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1)

贾又福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过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他不但师从开一代宗风的李可染,而且私塾长安派主将石鲁,接受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山水画新传统:立足本土、突破陈规、中西融合、勇于创新。而且远在学生时代,他就在何海霞指导下系统临摹历代名迹,尤其醉心于范宽、李唐、龚贤、石涛的经典作品,研究古人之迹,领会古人之心,把握丘壑笔墨背后的思维方式、哲学意蕴和民族文化精神,苦学深思,不断探索。多年来,他遵照李可染指引的方向,坚持到生活的自然中写生,三四十次深入太行山,领略北方山水的阳刚大气、深沉雄厚,并从哲学和文化的高度,思索山水画的深层传统,用最大的努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以高昂的创造意识,怀着对吾土与吾民对祖国与时代的磅礴激情,以深沉的哲理思考,在接续断裂的传统文脉中,在感受时代脉搏与时代风雷中,笔墨当随时代,更新艺术体貌。新时期以来,他先后推出了三种风格鲜明的山水画。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2)

明月之诗,56cm×34cm,2009年

艺术最怕一窝蜂,大家都抢一盘菜吃,很穷。要远开生路,独来独往。兽中之王独来独往,因为它无所畏惧。胆小的动物才凑群。只要苦干,人家说什么满不在乎,嘁嘁喳喳扎堆儿最没出息。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3)

戴月归,34cm×55cm,2009年

我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本着追求个性化原则,我的教学也是个性化的一种教学,这样就避免了跟古人雷同,或跟老师雷同。

独创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跟任何人不一样。正因为不一样,才为世界增添了一份美好,增添了一份新的艺术,这份艺术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同,或仅仅是一朵小小的艺术花朵,那也是新鲜的。光有继承没有创造是不够的。我也是在几十年的艺术磨练中慢慢地明白这些道理的千人一面,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4)

戴月荷锄归,55cm×34cm,2009年

我的每一张小创作(小品),从没有一挥而就的本事。差不多都是画过五六遍(个别的画过三十遍),这么多遍数不是一天画完。在画第一遍之前,作过较周密的酝酿和素材的准备(如感受的深化,形式的推敲,速写的综合,笔墨的运用等等),即使如此,第一遍还是平冗的很。于是,我不得不平静下来,用更多的时间思考、摸索、实验。拆墙理砖又理砖拆墙,搞多次局部练习,腹稿(意、艺、技的推敲过程),慢慢更成熟了,也许过了几天,再想画第二遍,第三遍,最后才比较满意。

首先要拜古人为师,要听得懂古人,才知其妙处所在。然而学习古人,很容易被古人拴住,这就要想到自己该怎么突破?要对古人的“画”烂熟于心,找到薄弱环节,突破古人的包围圈。古人说,山上一定要有树、有云、有水,可不可以没有呢?可以。

我早期的作品,体现对山、对人的挚爱。后来发现这还不够,要表达更多的人,觉得内容也应该更丰富,就画壮观的、大气象的东西。再后来,通过对大山巨石的感悟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有了“以石观化”的思考。

我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对哲学的借鉴,不拘泥某一座山,是每个人心中的山,甚至山和海、和云都可以合观。我们对抽象和具象的认识本身就很肤浅,外界看来完全不同的物质,在精神上是可以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的缺陷,往往就是太拘泥了。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5)

大化流行,200cm×180cm,2009年

不求市气,但求野气;不求古气,但求土气;不求书生气,但求山乡娃娃气。意在为山乡父老叔伯所乐也。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是黄宾虹先生对中华文化传统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后,面对祖国山河发出的感慨,但对一个初学绘画的人若都去画一遍,断无成就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往往在一卷书一里路上之所得,终生受用不尽。“走遍天下名山,看遍天下名迹”与扎到某一地域十年、二十年,二者必不可少。前者是博采营养,后者十营养的集中使用。这样,小苗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6)

旧梦,34cm×50cm,2009年

画速写是“招财进宝”,最要紧的是从大自然索取宝物来丰富自己,决不能是从口袋中往外掏自己现有的招数,招数掏尽,艺术完结。写生就是写得生命在,是要命的事,欲索得客观对象的生命,须投入作者主观的生命。

我画速写,从不考虑画成一张所谓“速写创作”。从不考虑它的完美性,一截树干,半枝花草,两间瓦舍,几捆荆柴,速写本上什么都是,也不知什么时候用得上,但都是画我最干兴趣的,若不画下来总是牵肠挂肚,总也忘不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东西,在肚里慢慢发了酵,也许酿了二年、三年方成为画。速画一点点小东西,带着特别的认识去画,便有可能作为思维、联想的开端,也是个性、精神之起点。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7)

牧趣,36cm×56cm,2009年

形象感受的积累有如堆薪,灵感的触发,有如点火。对于那别具个性的顽石,欢躁着筑巢的喜鹊,故意挤在一起哼哼唧唧的小猪崽,含羞村女般的苗条的小杨树,整整斜斜在寒风中奋飞的乌鸦,冰雪初融的小溪,清澈宁静像婴儿的眼睛。。。都不轻易地放过他们。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在彼时彼地,它们突然起来,不可扼止。这就是“偶然”,也是“必然”。

朱熹讲道:“大抵为学,聪明之资,须下迟钝样的功夫,既是迟钝之资,却下聪明抵样功夫。如何得?”可染老师讲:“要大聪明加上笨功夫。”我是个迟钝之资,反映总是慢一拍,注定要下迟钝的功夫。

先画哪一笔?先浓墨还是先淡墨?这样的问题令人难以回答,因为确实没有定律。比如搏斗,先打一拳,还是先踢一脚,完全随机应变,需要怎样就怎样。画画时笔墨随情节变化而变化。无法而有法,忘我而有我,实乃情景交融随笔墨自然流于纸上,不觉然而然。

画什么内容故然要问,但内容永远比不上形式要重要。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手段高低直接关系基本功过硬否?可染老师说:“画画是长途赛跑,几十年才能见分晓。”在几十年中一直要比赛情操,学养,技巧。这些基本功夫不过硬,再好的内容,也画不到好处。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8)

明月之诗,56cm×34cm,2009年

现在人们通常谈的是局部的笔墨变化。下笔一点,一点就有正侧、平挫、向背、顺逆很多变化。这些我们一定要懂,如果不懂,那是缺乏修养,缺乏训练,可以说对笔墨不太了解。但是懂了以后,一幅画要在变化中求得统一的话,就要对整体有通达的认知。一幅有震撼力的作品,不能立足于局部小变化,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定要立足于统一,要服从于整体,服从于大统一、大和谐。

奇中自可得奇,平中亦能得奇。关键全在于思想修养与笔墨之功。思不深而境不远,笔墨不灵而神韵不生。

龚柴丈之画,内容小丘寒树平淡无奇,但其笔墨手段人所不及,层次丰富、深厚,遂使境界神秘,人莫知其巧。龚半千平中见奇,全仗笔墨技巧。

诗乃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画不靠题诗而自有诗意,全靠画的精神内涵。

绘画中讲“准”,并非形似,而是意切,是精神状态准确。比如画太行山,越写实,越不准,山的纹理画得越像越真的,越不准确。从照片上看太行山,很碎,很杂乱。山不如画矣!

贾又福素描(艺术最怕一窝蜂)(9)

梦月图,52cm×35cm,2009年

画家自身没有失重感,于纷纭中立定精神,何谈危机?带着崇高的审美理想,不断前进,何谈穷途末路?

以法写之,全无成法;以矩度量之,尽适祖宗矩度。

“胸有成竹”、“全马在胸”之旨意,决不是指未画之前,已知道画完成后结果如何,而指一种具有充分认识和充分准备之后精神上的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如果相反,未画一幅时,已经预知画成结果如何,这幅画必定失败。

在未知的领域拼搏,方有希望。《史记》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知道射的不是老虎,精神境界不同,失去拼的力量,射不进去了。很有启发意义。

特别的土壤,特别的养分,特别的风水,一定会有特别的花和树。对于画家来说,生活到处都有,但“风水宝地”并非遍地皆是。

我画田园之趣,乃得一隅之情会神合,非某地一角云。

艺之为贵,乃精神所至;术之为贱,乃技能所达。凡艺术,艺为先导,术为仆从,万不可本末倒置。

不懂物我通达贵在精神感应者,只能治术之末,不能得艺之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