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追剧说剧情压抑(女性话题剧为何总是高开乱走)

作者:诸葛建国近几年,女性话题成为国产剧的热门选择从《都挺好》谈原生家庭对女性的塑造,到《下一站是幸福》聚焦“姐弟恋”现象,再到近期《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讨论不同年龄段不同处境女性的人生选择,几乎部部都赚足眼球但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因为“烂尾”“悬浮”“太憋屈”等问题引发争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女生追剧说剧情压抑?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女生追剧说剧情压抑(女性话题剧为何总是高开乱走)

女生追剧说剧情压抑

作者:诸葛建国

近几年,女性话题成为国产剧的热门选择。从《都挺好》谈原生家庭对女性的塑造,到《下一站是幸福》聚焦“姐弟恋”现象,再到近期《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讨论不同年龄段不同处境女性的人生选择,几乎部部都赚足眼球。但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因为“烂尾”“悬浮”“太憋屈”等问题引发争议。

为什么很多女性话题剧虽然全程收视喜人,却容易陷入后半段口碑滑坡的怪圈?一部剧能够“高开”,至少说明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烂剧,一般都会占到碰触热点话题、演技整体合格、服化道基本过关几个要素,表面上看应该是精心制作的。那么,“低走”甚至“乱走”的原因,或许可以换个角度,从更深层的剧本逻辑和后期宣发两方面探讨一下。

半个好剧本:野心有余,实力不足

以往,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基本限定在年轻貌美的花瓶和蛮不讲理的中老年妇女两种定位里。职场剧、偶像剧以及家庭剧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形象,且几乎形成脸谱化的表达。这一点,从很多中年女演员长时间处在要么接不到戏、要么继续在剧中扮少女的尴尬中,也可以看出来。

近些年,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迫切希望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构建一种全新视角的叙事逻辑,映射在文艺领域,就是呼唤更具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这种变化被嗅觉灵敏的影视资本注意到,女性话题成为创作热门,这种趋势反过来又为探讨女性生存现状撕开了一道口子。

但热闹的表象之下,很多女性话题剧第一步就走歪了——剧本立不住。剧本,一剧之本,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无论是IP改编还是原创剧本,都需要编剧下大功夫,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打底,用缜密的逻辑一点点填充故事脉络,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和受众产生共鸣。

现实情况是,一些编剧只是探查到了“女性”这一热点,本身对女性真实的困境缺乏共情,没有深入了解过相关情况,也不想探讨现象背后的社会症结。文本亟待创新,创作者却力不从心,既跳不出谈情说爱、家长里短的舒适圈,也没有用专业知识为职场剧打底的能力,更别说用敏锐的观察力提取再呈现原本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了。

编剧“偷懒”的结果,就是创作出现了标准模板:开头借鉴曾经引发争议的新闻事件和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上的故事,拆分成人设和成长背景,套用在主角身上,让剧本显得很写实,很有戏剧冲突;中间所有人物智商集体下线,强行制造矛盾,顺便穿插与主线无关的冗长注水戏份;结尾处反面角色两句苦衷迅速洗白,受伤害的人压抑了几十集的愤怒匆忙释然。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很多剧开头亮出“资深少女拥抱爱情”“告别焦虑为自己奋斗”之类吸引人的标签,最终女主角还是在极度夸张的原生家庭和另一半出轨等问题中打转。迈入职场后,剧情的雷达也会不自觉地歪到和霸道上司、帅气同事谈恋爱上。半个好剧本,营造出一把“虚火”,浪费掉一个值得挖掘的题材。

当然,问题也不能全推到编剧身上。国内“重演员轻剧本”的现象持续已久,编剧无法获得体面收入,自然没有足够的动力认真创作,劣币驱逐良币,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在从立项选角到成片再到送审的整套流程中,编剧始终缺少话语权,无法保证作品的最终呈现不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有想法的编剧可能必须带着镣铐跳舞,滥竽充数之作则不断拉低“精品”二字的底线。

热闹的宣发:肥了热搜,瘦了思考

一些剧后期口碑崩盘,除了剧本立不住之外,用力过猛的宣发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对剧集质量的期待和判断。

不知从何时起,讨论度代替口碑,成为判断一部剧爆不爆的重要因素。比如近期有媒体统计,《三十而已》播出全程“喜提”700多个微博热搜。单从这个数据来说,讨论度不可谓不高。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竞争日趋激烈的影视剧市场里,一部剧要想脱颖而出,除了依靠自身质量发酵口碑,外在的助力也不可少,宣发无疑是重要工具。

但值得警惕的是,在求爆款求出圈的营销逻辑下,一些所谓女性话题剧实际上正在利用女性、远离现实。甚至,还加深了压在女性身上的标签和偏见,制造出更多焦虑。

有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现在的热播剧正变得短视频化、碎片化、热搜化。播出两集,就花样营销“家庭主妇是不是独立女性”“人是不是永远无法摆脱原生家庭”之类的话题,再从剧里摘出“同学借钱拖着不还”“学历低找工作被歧视”“受害者反遭键盘侠辱骂”等片段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但当观众真被所谓的高光剧情吸引过来,以为现实主义国剧之光已然出现时,很快就会发现,熟悉的狗血与俗套齐飞的“后半个剧本”闪亮登场。固定的原生家庭奇葩成员(多数是母亲角色),无理由爱上已婚人士的第三者,决裂变情敌的闺蜜,统统都是工具人,只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存在。最终,热搜之外一地鸡毛,没有留下什么有意义的讨论。

这种做法,不仅极大消耗了观众热情,也会带来口碑上的反噬。近期热播的《以家人之名》,因为和年初播出的《下一站是幸福》同一套编剧班底,部分对题材感兴趣的人就选择先观望。接连经历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评分“跳水”,许多观众也对两部剧的出品方好感度急剧下降。

虽然说,就像文艺作品不应动辄“论三观”一样,我们也不能苛求一部剧就解决现实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可以毫无基准,把定位放在“博眼球”而非“认真剖析”之上。多年以前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女人不再沉默》并不刻意打什么标签,却真实地反映出女性面临的家暴、性骚扰等问题。其中的不同,观众有眼有心,不难辨别。

其实,很多剧并非全无发挥空间,只是他们将自己限制在了一个安全又讨巧的范围内,做女性话题剧是为了“话题”,而非“女性”。说到底,这不是一个“观众能否包容作品不成熟”的问题,而是一个“创作者把心思用到哪里”的问题。(诸葛建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