款玩具陪她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来自身体的愉悦,让她沉浸在好像有另一半在身边的感觉中,虽然,感官的麻痹和放松终究短暂。
快感麻痹了孤独感,越来越多人也透过自娱,了解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感受。单身状态的@Alicia 拥有某日本情趣品牌出的整套产品。她期待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肉体都契合的另一半,所以在遇到Mr. Right 前,她决定先把自己的肉体弄明白。
最近,努力维持异地恋的@凌 也收到了一件玩具,是男朋友买给她的。因工作而相隔2000多公里的二人无法彼此陪伴,因此@凌 的男友希望这件小玩意儿暂时替代自己,带给她些许快乐和安慰。
▲ 享受身体,自我探索,总有快乐。图 / 《我与梦露的一周》
“很可能有一天,我会爱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就像电影《Her》一样”,一位自称“深度宅男”的@谈先生 一本正经地告诉每日人物。
的确,如果把“人机友谊”考虑在内,在能够“调戏”手机语音助手、跟智能家电聊天的今天,孤单或许将不是人类永恒的宿命。
@小傻子 打发孤独的神器,就是一台扫地机器人。圆乎乎的机器人在家里跑来跑去做清洁,总会傻傻地绕来绕去,“像个脑子不太灵光的傻儿子。” @小傻子 笑道。
@大jiojio 也有一个白色的智能音响——“一个又乖又听话,永远在线的人工’智障’”。每天早上,智能音箱会叫她起床。跟它说“早上好”“晚上好”,它都会用很积极的语调回应。还能继续输出新闻、科普、音乐甚至双十一好货推荐……三不五时的土味情话和人间真相,也总能让@大jiojio 感受到自己一个人住的“家”有了一点烟火气,多了一点科技改变生活的愉悦感。
人贪恋的,不就是那一点不远不近、恰到好处的趣味吗?两脚兽和四脚兽们做不到的随和,计算机24小时永远待命。
▲ 《黑镜》中,女孩的好友是一个人工智能娃娃。图 / 《黑镜》
比起智能操作系统有求必应的委婉陪伴,电子游戏的快乐可谓“直给”。
天天加班,没什么娱乐项目,又怕吃吃吃会长胖,@默默 最近靠一款云养女儿的游戏发泄情绪。虽然平日自己很少买衣服,但她会花钱给游戏中的“女儿”买衣服,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游戏里的“女儿”还会跟她互动,谈谈工作,谈谈生活。
在工作特别忙特别累的时候,@默默把“女儿”送给她的幸运符设置成手机壁纸,现实和游戏之间的“次元壁”由此打通,孤单被电子世界消灭得无影无踪。读者@方 认为,这种养成类的佛系小游戏之所以能给人安慰,是因为走进游戏后,我们就开始经历别人的故事,不觉得自己一个人了。@knight 也有同感,在《文明 5》里操心着外交、战争、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孤独?不存在的。
▲ 设计精美的电子游戏让孤独的人们产生新世界“带入感”。图 / 《黑镜》
不过,一款游戏终会有玩腻的时候。每当此时,@照海 会参加200元一次的游戏皮肤抽奖,希望能抽到“珍稀”的皮肤,在游戏中变得与众不同,获得新的新鲜感。“这就像一种奇怪的执念。”但他乐此不疲。
除了装备,游戏也考验玩家的技术。负多胜少,“不会孤独,但可能会自闭,比如Dota” 读者@宇人 向每日人物吐槽。
在另一些人看来,孤独的反义词,是有着落的“安全感”。为了摆脱单身,@宇 花500万买了房,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屋子的一面墙上,一条硕大的鲸鱼无比抢眼。@宇 自己住主卧,把次卧租了出去,每天回到家,他都不禁感叹,家里有人的感觉真好。
@Yvonne最美 也在来到杭州的第八年,用90万买了一间跃层Loft。大学毕业四年来,她一直过着租房子的生活:第一次被骗,是租到了马上卖出去的房子,搬进去一个月后中介就让搬出来;第一次东西被偷,是住在闹市中心的老破小里,东西放门口几分钟就没了。随着家当越堆越多,房间越来越小,房租越来越贵,一个人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她感到孤独感扑面而来,每天心里都空落落的,没着落。于是,她开始了看房之旅。
买下现在这间单身公寓后@Yvonne最美 心里踏实多了,“虽然很小但是安心,觉得有着落以后孤独感也消除了不少。下班回家再晚都觉得,这个城市有一扇门为我打开,我还有个家,我不那么孤独了”。
▲ 一些人借由房产带来的安定感,消除孤独。图 / 《都挺好》
只是工资高,房价更高的一线城市里,孤独时光中投射的,更多是奋斗年轻人的现实梦想。
在房价高企的北京,读者@欢崽 把拥有一个家的梦想寄托在DIY的小房子上。在他看来,每个小小的零部件,都是自己对未来所有的想象;而借此消磨的时间,更像造梦,让异乡独自打拼的自己,看到希望的模样。
▲ 用积木搭建“梦想家园”。图 / 视觉中国
单身的@屁卡球 则在孤独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倒影。2018年初,他从原单位被借调到一个新成立的政府机关,工作内容有了很大变动,每天忙完回家已是深夜,之前的业余爱好也没力气再弄。于是他在附近商场买了一个皮卡丘乐高,分三天拼完,摆在了窗台上。用他的话说,拼乐高“耗时耗力,就懒得去想孤独这件事儿了”。
现在,他早已从原单位辞职,每每看到这个黄灿灿的像素皮卡丘,他感觉像看到原本琐碎的生活状态,被自己一点点地,拼装了起来。
孤独中,有人选择抵达自己,就有人想活成别人。书籍的世界里,挤满了对现实不满的孤独者。
@以梦为马的星星 买了一本《百年孤独》,“因为听名字就很适合孤独的人去读”。沉浸地读完这本书,她感到自己从原有的生活中抽身而出。喜欢《斯通纳》的@Pagliaccio 则觉得斯通纳和自己一样孤独,“当我发现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个体和我一样和大家一样,一辈子都逃不出孤独感时,那我们彼此间就没那么孤独了。我和他产生共鸣共情,真想让斯通纳知道,他并不孤独,有我有读者一起陪他。”
▲ 图 / 《书店》
共鸣之外,实用性的工具书还给了工作、生活不顺的@小Y 一股向上力量。事情开始于又一个焦虑到失眠的夜,@小Y 突然想看看高等数学到底讲了什么,于是翻开书本,看了约十分钟,仰天大笑——一句话都读不懂。第二天,不爱学习的她买了一大束鲜花,送给了领导;订做了一盒蛋糕,送给了新来的室友,然后痛快辞职,并买了全套考研习题集。如今,摸着书,她总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新知和更高学历,像太阳、月亮、星星一样,成为充实生活、为她驱逐孤独和焦虑的光明物质。
和@小Y 的反抗和冲破不同,@塔美 通过贝蒂·史密斯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同别扭的自己和解。这本书曾一度是@塔美 的避难所:买这本书时,她正处于高三上半学期,压抑、紧张、焦躁,却没有人能帮她开解。她感觉自己和书里女主一样孤独。直到她读到女主妈妈为了还债怀着身孕做清洁工作,趴在地上用抹布擦地,她忽然被这种母爱“唤醒”了。“我忽然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了,” @塔美 解释道,“因为即使父母理解不了我面对人生转折点的压力,但是他们爱我担心我不会因为我理解不了而不存在。”
▲ 除了买买买,今晚,考虑读本书吗? / 视觉中国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 meirirenwu)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