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吐槽大会(张泉灵怼人上热搜)
张泉灵
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你不去理解这种改变,你可能就会沦落为上一个时代的人。
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张泉灵
1
“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2015年7月,张泉灵告别体制,退出央视。
那年年初,她染上一场怪病。
整日咳嗽,无法如常工作。
在带病休养时,一度咳血。
医生推测患癌。
飞来的横祸,意外的诊断,让她重新思考起人生。
她从北大毕业后,在央视一待就是18年。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等名牌新闻栏目,都留下她睿智亲和的谈吐。
事业正值巅峰,因一场急病,忽而四下茫然。
随着进一步确诊,张泉灵没有患癌。
病情也得到控制。
失而复得的健康和时间,让她重新叩问自己。
“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那么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我的好奇心应该投向哪里。”
“好奇”,是张泉灵人生的两个关键词之一。
另一半,叫作“勇气”。
2
张泉灵打小在母亲化工厂长大。
那里各种各样的试剂,成为她好奇心的天然培养皿。
一种试剂,加上另一种试剂,到底会产生什么反应呢。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这个安静孩子出其胆小。
就连上厕所,也不敢打报告。
情愿憋着。
这位老师给了她一项受益终生的能力:当众讲话。
老师开始频频鼓励她发言,甚至上台表演。
起初,这对胆小的张泉灵而言,每一秒都在煎熬。
可是完成后,又有一丝丝前所未有的兴奋。
初尝成就感的甜头,张泉灵渐渐地放开了胆子。
在日后很多场合里,她能不再怯场的讲话。
都得益于,童年时收获的勇气。
在上海读中学时,由于不分文理。
她的思维文理兼蓄,极大地锻炼了逻辑性。
这在随后的记者生涯中,对事实的追索,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奇和勇气,那她势必不是碌碌庸人。
3
1993年,张泉灵考入北大德国语言文学系。
奈何,她对本专业根本不感冒,一心想着做点别的。
这在当时,几乎是离经叛道。
学有所成,就该学以致用。
在校内,她是知名北大才女。
大三那年,央视与北大合作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
节目组在北大招募学生主持人。
面试到张泉灵时,她胸有成竹地说:“我是天生话痨,您选我一定不会失望的。”
考官被这个清秀女孩的自信打动。
“行,这就是一个优势。”
事实上,张泉灵在学校参加大量课外活动,选修了各类通识课,拓展了自己。
相较于,闷头苦读的同龄人,她的远见和活跃都很适合。
她的自信绝非自负,她的闪光也是种必然。
于是,1995年张泉灵第一次坐到央视演播厅。
不同于整齐划一的科班主持人,当时的张泉灵实打实的门外汉。
直到录制的灯打在身上时,那一瞬间才有了主持的真实感。
“我突然间发现这就是我梦想的事业——做电视。”
在严密的毕业分配制度下,张泉灵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
4
1996年,张泉灵从北大毕业。
她被分配到一家挖煤的国企。
这家国企才成立不久,张泉灵虽未应届毕业生。
过上几年,也能熬成元老,待遇自然差不了。
纵然看到这点,她也不稀罕。
一句话,“我一点都不想去卖煤。”
多年后,张泉灵回顾往事,把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巧合。
可那时,她的的确确勇气可嘉,胆识过人。
毕业不久后,央视开放第一次社会招聘,张泉灵如闻至宝。
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开始报考央视。
他们这一批人赶上央视扩招,又搭乘了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快车。
张泉灵在这个大潮中,乘风破浪。
“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是谁和自己想要什么。”
进入央视,势必要从最底层做起。
有人熬不住,经不住外界诱惑,来来去去。
张泉灵在《中国报道》栏目当一名普通记者,扎扎实实报道了三年。
“当时的目标是向世界报道中国,我在那个栏目干了三年,永远是中国最核心、最权威的专家在给你解释新事情,这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她干得很起劲儿。
当记者要揭露真相时,与各色人物迂回、揣摩。
对于外行的她来说,需要勇气。
而各类专家的前沿解读,与最新鲜的资讯,逐一探入囊中。
喂饱了她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5
随着专业知识不断沉淀,张泉灵从记者走向演播间。
《东方时空》、《新闻会客厅》、《焦点访谈》,这些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成为张泉灵的阵地。
她以亲和、睿智见长。
在一众女主持中,脱颖而出。
甚至拥有一批粉丝,自称“泉水”。
2006年,张泉灵诞下男婴,升级母亲。
刚回到岗位,就接棒一系列外景任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珠峰。
张泉灵顶着严重的高反,坚守在珠峰。
为后方直播间穿来清晰、全面的播报。
直到一个月后,历史性的一刻完成。
5月12日,张泉灵才从5150米珠峰大本营撤下。
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
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
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当天,一场大地震,摇颤四川。
张泉灵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回京修整。
她主动申请前往灾区,报道灾情。
5月13日,她就顶着频繁的余震。
成为第一位站在灾区的央视新闻人。
6
在绵阳体育馆的安置点,上万人在瓢泼大雨中等待救援物资。
张泉灵站在风雨中,强忍哽咽,发回一段报道。
因物资紧缺,那时她身上连一件雨衣都没有。
随后深入重灾区,汶川。
这段路被她称为“比上珠峰还难。”
因大量山体滑坡,山路多被冲毁。
“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处山体大塌坡,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处滚石的小塌方。”
她也只在很久后,道出一句当时的艰辛。
“差一点就阴阳相隔了。”
进入北川时,张泉灵彻底崩溃了。
她躲到帐篷里痛哭了5分钟,才能继续报道。
那是一次搜寻遇难者的行动。
废墟中,一位年轻妈妈半跪着,用身体挡住了轰塌的砖石。
她的身下,是蜷缩的孩子。
这名母亲在地震时,已经从四楼走到了二楼。
一步之遥,便是逃生的出口。
这时,她意识到地震发生了。
可孩子还在楼上睡午觉,于是折返回去。
这一趟,竟成了诀别。
彼时,张泉灵家中有不到2岁的儿子,已经数月未见。
此情此景,百感交集。
同为母亲,舐犊情深。
张泉灵以家庭的名义捐款一万。
走出帐篷后,她慨然总结:“亲历北川,才知人性之可贵,母爱之伟大。”
7
在地震中,看了一场场生死离别。
还秉持着一位专业记者的素养,全面报道。
把悲伤强行往下咽,在镜头前只做最专业的记者。
事实上,这场大地震中,张泉灵证明了自己。
她成为央视不可多得的优秀外景主持人之一。
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
张泉灵又被派往一线会场,采访奥运冠军。
这里有80多块、没有字幕、没有声音的大屏幕。
两名导播应接不暇,要将4场比较片段实时切换,不容出错。
张泉灵主持之余,还要为导播们搜集资料,判断最值得播放的比赛。
期间,还跑腿买咖啡、食物。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直播顺利执行。
在工作面前,没有架子。
这一年,她30岁。
播报了许多划时代的新闻事件,也拿到了得之不易的奖项殊荣。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她有新闻人的敏锐,又有外景主持人的勇敢。
一位摸爬滚打新闻人,总结起来,还是对内容的好奇与实践勇气。
8
2009年,张泉灵拿了中国主持人“金话筒”奖。
2010年,荣获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她俨然站在中国新闻界第一梯队,再过几年,转回幕后,深藏功与名。
可2015年,一场乌龙事件,肺癌风波当破了生活的正轨。
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
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
但是你却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好奇心再一次逼迫她做出选择。
离开奋斗18年的央视,投身新行业。
这年9岁的儿子,邀请她来玩游戏。
结果张泉灵一直输。
后来翻看后台代码,才发现儿子做了手脚。
“我得0分就算输,他得负50才算输。”
而儿子那时不过只学了一个月的编程。
“太可怕了!”
“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你不去理解这种改变,你可能就会沦落为上一个时代的人。”
张泉灵渴望拥抱时代。
这一年,她和傅盛发起了紫牛基金。
随后,她花了三四个月梳理了一遍创投界,便入行了。
她还定下一个flag,每天找一位行业成功人士深聊。
多年记者的行业经验,给了她更好的嗅觉。
当年为了神7做专访,她看的资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芜杂的知识,缜密的逻辑,正是傅盛看中的。
显然现实并不那么顺利。
“从央视辞职后半年内哭过的次数,比以往10年都多。”
当从甲方转变成乙方,甚至更丙丁戊戌方时,她承受的复杂与压力前所未有。
“离开原来的体制,我没有犹豫过。在为什么做投资这件事情上,却经常会问自己。”
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来,前央视同事罗振宇邀请做少年得到的董事长。
“她是我唯一羡慕嫉妒恨的人啊,因为她是我见过知识最驳杂,也是学习最快的人。”
奇葩说第四季时,张泉灵又与同样央视出的马东合作。
应邀的原因也很简单,好奇。
“我迫切想要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9
2018年,张泉灵46岁,儿子12岁。
她带儿子登了一次乞力马扎罗雪山。
“我了解了一下,乞力马扎罗大概是登山界的入门级别,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米。”
在登山途中,她不停地被问到:“是亲妈吗?”
最后抵达终点时,张泉灵比儿子快了许多。
“我根本没有管他,把他扔在后面,反正你得自己走上来。”
她的大胆,也是做足了后勤安全保障。
两位领队分别登过11次、10次乞力马扎罗。
另外有两位专业教练。
“安全,我其实心里有谱。当然,只要是登山就没有绝对安全。这我也知道。”
从山顶下来之后,我看孩子的表情好像长大了好几岁,他终于逼自己做了一件自己都不相信能做到的事情。
他感叹说“我还能这样”。人一旦能完成一次“原来我还能这样”的事情之后,他就长大了。
张泉灵用这次痛苦而宝贵的经验,传递给儿子。
身为人母,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
10
前段日子,有记者采访她:身为女企业家,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这一问题,立即遭到张泉灵的反驳。
我明确告诉你的是,我讨厌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背后本身就是偏见。
其实我有平衡,但是我很讨厌这个问题。
我们社会多元之后,不应该有这么多性别偏见。
我特别好奇的是,你们采访男企业家的时候,是否问过这个问题。
2018年,张泉灵身兼合伙人与董事长重任。
陪儿子爬了乞力马扎罗,上了戏剧课,减重12斤,还学会插画。
将46岁的生活过得知性,且有气魄。
她不需要对任何交答卷,不需要别人指导该做怎样的合格母亲。
一切附加的身份背后,最根本的是先成就自己。
张泉灵做到了。
对于退出央视后,波澜起伏的生活,她这样说:
“四年,我当然找到了充实生命下半段的东西,我很充实、快乐。”
张泉灵以好奇为驱动,勇气为火把,才成为罗振宇口中的“探路者”。
她的人生有两次令人咂舌的选择。
23岁,离开前景大好的国企,进入央视做一名基层记者。
42岁,离开央视,跨界做一名披荆斩棘的企业家。
看似随心所欲的选择,不过踩中了她人生的关键词。
“好奇”与“勇气”。
哪怕46岁,也绝不停止追赶世界和时代。
毕竟,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