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

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都要至“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河南郑州新郑作为拜祖大典的现场,成为了“圣地”。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凡华夏子孙皆把他同炎帝并称,当作中华民族的始祖来对待;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其原型为华夏族之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诸如定居中原等;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故黄帝得以被公认,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而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则将其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的形象。鉴于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陵寝等地杂说众多,涉及古代地名亦然。因此,本文主要从地名学的角度,择其要者进行考证,以正视听。

一、“新郑说”涉及之地名:“有熊”、“轩辕丘”、“新郑”

关于炎黄“故里”,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涉及地名主要为:“有熊”、“轩辕丘”。关于“有熊”。据战国《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其所在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载:“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皇甫谧的故里,虽有宁夏和甘肃之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不是河南人。因此,这个生于东汉,卒于西晋;不趋炎附势,累官不仕,专一著述为务的平民历史学者,对前人以及《史记》中语焉不详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纪年及重大活动进行的补充和考证,是可信的。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再据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载:“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有熊,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县。”(1931年版)又《汉语大辞典》载:“有熊,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1986~1993年版)再据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地方志载,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等均载新郑古为有熊。另据碑刻载,如金代刘文饶的《修德观问道碑记》载:“郑,古有熊之国,黄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载:“河南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从战国的《竹书纪年》至今,一致记述新郑古代为“有熊”。而由于丹的小师弟吕埴新出版的《华夏名族故事·有熊》也将之载入:有熊为黄帝的国号,也是古地名。传说有熊是轩辕黄帝所建之都的名称,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古代的有熊实指以现在的河南新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

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2)

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哇哇”的哭啼声,轩辕黄帝诞生了,所以这个有熊国也就有了名气。黄帝非同父同母兄弟,而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是少典与附宝所生,炎帝是少典与任姒所生。附宝、任姒均为有氏女。这个龙图腾的国家,是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家族,其国为有熊国,从秦汉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熊”字的真正含义了。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即“上今下酉”字,为“帝王”的意思。有熊,是族中有帝王的意思,是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的继承人,世袭龙图腾。后来孔丘写《春秋》篡改了,《帝王世系》也不传,加之秦王诅咒楚怀王熊槐为“熊相”,楚语“上今下酉”的“槐”音与“熊相”近似,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故意不造“上今下酉”字,改“上今下酉”为“熊”字,从此便成了动物的“熊”字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讲:“常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新郑这个地方的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性?从文献上来看,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至于新郑为何、何时称“有熊”?诸多学者认为:新郑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许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为图腾,所以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是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许顺湛在给《新郑县文物志》作序时说:“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少典族阶段的遗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是黄帝族阶段的遗留。”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载:“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在商朝末,新郑还称为“有熊”。

关于地名“轩辕丘”。据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

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3)

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另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载,轩辕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四百八十里;即昆仑山附近,也就是海拔四至五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这二说,只为孤据。而可信度比较高的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又据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载:“黄帝初受国于有熊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据《天下名胜志》载:“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据《大明一统志》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轩辕故里碑刻说:“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清嘉庆二十二年和民国十九年《密县志》引《中州杂俎》说:“密县大隗镇南三里许有七圣庙”;“新郑轩辕丘距此四十余里。”就是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北。这里有建于汉代的黄帝故里祠;清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黄帝是因居住或生于轩辕丘而得名。

关于地名“新郑”。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新郑(始祖山)具茨山。据《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据郦道元《水经注》载,“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据《庄子》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现具茨山上尚有崆峒山、逍遥观。据明《湖南府志》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同时,他在记述洧水流至新郑地域时又引《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二、“曲阜说”、“天水说”、“宝鸡说”涉及之地名:“寿丘”、“清水”、“姬水”

关于黄帝出生地现主要有四种说法,除新郑说外,另有三种说法:其一、为山东“曲阜说”。涉及地名“寿丘”、“逐鹿”。现曲阜市正在重建景灵宫、黄帝城,为黄帝正名,曾邀请陕西黄陵政府来祭奠黄帝,并向社会宣布一代文化宗师孔子的“故里”,也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故里”。这里也号称“邹鲁”,即“孔孟桑梓之乡”。还有正在建设的九龙山中华文化标志城,坐落于曲阜和邹城之间,就是以黄帝出生地为中心标志,其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南为女娲出生地,既是太昊、少昊之虚,又是炎帝、黄帝、舜帝之域;既有伏羲、女娲,又有蚩尤、后羿;既有孔子、孟子双圣,又有(至圣、亚圣、复圣、宗圣、述圣,即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为首的儒家五圣七十二贤;既有墨子之地,又有鲁班故里;既有水泊梁山聚义,又有梁祝化蝶生情;融合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于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东文(孔孟)、西武(水浒)、北岳(泰山)、南湖(微山湖)”,是感召华夏文明的圣地,即所谓的“海内皆邹鲁”,“天下尽邹鲁”。据《史记·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今山东曲阜)。”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济宁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据《史记》载:“舜作什器于寿丘”,均指此地。据《史记·正义》载:“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据《晋书·地理志》:“黄帝生于寿丘,而都于涿鹿。”宋朝时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为纪念轩辕黄帝生在寿丘,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在寿丘建立景灵宫。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但此说不被认可的原因是因为《史记》原文中并没有注释,后来的注释是山东曲阜人孔国安加上去的,再后来的《帝王世纪》等好多名书都相继引用了该注释。其二、甘肃“天水说”;涉及地名“清水”。据《帝王世纪》载;“黄帝居若水”;据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史记·五帝记》说:黄帝“邑于啄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姚瞻说:“黄帝都陈仓,非宛丘”。于右仁《黄帝功德记》说:“今陇右,黄帝遗迹甚多”。(范文澜、何光岳、吴正中、安江林及古代胡缵宗等专家学者均认为轩辕故里在清水县。)其三、为陕西“宝鸡说”;涉及地名“姬水”。据《国语》载,“黄帝以姬水成”。宋·罗沁说: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据《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而姬水在宝鸡,即岐山县的岐水。

三、“黄陵”、“蚩尤与黄帝之战”涉及地名:“桥山”、“逐鹿”、“阪泉”

“黄陵”涉及地名“桥山”、“逐鹿”、“阪泉”。据《列仙传》载,黄帝卒,“还葬桥山”,“还葬”有叶落归根之意;而桥山,在今黄陵县。黄帝陵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是黄帝陵。衣冠地有两处:其一、陕西中部县桥山。解放后为抢占炎黄资源改名为黄陵县,是黄帝的衣冠地。其二、河南灵宝荆山,是黄帝鞋袜埋葬地,造鼎地。

关于黄帝陵,全国共有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载: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黄帝衣冠地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河北省《涿鹿县志》页539)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一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据《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即指这里,现存有黄帝庙遗址。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二说是蚩尤驱逐炎帝,炎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这里涉及的地名有“阪泉”、“逐鹿”、“冀”、或“冀州”。据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又据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杀之于“中冀”(指中原冀州)。据《尔雅·释地》载:“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据《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据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综上所述,“炎黄故里”诸说杂存,孰是孰非,今已无考查准确之可能。对于此类口传千年后才被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家关注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而从地名学角度,则关注其地名的准确,或可考析真相,以正视听。

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4)

文章作者:邓庆

文章来源:《中国地名》2010年 第9期

选稿:耿曈

编辑:刘家瑶

校对:耿曈

审定:洪珊

责编:周辰

炎黄帝的故里简介 炎黄故里涉及地名考(5)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