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其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里仁其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

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诉人们安心立命的知识。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禹,吾无间然矣 ”,谈到了孔子认为真正的人才难以获得,很是稀缺。

举例了“舜君”治理天下时,也只有五位人才在身边协助。

还举例了“周武王”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身边不过也只有十人,还有一名女性,实则九人。

孔子认为在尧、舜以及周武王的时期是人才最旺盛的时候,是最多的时候。而身边可用的人才,也不过才几位。

后面孔子又夸赞周武王品德已达到极致,武王得了天下三分之二,可他照样帅各国诸侯服侍纣王,照样俯首称臣。

孔子说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极致了。

孔子好古,特别喜欢古代,所以对尧舜禹,周武王这些都给了特别高的称赞。

孔子说的极致,也只是对古人的只一种尊重,并非真的是极致,时代不断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品德至高之人。

夸完周武王,又谈到了“禹”。

孔子夸赞禹有大公无私的仁德之心,宁愿自己吃得简单,穿得简单,住得简单,对待祭祀却不简单,对百姓也很感慨。

孔子认为他对于“禹”,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接下来,开始进入《论语》的第九篇“子罕篇”。

本篇共三十一章,从各个角度记述了孔子的德行,除了孔子本人的言论,也有很他人对孔子的评说。

内容很是丰富,孔子的政治理想、为人、学识等都有所涉及。

深入阅读分析,可以看到本篇主要核心的内容则是如何在一个变化万端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

孔子重视把握人类发展规律,并严格掌控自我以适应客观规律,正是这样,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他的言行能够超越内在的思想局限,对后人长久远地发生着影响。

本篇首章提出的论点是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孔子“罕言利”是不言而喻的,在《里仁篇》,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表明了他重义轻利的基本态度。

而孔子并非绝对地排斥利,关键在于利的获得不能违背道义。

至于孔子罕言“命”与“仁”的问题,则众说纷纭,,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释,难以取得统一。

开始进入“子罕篇”的第一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稀少,很少。与:赞同、肯定的意思。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孔子很少谈论私利,他比较愿意讨论的话题是“命运”和“仁道”。

这段话的争议比较大,而主要的争议在于孔子是否很少谈论命和仁。

很明确表明的就是很少谈“利”,而“与”是赞同的意思,在《论语》中总体出现的数据和孔子的立场来看,孔子还是比较多谈到“命”和“仁”。

古文基本是没有句号句点的,所以很多文段很难分出前后。

从孔子整体的思想出发点来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该有个逗号“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就是孔子很少谈论“利”,但愿意谈论“命”与“仁”。

在孔子的角度来看,能给人生带来驱动力的绝对不是“利”。

如果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是以利为驱动,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做这事能有多少钱,但这件事是很难做得长久的。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则多怨”,凡事都用利益来衡量,必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对于孔子来讲“命”和“仁”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