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

  • 题/“隔三岔五”、“ 一槌定音”、“贤慧”这些词你都用对了吗?
  • 文/午梦堂主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与他人作文字交流中,时常会碰到一些乍一看去,明显就是写错的字词或成语,有时我们甚至还会热心帮别人改正或指出,然后对方或一脸尴尬,或一脸谦虚的向我们表示敬佩和感激。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2)

(错别字闹出的笑话)

这其中,也有一些字词,对方并没有写错,但是因为那些写法已不常用,所以这些被埋在故纸堆里的同音同义异形字,就这样委委屈屈被我们名正言顺的判为错别字;甚至还有些字词,用原先的不常用写法,其实更准确。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三组同音同义异形词,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大同”和“小异”。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3)

(异形词)

用“隔三岔五”其实更准确(“岔”是错开,“差”是缺少)

“隔三差五”和“隔三岔五”其实可以通用,二者都是指:

“时不时地、没过几天、时常”。

但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却明确指出:

“隔三岔五”意指“没过几天、时常”,且不宜写作“隔三差五”。

王光汉先生在《词典问题研究——《现代汉语词典》推荐词形检讨》一文中也说:

“隔”和“岔”意思相近,都是隔开、岔开的意思;推荐用“岔”。

但是在实际书写中,“隔三差五”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隔三岔五”。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4)

(就连某输入法也未能显示“隔三岔五”)

《现代汉语词典》对“隔”的释义是:

“间隔、距离”;对“岔”的释义是“错开时间,避免冲突”。

具体到“隔三岔五”的语境中,“三”指少,“五”表示多,间隔了“三天”,当然是短时间,错开、避免了“五天(长时间)”,自然就是“没过几天”的意思了;而“差”作为动词的释义则是“缺少、欠缺”。

另外,从对称性上来看,“隔三岔五”比“隔三差五”在语义结构上更对称,因此,写作“隔三岔五”自然更好。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5)

(隔三差五VS隔三岔五)

由此分析来看,李行健和王光汉二位学者推荐并提倡写作“隔三岔五”,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如今,“隔三差五”的写法,在国人心中和笔下,早已是根深蒂固,想让“隔三岔五”成功复活,怕是希望渺茫。

谩说我们普通人,就是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绝大多数写作“隔三差五”: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

“于是,隔三差五,便有新作。”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6)

(萧红)

写作“隔三岔五”的也有,但不多见:

迟子建《鸭如花》:

“那食杂店很小,可我父亲很喜欢这店,他隔三岔五就推着手推车去上货。”

“锤”定的是“音”,“槌”定的是“价格”

一锤定音的意思是指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在《现代汉语词典》“一锤定音”的词条处,用括号又标写了此词的另一写法“一槌定音”。

那么,这两个词语是否可以互换通用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7)

(一锤定音VS一槌定音)

单看偏旁,锤,意为“锤子”,一般是指由金属和木头等材料做成的敲击工具;而“槌”则为纯木质,是类似棒子的敲打用具,一般一头较粗或为球形,可用来砸年糕或洗衣服。

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这个词有很详细的解释:

“一锤定音”本指熟练的制锣工人敲最后一锤确定锣的音色,后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把事情最后决定下来;不要写作“一槌定音”。

其实,“锤”原本是用来定音的。古有一锤定音的说法,说的就是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音色。

从前乐器作坊铸出的锣在卖出前都没有“音”,打击时只能发出“闷”响。买锣的人必须明确说出买锣的用处和需要的音调、响度,然后技师根据买主的要求用击打的方法,在锣上选好适当部位,恰到好处地对准此处猛打,这之后提起锣再打时,就能发出符合需要的声音,并且不易变调。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8)

(“一锤定音”)

因为技师这一锤给锣定了终身,于是就有了一锤定音的说法。

据说,定音这一环节,需要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一般学徒学习2年后才可以陪同操作炼铜,3到4年才可以独自操作,学习15年后方可以独立进行定音操作。

由此可见这项技艺,对匠人技术水平要求之高和时间训练之久。

所以,定音的当然是此“锤”而非彼“槌”。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9)

(锣)

央视有一档艺术品投资类电视栏目,名字叫《一槌定音》。

该栏目以模拟真实艺术品拍卖的形式,通过模拟交易的过程,把艺术品的文化内涵、投资趋势等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

节目以现场竞价夺宝的方式,充分展示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角逐,用模拟交易的方式,向观众传播艺术品投资的技巧、知识、风险防范,凸显财经频道的特色。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0)

(“木槌”)

栏目中的这个“槌”用得准确,因为木质的“槌”,通常也用在拍卖会上。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就是,主持者用槌在桌子上敲打出的最后一次声响,便宣告成交。

由上分析可知,除了特定场合和特定语境外,用“一锤定音”其实更准确。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1)

(“一槌定音”)

“贤惠”的是大妈,“贤慧”的是少妇

贤惠和贤慧,其实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都指成家后的妇人持家有道、心地善良、待人宽厚、通情达理,又懂得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该词出自汉王充《论衡·治期》:

案富饶者命厚所致,非贤惠所获也。

古今文学作品中,用“贤惠”和“贤慧”的都不少。

贤惠:

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

“显的我这夫克己,你个妻贤惠。”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贾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

《老残游记》第五回:

“这吴氏真是好个贤惠妇人!”

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

“谁都晓得,她贤惠,心肠好,待人直,为人正派,肯帮助人。”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2)

(贤惠VS贤慧)

贤慧: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大娘子又贤慧,却如何肯起这片歹心?”

《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敦见浑家贤慧,到也回愁作喜。”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婉是美好与和顺,俗称贤慧。”

其实贤慧一词,本是形容女子有德有才又有智,后来因为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贤惠”就这样悄悄取代了“贤慧”,且意思也顺理成章变为,特指女子善良知礼能持家,至于才智聪慧,早放一边去了。

今天,表示妇女善于治理家务、为人端庄知礼的“贤惠”,其实更适用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中老年妇女。

至于那些年轻的女子、新媳妇、少妇们,大约更喜欢别人用“贤慧”来赞美她们吧。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3)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不是男人眼中的“贤惠”?)

记得以前在中学教书,有一年期中考试,阅读理解题目中,有道题是分析莫怀戚《散步》一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贤惠”。

班里有个学生写作“贤慧”,被扣了一分。午休时,那孩子抱了一本厚厚的大红封面的《现代汉语词典》,怯生生来到办公室,打开到其中一页,小手指着词典括号里小小的“贤慧”两个字,小声对我说道,老师,您看,这么写也对。

后来我到底给他加回了那一分,但是也明确告诉他,通常都是写作“贤惠”,让他以后多加注意。

因为教学任务重,那时也没有想着去细细查找探究一番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区别。

现在看来,其实在知识的海洋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都学无止境啊。

日本五言绝句经典(隔三岔五)(14)

(学海无涯,谁又敢说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懂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汉字文化尤其博大精深,即使穷尽人们一生心血,也学之不尽。

如今“视频快餐”横行,“网络爽文”霸道,在“快文化”的“催促”下,真正的写作、真正的汉字文化到底在人们心中还存留多少呢?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都是无用之学,但是若细细考究一番,亦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而更多的还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

你还知道哪些同音同义异形词,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下~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妙玉的茶具之谜:“分瓜 瓟斝、杏犀䀉”这六个字你认识几个?

刘若愚:因为一个梦他挥刀自宫,党争使他蒙冤,狱中著作闪耀明史

致敬流沙河:先生走了,理想还在

臣子竟可以评价皇帝?看看汉朝的谥号制度,堪称古代的“民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